通過感覺器官來了解客觀事物,能獲得生動、具體、直接的知識,能增強人們的理解效果,而且,只有在獲得有關(guān)事物的大量感性知識的基礎(chǔ)上,人們才能進行復雜的思維活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針對年齡較小的學生,要盡可能進行直觀教學。
一、直觀教學的形式
要進行直觀教學,可以通過多種形式。教師可以提供實物或?qū)嵨飿吮?,可以演示實驗、組織教學參觀,讓學生親身感受事物的真面目。教師還可以提供模擬實物形象的感性材料,如圖片、圖表、幻燈片等,有目的地提供典型的感性材料。教師講課離不開語言,可以利用語言的描述喚起對事物的表象。言語雖然有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優(yōu)點,但它不如實物、圖片等鮮明,而且,如果教學中只有言語這一種形式,不免太單調(diào),很難使小學生在一節(jié)課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如果根據(jù)具體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將言語與呈現(xiàn)實物或模型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那么學生的感知會更精確、全面。
進行直觀教學時可以借助多種教學儀器,如幻燈機、投影儀、錄音機、錄像機、VCD機、DVD機、計算機等。運用教學儀器的目的,就是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視聽信息,使學生從多種途徑獲得感性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二、提高直觀教學的效果
要想使直觀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應遵循感知規(guī)律。
1.運用被感知的強度律
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刺激物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被我們清晰地感知。因此,教師在講課時,聲音要洪亮,語速要適中,板書要清晰,要讓全班同學聽得懂、看得見。教師在制作、使用直觀教具時,也要考慮到直觀教具的大小、顏色、聲音等是否能被全班學生清楚地感知。
2.運用對象與背景差別的感知覺規(guī)律
當知覺的對象與背景在顏色、形態(tài)、聲音等方面有較大差別時,知覺的對象容易被感知。如講課時,對于重要的知識,可以反復幾次,可以提高音量;板書時,重要的部分可以用大一些的字,可以在那些字下面加點、畫線,可以用彩色粉筆;不要在黑板前演示深色教具;使用掛圖時,可以將其中不需要學生看的部分遮??;制作教具時,要注意把知覺對象從背景上突出出來等。
3.運用靜止背景上的活動性對象易被感知的規(guī)律
我們知道,在靜止的背景上,活動的對象容易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教學中使用活動性教具,演示實驗,放幻燈片、教學電影或錄像等,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4.運用知覺的組合規(guī)律
在時間上彼此接近、在空間上彼此接近或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覺為一個整體。因此,教師在繪制掛圖時,不要在需要學生感知的對象周圍畫上與之類似的線條或圖形,在不同的對象之間留空或用色彩區(qū)分;板書時,章與章、節(jié)與節(jié)等不同內(nèi)容之間要留空;講課時,語言流暢,針對不同內(nèi)容,采用不同的語速,對不同的內(nèi)容加以分析、綜合,使學生了解其中的邏輯關(guān)系。
5.讓學生交替使用多種感官感知對象
如果學生能使用多種感官去感知同一個知覺對象,那么,從不同感官獲得的信息將傳遞到大腦,從而獲得對事物的全面的認識。我國古代的許多學者曾提出學習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其目的就是通過多種感知渠道來鞏固知識。有研究表明,在接受知識方面,看到的比聽到的給人留下的印象深。只靠聽覺,一般能記住15%;只靠視覺,一般能記住25%;既看又聽,能記住65%。
一、直觀教學的形式
要進行直觀教學,可以通過多種形式。教師可以提供實物或?qū)嵨飿吮?,可以演示實驗、組織教學參觀,讓學生親身感受事物的真面目。教師還可以提供模擬實物形象的感性材料,如圖片、圖表、幻燈片等,有目的地提供典型的感性材料。教師講課離不開語言,可以利用語言的描述喚起對事物的表象。言語雖然有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優(yōu)點,但它不如實物、圖片等鮮明,而且,如果教學中只有言語這一種形式,不免太單調(diào),很難使小學生在一節(jié)課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如果根據(jù)具體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將言語與呈現(xiàn)實物或模型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那么學生的感知會更精確、全面。
進行直觀教學時可以借助多種教學儀器,如幻燈機、投影儀、錄音機、錄像機、VCD機、DVD機、計算機等。運用教學儀器的目的,就是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視聽信息,使學生從多種途徑獲得感性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二、提高直觀教學的效果
要想使直觀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應遵循感知規(guī)律。
1.運用被感知的強度律
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刺激物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被我們清晰地感知。因此,教師在講課時,聲音要洪亮,語速要適中,板書要清晰,要讓全班同學聽得懂、看得見。教師在制作、使用直觀教具時,也要考慮到直觀教具的大小、顏色、聲音等是否能被全班學生清楚地感知。
2.運用對象與背景差別的感知覺規(guī)律
當知覺的對象與背景在顏色、形態(tài)、聲音等方面有較大差別時,知覺的對象容易被感知。如講課時,對于重要的知識,可以反復幾次,可以提高音量;板書時,重要的部分可以用大一些的字,可以在那些字下面加點、畫線,可以用彩色粉筆;不要在黑板前演示深色教具;使用掛圖時,可以將其中不需要學生看的部分遮??;制作教具時,要注意把知覺對象從背景上突出出來等。
3.運用靜止背景上的活動性對象易被感知的規(guī)律
我們知道,在靜止的背景上,活動的對象容易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教學中使用活動性教具,演示實驗,放幻燈片、教學電影或錄像等,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4.運用知覺的組合規(guī)律
在時間上彼此接近、在空間上彼此接近或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覺為一個整體。因此,教師在繪制掛圖時,不要在需要學生感知的對象周圍畫上與之類似的線條或圖形,在不同的對象之間留空或用色彩區(qū)分;板書時,章與章、節(jié)與節(jié)等不同內(nèi)容之間要留空;講課時,語言流暢,針對不同內(nèi)容,采用不同的語速,對不同的內(nèi)容加以分析、綜合,使學生了解其中的邏輯關(guān)系。
5.讓學生交替使用多種感官感知對象
如果學生能使用多種感官去感知同一個知覺對象,那么,從不同感官獲得的信息將傳遞到大腦,從而獲得對事物的全面的認識。我國古代的許多學者曾提出學習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其目的就是通過多種感知渠道來鞏固知識。有研究表明,在接受知識方面,看到的比聽到的給人留下的印象深。只靠聽覺,一般能記住15%;只靠視覺,一般能記住25%;既看又聽,能記住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