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英語走過的彎路 (之一)
我在拙著《英語詞匯相似記憶法 -- 從一千到兩萬》中有這樣的“題詞”:
英語學習沒有捷徑,但有彎路
能夠避開彎路,就等于走了捷徑
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我走過不少彎路。回過頭來看看,也經(jīng)常作些檢討和思考?,F(xiàn)在這里點點滴滴地自說自話,想到那里說到那里,希望能讓后來者看到前車之鑒,少走些彎路。
幾個階段
我在中學開始學習英語。當然是不自覺地跟著課程走:音標,語法,聽寫 ,做練習等等。就這樣,“打下了比較穩(wěn)固的基礎(chǔ)” (?)。上大學,第一堂英語課,老教授對我們說,學英語有個過程。什么時候你覺得自己的英語好像越學越糊涂了,我就恭喜你了。那時,你就快成功了。 當時聽了,自然是似懂非懂的。好在后來自覺真的到了這個境界。并且明白了,這就是學習上的所謂“高原效應(yīng)”。
正像一位得道老禪師講過的禪悟的三個境界:
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三,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越學越糊涂,大概算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吧?
從學習“正確”使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方面來說,我經(jīng)歷過這么幾個階段:
1. 語法正確 right in grammer
2. 慣用法正確 right in usage
3. 搭配正確 right in collocation
4. 用詞準確 use the right word
5. 造句道地 idiomatic expression
先說語法。高中時的班主任是英語老師,他抓的緊的是定語從句。我們不知反復練了多少遍。測驗、考試,要爭100分,自己開列了一張“自我檢查表”,提醒自己交卷前自我檢查什么什么項目,如:動詞第三人稱單數(shù)加s 了沒有,等等。
前些年,公司招考英文翻譯。先筆試,我出題目。我找了一段中文,8 行字左右吧。幾十人參加考試。問:“我不知道“外匯管理局”該怎么叫,咋辦?”我說,沒關(guān)系,寫上中文也成,不扣分!中譯英,一看搭出來的句子的架構(gòu),這人的大致水平也就有數(shù)了。應(yīng)聘的人們都點頭稱是,動筆。結(jié)果,還是發(fā)現(xiàn)有些人,定語從句里面沒有主語的。沒有搞清楚什么叫從句。
說實在的,我這個考試方子也是偷來的。我自己讓人家考,才夠損呢。3個小時,一篇古文譯英文??紙鐾饷娣艃刹烤茸o車 ?? 參加考試的,有不少老弱病殘。我才出了8 行字左右的現(xiàn)代漢語。時間不限。這叫慈悲喜舍?
現(xiàn)在,我們不少人都對學語法頗有微辭。是的。大量的閱讀是學好任何語文的前提。所謂rubbish in, rubbish out. 語法,word study,精讀課等等,都是一種無奈。因為我們反對“死記硬背”。好,要便宜點的?那么,拿這個去試試。結(jié)果,買貴了?大呼上當?shù)娜藚s不多。 You pay too much for the whistle.
我學英語走過的彎路 (之二)
再說“慣用法”( usage )。
認得葛老師之前,我比較注重的是閱讀。主要是看些小說。我自己以為,語法可以了,就差些單詞。自我感覺不壞。葛老師拿了本《基礎(chǔ)英語》( Essential English )第二冊,隨手抽了篇課文,讓我看。我心想:哪有這么瞧不起人的?!第二冊!第四冊也不咋的啦。他微笑,挺損的?!翱赐炅耍俊焙?,我說中文,你用英語說給我聽。寫出來也行。咱又沒少做過中譯英練習,來吧。
做完了。葛老師微笑,拍拍我:“小張啊,你的英文我看還沒入門吶。得從頭學起!”
當然不服氣。好,你看,這個句子,課文不是有的么,現(xiàn)成的。你沒注意。人家說的一點也不拖泥帶水。你的呢?再看這個句子,反映出來,你根本就沒有“慣用法”( usage )的意識。總之,你從來沒有“正確”使用英語表達自己思想的意識。
這一悶棍打的很重。讀理工的人,愛摳語法,但也服理。怎么個從頭學起?這本《基礎(chǔ)英語》第二冊,你看太淺。我看還是太深。這樣吧, New Concept 第二冊,所有練習,一題不拉。做一遍,我給看。
這種練習,初看不起眼。后來,手就有點發(fā)抖,常常舉棋不定了(小疑則小進?)。結(jié)果是,我自己獨立做了兩遍!在這段期間,我還讀了不少有關(guān)的參考書,如錢歌川先生的《英文疑難詳解》、托福,等等。在要使用英語表達自己思想的時候,有了“慣用法”( usage )的意識。再寫出來的東東,大體上就達到了“慣用法”層面上的“正確”。
文章的標題,不是說你“走過的彎路”嗎?怎么聽起來好像盡是“過關(guān)斬將”的?是啊。“走彎路”難道就不可以走得很順利嗎?許多彎路,其實比直路走起來舒服。但它確實是彎路,甚至會是大大的彎路。且聽在下慢慢道來。
( to be continued )
我學英語走過的彎路 (之三)
有了語法、慣用法的基本正確,造一個英文句子的基本架構(gòu)也就有了。當然,是中國式的。在學校里,老師要我們用英文造句,回想起來,就是用學到的語法和慣用法作為“粘合劑”,用單詞作為基本材料,要用的時候粘粘起來,交卷。這樣造成的英文句子,老外看得懂,但是一定很別扭。后來,我注意到,一個句子,它的核心部分,一般會是一個“動賓結(jié)構(gòu)“。也就是及物動詞及其所搭配的名詞(作賓語)的組合。中文叫做“動賓結(jié)構(gòu)“。某種意義上說,
這是一種語言重要的組合或結(jié)構(gòu)。在這里,用中文思維指導的英語表達,就得下點功夫了。比如說:及物動詞“看” 和“看”的對象組合而成的“動賓結(jié)構(gòu)“:
看電視:watch TV
看電影:see movies
看書:read books
看地圖:study a map
……
等等??梢?,中文的一個“看”字,在英文里會對應(yīng)不同的動詞。這是我們除了語法、慣用法之外,需要“習得”的。要通過學習和積累而“習得”。這,我自己學乖了,不等葛老師再給我打悶棍,我自己明白了,還要有“搭配正確 right in collocation ”的意識。搭配,好是能一套一套地記下來。這樣做,不但可以一箭雙雕地在記住動詞的同時也記了名詞,而且圖景具體、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使用起來又快又好。就象用預制件建房屋和用集成電路(IC)制作音響設(shè)備一樣。這樣的準備,對于口語的“脫口而出”也有很大的幫助,用不到要講話的時候,只會翻白眼、搔頭抓耳:哎呀,我明明學過的,怎么記不起來??!
信手拈來以下數(shù)例:
填表格 to complete / fill out / a form
完成任務(wù) to fulfil a task
抵擋誘惑 to resist a temptation
形成習慣 to form a habit
沖洗膠卷 to develop a film
查地圖 to study a map
查字典 to consult a dictionary
戒煙 to quit smoking
繼承傳統(tǒng) to inherit the tradition
開支票 to draw a cheque
...等等.
搭配,是一種語言的約定俗成。我觀察過小學生,他們做母語的搭配練習,做得很快,也不大會出錯。因為這是母語,他們聽得多了:
完成 任務(wù);
克服 困難;
而我們學外語,如果接觸的語言材料不多,是不容易“自發(fā)”地積累的。
帶著學習“正確搭配”的意識,我再來重讀New Concept 第二冊,就發(fā)現(xiàn)自己好像孫悟空從老君爐子里出來,練就了火眼金睛,到處都能看到寶貝。從此,我在閱讀時處處注意觀察英語的搭配,受益匪淺。
過去,學課文,背單詞,見到 task , 記住它是“任務(wù)”的意思,就覺得大功告成了。可是,要“正確”使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就不能到此為止。OK, task 是“任務(wù)”,可是,如果我要說話,就絕對不會只說“任務(wù)”這個詞兒。常見的,我會想說:完成 任務(wù)。那么這個“完成”,在英文中該怎么說呢?我會想說:光榮的 任務(wù)、艱巨的 任務(wù),那么這個“光榮的、艱巨的”,在英文中又該怎么說呢?
從“用英文表達”的角度看,到了這里,學習task 這個單詞的任務(wù),才算初步完成吧?
有時我真覺得,“搭配”是一種語言的核心。學母語的人,其泛讀量是外國人無法比擬的。在大量的泛讀中,我們是從一個字詞的全方位搭配關(guān)系中,樸素地、籠統(tǒng)地、模模糊糊地把握了字義。我們熟悉,并且能夠熟練地使用“蒼天“、“蒼老“、“蒼生“、“蒼勁“、“蒼?!?、“蒼翠“、“蒼白“、“蒼涼“等等組合或搭配,偏偏會數(shù)典忘祖,一下子卻回答不出,一個單獨的“蒼“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失落“在這一片搭配的汪洋大海中了。
又比如說,“冒天下之大不韙”,我們都會用??墒侨绻形目荚嚕恪敖忉寧А包c”的字”,而這個“點”就點在這個“韙”字下面,相信沒有幾個人答的出來。然而,我們在看英文的時候,又似乎太認真了些,每一個不認識的單詞,不查一查詞典,好像總是不放心,好像對句子還理解得不夠,自己沒有把握。我自己擁有不少英文詞典,可是卻沒有一部好的漢語詞典(不是賣弄自己是假洋鬼子)。看來,學外語確實走了彎路。如果我們學英文單詞也像學中文一樣得“不求甚解”,那么,“甚解”其實已經(jīng)在其中了。因為通過接觸這個詞大量得使用情景,我們實際上已經(jīng)把握了這個詞的靈魂。不管是在詞義上,還是在實際使用上。
c.f. 《我也不贊成硬背單詞——— 談?wù)勅轿淮钆浜驼Z義場》( [url]http://note.ssreader.com/show_topic.asp?Topicid=34366&forumid=1[/url] )
( to be continued )
我學英語走過的彎路 (之四)
關(guān)于“用詞準確”( use the right word ),請參閱拙文《英語單詞品味》
( [url]http://note.ssreader.com/show_topic.asp?Topicid=15256&forumid=1[/url] )
且說“造句道地” (idiomatic expression ),那是需要“見多識廣”??匆姷亩啵绻暥灰?,也是“道地”不起來的。當然,先要大量接觸語言材料。比較方便的辦法,似乎就是閱讀。 Rubbish in, rubbish out 嘛。如果我們腦子里那個硬盤沒有輸入、儲存過大量“道地” 的語言材料,我們說出來,寫出來的,又怎么會是“道地”的呢?
比如說,某些單詞,會有一種典型的、獨立的用例,使中國人讀來覺得很“別扭“。然而恰恰是這類句子有英文風味,如果你想記住某一個單詞,挑一句“怪句子“記下來(越“怪“越
易記)。這樣不但記住了詞義,而且一開始就掌握該詞的正確用法和造句。例如:
haunt: I am ~ed by what she told me.
她所告訴我的事情,老在我心頭縈繞.
witness: The year 1990 ~ed a great change in this city.
1990年,這城市發(fā)生了很大變化.
overwhelm: He was ~ed with excitement.
他極為興奮.
survive: He ~ed the flood.
他從水災(zāi)中悻存了下來.
rescue: ...her father came to her ~.
她父親來給她解圍.
說起這個 overwhelm , 記得那年的一個晚上,開完會,我們到房間去給老美送點小禮品。一個老美很高興,連連說:“ I am overwhelmed!”( 我真是受寵若驚 ?? 太感謝了?。┻@樣的場合,說這樣的話,我記住了。我自己怎么造得出來?學外文,用拿來主義,全盤接受 ?? 別忘了再發(fā)出去 ??? 是好的辦法。
We are very happy to have with us today Professor Brown ...
這是主持人歡迎某教授來作演說的開場白。起初,我是在教科書上讀到這個句型。當時覺得有點特別,印象很深。后來,我到以色列某工廠參觀,很驚訝地聽到,主持人歡迎我們的開場白,竟然是與此一字不差地開的頭。
我的老領(lǐng)導徐總,英文很好。當時我們和外商談判,起草的“意向書”( Letter of Intent ),他都要看過,親手改定。重要的外商,“意向書”甚至信函,他都親自執(zhí)筆。我們都愿意看他寫的英文,覺得就是好,自己寫不出。有,有機會請教他。他笑笑說:我每天都收到許多外商的來信,我仔細讀,抄下好的、自己寫不出的語句。下次還給他們,能不好嗎?就像轉(zhuǎn)手買賣、轉(zhuǎn)口貿(mào)易啊。我們都笑。
下面是一個有趣的練習。要做好這個練習迫使我們不得不調(diào)動一切自己掌握的“工具”:介詞短語、定語從句、后置修飾語、復合形容詞、分詞、同位語。。。等等。請注意,要求合并成一個句子 ?? 一個真正的句子,而不是你自己以為只是一個句子,實際上卻已經(jīng)不止一個。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試試玩。
Combine in any suitable way the sentences in each group into one sentence:
(1) The desk was in the dormitory.
(2) The desk was cluttered with sheets of paper.
(3) The desk was cluttered with books.
(4) The desk was old.
(5) The desk had initials carved in it.
(6) The desk had witty remarks carved in it.
(7) The carving was by two generations of students.
(8) The books were piled on top of each other.
( to be continued )
我學英語走過的彎路 (之五)
以上談了“從學習“正確”使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方面來說,我所經(jīng)歷過的幾個階段”??吹贸鰜?,我們現(xiàn)在學英語,用的是“分析”的方法:把英語“支解”為音標、語法、慣用法。。。等等。學的人呢,不知不覺地就把一種技藝當成了一門學問來學。一方面,英語在學校里是一門主課;另一方面,像我這樣讀理工的,總愛“找規(guī)律”,愛鉆研,愛追根問底。OK,就這樣,“中了招”,走了彎路 ?? 皓首窮經(jīng)也學不好。不少人說,學了十多年也沒學好,就是這樣。
“考試第一,大綱第一,學不到東東無所謂。”這是我們幾十年面對的英語教學的現(xiàn)實。這,使得教師想教好也沒有辦法啊。(語文教育更是如此。我以后會談到。)
教英語,不才也當過“票友”,知道一點甘苦。我也知道什么“直觀法”、“句型法”、“功能-意念教學法”、“交際法”等等,也知道許多層出不窮的“現(xiàn)代教材”。。。拿著這些好東東,老師(我,別人切莫自我掛鉤)和學生皆大歡喜 ?? 只是 ?? 還是沒有學好 ?? 同學??的寶貴時間光榮犧牲了。然而,犧牲得是如此地心甘情愿!“老師教得是真好。教材是好的,教學法是先進的,我自己沒有學好。。?!?BR> 我怎么“教得是真好”呢?我講解語法,透徹得無與倫比;我講解了許多“語言點”( language points),學生如獲至寶,拼命筆記;我講了些“詞匯學習”( word study ),學生覺得大有收獲;我讓他們用英語對話,他們主動地“把好處讓給別人”,或者說:對不起,要求回去背的那幾句,我沒背。。。
那么,什么才不是彎路呢?
別急。讓我再講幾個故事。
( to be continued )
我學英語走過的彎路 (之六)
曾經(jīng)認識一位周君,他告訴我,他當年學英語的時候,課文全是*的政治內(nèi)容。可是他不管,他喜歡郎讀英語。有空就讀,后來又自己去讀《老三篇》??傊槵樕峡?,讀得很熟。環(huán)境變化以后,他以較好的分數(shù)考入一個外貿(mào)單位,并且很快就把英語口語弄得相當熟練。
這個故事給我的啟發(fā)是:
1. 愿意并且能夠熟讀課文,比講究教材是否時髦,“科學”,不知要重要多少倍。
2. 在熟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開口講話和動筆寫作都已經(jīng)是可以計日程功的事情了。就開口講話而言,我們已經(jīng)練好了口和舌,發(fā)音器官形成了運動記憶。比如說,像enthusiastic 這種比較拗口的詞,如果講話時要用到,馬上可以脫口而出,絕對不會結(jié)結(jié)巴巴。就動筆寫作活著應(yīng)試而言,許多表達方式都已經(jīng)熟習。
3. 教材再時髦,再“科學”,不說不練一定不會有什么用處。曾經(jīng)認識一位史君,為了要到澳洲移民,他把社會上所有的英文課都去上過了。包括新概念第四冊和劍橋二證。再看看他的水平,簡直連高中英語都不到!因為他任什么課都試聽過算數(shù),從來不溫習,不做作業(yè)。
曾經(jīng)聽過一位老教授的英國文學講座。兩個小時,老人的表現(xiàn),比生猛海鮮還要活躍。他在講臺上走來走去,隨著演講的內(nèi)容,表演著各種各樣的動作。末了,他忘情地高聲背誦雪萊的《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 ),以致聲淚俱下。一陣沉默過后,響起了經(jīng)久不息的掌聲。前輩的風采,對于聽課的人的影響,遠不止講課的內(nèi)容。
在香港,我因為公務(wù),接觸過知名的國際律師事務(wù)所 ----- 高偉紳律師事務(wù)所(Cliffford)的律師。其中一位,三十歲出頭,在旁邊管自低聲朗讀一本法律書。他的朗讀叫我大大的吃驚!他讀得如此熟練流暢,以至于我想我哪怕是用自己的母語去朗讀我熟悉的文章也絕對熟不到這個程度。而法律書的拗口,是大家都知道的。和他攀談之下,才知道他是在英國留學的。可是,我自問,即使我也有這樣的環(huán)境,我能讀得這樣熟嗎?無疑,它是認真地扎扎實實地下過功夫的。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反對“死記硬背”。大概在新文學運動時就開始了吧。大家今天都覺得我們的教育很有問題,我個人認為,肇源乃在于此,在于新文學運動時就開始了反對“死記硬背”。當時,提倡新文學運動的人們,從小都“死記硬背”過許多好東東,因此打下了深厚的國文基礎(chǔ)。然后呢,他們從小吃肉吃多了,吃得體質(zhì)很好。于是提倡吃素,說是吃素符合衛(wèi)生、養(yǎng)生。我們聽了他們的話,于是吃得“面有菜色”。當然,讓我們上當,這不是他們的初衷。
總之,事情的結(jié)果就是如此。當學生的人,從此把反對“死記硬背”作為擋箭牌,老師讓他背書,他說老師沒本事:只會要人背書。而像我上文所說那樣地教英文,學生反而都叫好,但是卻學不好。
( to be continued )
我學英語走過的彎路 (之七)
過去,一位老教授說,他教過的學生,都是“笨鳥先飛”。問問題問得少的,學得好。這話有一定的道理。
諸位大概都讀過《五人墓碑記》吧?寫得真好。作者張溥,江蘇太倉人。這人小時候讀書很笨。于是,他每讀一篇文章,抄寫七遍,朗讀七遍。。。然后燒掉。這樣實行下來,很快,他寫的文章就遠勝同學了。他后來把自己的書齋稱為“七錄書齋”。
我覺得,朗讀,抄寫,背誦,默寫,這一套“笨”辦法,正是學好語言的不二法門。
其實,學好數(shù)理化,好也能來點“死記硬背”的“硬氣功”。友人潘君,有和我們幾位好友閑聊理論物理,談到偏微分方程和特殊函數(shù)。他說,這些特殊函數(shù)的展開式應(yīng)該背出來。我們笑:要用的時候查查就行了,難道你會背出來嗎。他說當然。馬上拿過一張紙,文不加點,一氣呵成就寫了出來。我們都吃驚不少。怪不得潘君的基礎(chǔ)一向顯得如此扎實,而且運用靈活。熟能生巧啊。有些數(shù)學公式和變換,如果不是爛熟于心,你也許根本不會想到去用它試試的。經(jīng)歷了潘君這一役,我還悟到:有些事,自己懶得做,不要以為別人也懶得做??赡軇e人早已走得很遠了。所以獨學無友,就會孤陋寡聞。
又聽一位老教授說,他不大做卡片。他要做的,是“爛熟于心”。這樣,就能文思泉涌,左右逢源。
其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道理人人都懂。只不過,我們尋找新的、好的、“科學的”、現(xiàn)代的外語教學方法時,到頭來發(fā)現(xiàn)( only to find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當然,學好英語,是“條條大路通羅馬”,可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不過,大致上,不外乎“分析”與“綜合”。我學英語,用的是前者。我初在這里貼了些關(guān)于“記單詞”的小文,挨過不少板磚 ??? 學英語不能靠死背單詞啦,你簡直是記單詞狂人啦,等等,不一而足。這就是“分析”法的毛病 ?? 我怎能在一篇小文中面面俱到?我只能說一個方面啊。這樣,你只能讓人家“見樹不見林”??墒牵抻谄?,我又不能先聲明,我也認為學英語不能靠死背單詞,等等。
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我覺得,學語言,似乎“綜合”法更合適些。語言,就“學會、應(yīng)用”的目的而言,它只是一種技藝。它適合作“整體模仿”( global imitation )。
English, 好是去 learn(學會) 而不是去 learn about (學習與之相關(guān)的知識);更不是去 study (研究)。
我所走過的彎路之一,就是:我曾經(jīng)不自覺地把英語當成一門學問去學;我曾經(jīng)努力地去learn about English,我知道從語法、教學法開始,到奈達( Nida )的現(xiàn)代翻譯理論這許多“外圍”情況。相反,如果我用這些時間和精力,做“笨鳥”式的努力,相信一定會在掌握英語這一技能上“先飛”。
然而,這種辦法,在“科學發(fā)達”的今天,作為教學法,是注定行不通的。:(
為什么?且聽在下慢慢道來。
( to be continued )
我學英語走過的彎路 (之八)
前文說過:學語言,似乎“綜合”法更合適些。語言,就“學會、應(yīng)用”的目的而言,它只是一種技藝。它適合作“整體模仿”( global imitation )。
然而,這種辦法,在“科學發(fā)達”的今天,作為教學法,是注定行不通的。:(
為什么?也許是因為:
1. 在“科學發(fā)達”的今天,人們傾向于把對象作越分越細的“分析”,支解。作為教學法,也總要冠以“科學”理論的指導。特別是主流的號稱“科學”的考試方式,更是定下了主調(diào)。因此,大家會寧愿因走些“彎路”,而直奔“敲門磚”的捷徑;
2. 學的人,需要“糖衣”包裹著的藥,吃起來舒服些。也就是說,要求講解透徹,“在充分理解的基礎(chǔ)上記憶”。反對“死記硬背”;
3. 教的人,如前文所說,也只能跟著“考試”走。更何況,還得體現(xiàn)自己的“教學水平” ?? 好的辦法,當然是把一種技藝化成一種高深的學問來教。
總之,目前的客觀情況就是這樣。暫且表過不提。
我所走過的彎路之二,就是:我曾經(jīng)把太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精讀”上,“精益求精”;從而影響了泛讀量。
也許大家都會同意,離開學校以后,“筆頭”還玩的過來的人,多數(shù)不是單靠語文課本學過來的,而是看過好多的“課外書”。學英文也是這樣。由于種種原因,我們這里的英語教學一向不太注重泛讀量。而據(jù)我所知,香港的中學的課程設(shè)置上,泛讀要求會高的多。一般是與“精讀”并重。
在學習英文的方法上,常會碰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
一說:“多讀英文小說就行了.“
誰說不是呢?我們讀高小的時候,就能勉勉強強看懂《水滸傳》的故事.但嚴格
說起來,其中因為不認得而“跳過“的中文單字是多如牛毛的(很慚愧,我至今也還有
許多不識).但是這個方法,即使套用在吸引人的英文小說上,也不易行得通,為什
麼呢?
這是因為:從“明“的方面說,中文可以看邊旁而猜字,再加上下文,大體混得過去.
可是英文程度低的人,卻不大會認得英文的“邊旁“;而如果生字比上下文還多,誰能
看得下去?
從“暗“的方面說,中文畢竟是母語,不曾見到過的,可能會“聽“到過.
二說:“只要好好掌握二千個英文常用單字,就可以走遍天下“.
持這種看法的人,多半是資深學者.就像皇帝不知百姓苦:“沒有飯吃何不吃肉?“
隨便打開一本英文小說,如果不認得一萬以上的詞匯,閱讀是不易順利進行的.而學
外文(不是“第二語言“),主要還是靠讀得多.即便本國文也是如此.一個學生,可能各科
成績都很差(包括語文),但是他(她)的語文真實水準卻怎么也差不到那里去.因為,
他(她)一定會讀過足夠多的課外讀物(本國文字的圖書報刊).而其它學科的真實水準就難
說了.
一般說來,用于以提高閱讀能力為目的的泛讀材料,好能略微高于自己已有的閱讀水平;以每頁不超過5 個生字為佳。這樣,可以集中力量去擴大閱讀,又不會因為多查字典而影響閱讀興趣;而用于以提高寫作能力為目的的泛讀材料,好能略低于自己已有的精讀水平,這樣,可以集中力量去消化吸收。
我在拙著《英語詞匯相似記憶法 -- 從一千到兩萬》中有這樣的“題詞”:
英語學習沒有捷徑,但有彎路
能夠避開彎路,就等于走了捷徑
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我走過不少彎路。回過頭來看看,也經(jīng)常作些檢討和思考?,F(xiàn)在這里點點滴滴地自說自話,想到那里說到那里,希望能讓后來者看到前車之鑒,少走些彎路。
幾個階段
我在中學開始學習英語。當然是不自覺地跟著課程走:音標,語法,聽寫 ,做練習等等。就這樣,“打下了比較穩(wěn)固的基礎(chǔ)” (?)。上大學,第一堂英語課,老教授對我們說,學英語有個過程。什么時候你覺得自己的英語好像越學越糊涂了,我就恭喜你了。那時,你就快成功了。 當時聽了,自然是似懂非懂的。好在后來自覺真的到了這個境界。并且明白了,這就是學習上的所謂“高原效應(yīng)”。
正像一位得道老禪師講過的禪悟的三個境界:
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三,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越學越糊涂,大概算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吧?
從學習“正確”使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方面來說,我經(jīng)歷過這么幾個階段:
1. 語法正確 right in grammer
2. 慣用法正確 right in usage
3. 搭配正確 right in collocation
4. 用詞準確 use the right word
5. 造句道地 idiomatic expression
先說語法。高中時的班主任是英語老師,他抓的緊的是定語從句。我們不知反復練了多少遍。測驗、考試,要爭100分,自己開列了一張“自我檢查表”,提醒自己交卷前自我檢查什么什么項目,如:動詞第三人稱單數(shù)加s 了沒有,等等。
前些年,公司招考英文翻譯。先筆試,我出題目。我找了一段中文,8 行字左右吧。幾十人參加考試。問:“我不知道“外匯管理局”該怎么叫,咋辦?”我說,沒關(guān)系,寫上中文也成,不扣分!中譯英,一看搭出來的句子的架構(gòu),這人的大致水平也就有數(shù)了。應(yīng)聘的人們都點頭稱是,動筆。結(jié)果,還是發(fā)現(xiàn)有些人,定語從句里面沒有主語的。沒有搞清楚什么叫從句。
說實在的,我這個考試方子也是偷來的。我自己讓人家考,才夠損呢。3個小時,一篇古文譯英文??紙鐾饷娣艃刹烤茸o車 ?? 參加考試的,有不少老弱病殘。我才出了8 行字左右的現(xiàn)代漢語。時間不限。這叫慈悲喜舍?
現(xiàn)在,我們不少人都對學語法頗有微辭。是的。大量的閱讀是學好任何語文的前提。所謂rubbish in, rubbish out. 語法,word study,精讀課等等,都是一種無奈。因為我們反對“死記硬背”。好,要便宜點的?那么,拿這個去試試。結(jié)果,買貴了?大呼上當?shù)娜藚s不多。 You pay too much for the whistle.
我學英語走過的彎路 (之二)
再說“慣用法”( usage )。
認得葛老師之前,我比較注重的是閱讀。主要是看些小說。我自己以為,語法可以了,就差些單詞。自我感覺不壞。葛老師拿了本《基礎(chǔ)英語》( Essential English )第二冊,隨手抽了篇課文,讓我看。我心想:哪有這么瞧不起人的?!第二冊!第四冊也不咋的啦。他微笑,挺損的?!翱赐炅耍俊焙?,我說中文,你用英語說給我聽。寫出來也行。咱又沒少做過中譯英練習,來吧。
做完了。葛老師微笑,拍拍我:“小張啊,你的英文我看還沒入門吶。得從頭學起!”
當然不服氣。好,你看,這個句子,課文不是有的么,現(xiàn)成的。你沒注意。人家說的一點也不拖泥帶水。你的呢?再看這個句子,反映出來,你根本就沒有“慣用法”( usage )的意識。總之,你從來沒有“正確”使用英語表達自己思想的意識。
這一悶棍打的很重。讀理工的人,愛摳語法,但也服理。怎么個從頭學起?這本《基礎(chǔ)英語》第二冊,你看太淺。我看還是太深。這樣吧, New Concept 第二冊,所有練習,一題不拉。做一遍,我給看。
這種練習,初看不起眼。后來,手就有點發(fā)抖,常常舉棋不定了(小疑則小進?)。結(jié)果是,我自己獨立做了兩遍!在這段期間,我還讀了不少有關(guān)的參考書,如錢歌川先生的《英文疑難詳解》、托福,等等。在要使用英語表達自己思想的時候,有了“慣用法”( usage )的意識。再寫出來的東東,大體上就達到了“慣用法”層面上的“正確”。
文章的標題,不是說你“走過的彎路”嗎?怎么聽起來好像盡是“過關(guān)斬將”的?是啊。“走彎路”難道就不可以走得很順利嗎?許多彎路,其實比直路走起來舒服。但它確實是彎路,甚至會是大大的彎路。且聽在下慢慢道來。
( to be continued )
我學英語走過的彎路 (之三)
有了語法、慣用法的基本正確,造一個英文句子的基本架構(gòu)也就有了。當然,是中國式的。在學校里,老師要我們用英文造句,回想起來,就是用學到的語法和慣用法作為“粘合劑”,用單詞作為基本材料,要用的時候粘粘起來,交卷。這樣造成的英文句子,老外看得懂,但是一定很別扭。后來,我注意到,一個句子,它的核心部分,一般會是一個“動賓結(jié)構(gòu)“。也就是及物動詞及其所搭配的名詞(作賓語)的組合。中文叫做“動賓結(jié)構(gòu)“。某種意義上說,
這是一種語言重要的組合或結(jié)構(gòu)。在這里,用中文思維指導的英語表達,就得下點功夫了。比如說:及物動詞“看” 和“看”的對象組合而成的“動賓結(jié)構(gòu)“:
看電視:watch TV
看電影:see movies
看書:read books
看地圖:study a map
……
等等??梢?,中文的一個“看”字,在英文里會對應(yīng)不同的動詞。這是我們除了語法、慣用法之外,需要“習得”的。要通過學習和積累而“習得”。這,我自己學乖了,不等葛老師再給我打悶棍,我自己明白了,還要有“搭配正確 right in collocation ”的意識。搭配,好是能一套一套地記下來。這樣做,不但可以一箭雙雕地在記住動詞的同時也記了名詞,而且圖景具體、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使用起來又快又好。就象用預制件建房屋和用集成電路(IC)制作音響設(shè)備一樣。這樣的準備,對于口語的“脫口而出”也有很大的幫助,用不到要講話的時候,只會翻白眼、搔頭抓耳:哎呀,我明明學過的,怎么記不起來??!
信手拈來以下數(shù)例:
填表格 to complete / fill out / a form
完成任務(wù) to fulfil a task
抵擋誘惑 to resist a temptation
形成習慣 to form a habit
沖洗膠卷 to develop a film
查地圖 to study a map
查字典 to consult a dictionary
戒煙 to quit smoking
繼承傳統(tǒng) to inherit the tradition
開支票 to draw a cheque
...等等.
搭配,是一種語言的約定俗成。我觀察過小學生,他們做母語的搭配練習,做得很快,也不大會出錯。因為這是母語,他們聽得多了:
完成 任務(wù);
克服 困難;
而我們學外語,如果接觸的語言材料不多,是不容易“自發(fā)”地積累的。
帶著學習“正確搭配”的意識,我再來重讀New Concept 第二冊,就發(fā)現(xiàn)自己好像孫悟空從老君爐子里出來,練就了火眼金睛,到處都能看到寶貝。從此,我在閱讀時處處注意觀察英語的搭配,受益匪淺。
過去,學課文,背單詞,見到 task , 記住它是“任務(wù)”的意思,就覺得大功告成了。可是,要“正確”使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就不能到此為止。OK, task 是“任務(wù)”,可是,如果我要說話,就絕對不會只說“任務(wù)”這個詞兒。常見的,我會想說:完成 任務(wù)。那么這個“完成”,在英文中該怎么說呢?我會想說:光榮的 任務(wù)、艱巨的 任務(wù),那么這個“光榮的、艱巨的”,在英文中又該怎么說呢?
從“用英文表達”的角度看,到了這里,學習task 這個單詞的任務(wù),才算初步完成吧?
有時我真覺得,“搭配”是一種語言的核心。學母語的人,其泛讀量是外國人無法比擬的。在大量的泛讀中,我們是從一個字詞的全方位搭配關(guān)系中,樸素地、籠統(tǒng)地、模模糊糊地把握了字義。我們熟悉,并且能夠熟練地使用“蒼天“、“蒼老“、“蒼生“、“蒼勁“、“蒼?!?、“蒼翠“、“蒼白“、“蒼涼“等等組合或搭配,偏偏會數(shù)典忘祖,一下子卻回答不出,一個單獨的“蒼“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失落“在這一片搭配的汪洋大海中了。
又比如說,“冒天下之大不韙”,我們都會用??墒侨绻形目荚嚕恪敖忉寧А包c”的字”,而這個“點”就點在這個“韙”字下面,相信沒有幾個人答的出來。然而,我們在看英文的時候,又似乎太認真了些,每一個不認識的單詞,不查一查詞典,好像總是不放心,好像對句子還理解得不夠,自己沒有把握。我自己擁有不少英文詞典,可是卻沒有一部好的漢語詞典(不是賣弄自己是假洋鬼子)。看來,學外語確實走了彎路。如果我們學英文單詞也像學中文一樣得“不求甚解”,那么,“甚解”其實已經(jīng)在其中了。因為通過接觸這個詞大量得使用情景,我們實際上已經(jīng)把握了這個詞的靈魂。不管是在詞義上,還是在實際使用上。
c.f. 《我也不贊成硬背單詞——— 談?wù)勅轿淮钆浜驼Z義場》( [url]http://note.ssreader.com/show_topic.asp?Topicid=34366&forumid=1[/url] )
( to be continued )
我學英語走過的彎路 (之四)
關(guān)于“用詞準確”( use the right word ),請參閱拙文《英語單詞品味》
( [url]http://note.ssreader.com/show_topic.asp?Topicid=15256&forumid=1[/url] )
且說“造句道地” (idiomatic expression ),那是需要“見多識廣”??匆姷亩啵绻暥灰?,也是“道地”不起來的。當然,先要大量接觸語言材料。比較方便的辦法,似乎就是閱讀。 Rubbish in, rubbish out 嘛。如果我們腦子里那個硬盤沒有輸入、儲存過大量“道地” 的語言材料,我們說出來,寫出來的,又怎么會是“道地”的呢?
比如說,某些單詞,會有一種典型的、獨立的用例,使中國人讀來覺得很“別扭“。然而恰恰是這類句子有英文風味,如果你想記住某一個單詞,挑一句“怪句子“記下來(越“怪“越
易記)。這樣不但記住了詞義,而且一開始就掌握該詞的正確用法和造句。例如:
haunt: I am ~ed by what she told me.
她所告訴我的事情,老在我心頭縈繞.
witness: The year 1990 ~ed a great change in this city.
1990年,這城市發(fā)生了很大變化.
overwhelm: He was ~ed with excitement.
他極為興奮.
survive: He ~ed the flood.
他從水災(zāi)中悻存了下來.
rescue: ...her father came to her ~.
她父親來給她解圍.
說起這個 overwhelm , 記得那年的一個晚上,開完會,我們到房間去給老美送點小禮品。一個老美很高興,連連說:“ I am overwhelmed!”( 我真是受寵若驚 ?? 太感謝了?。┻@樣的場合,說這樣的話,我記住了。我自己怎么造得出來?學外文,用拿來主義,全盤接受 ?? 別忘了再發(fā)出去 ??? 是好的辦法。
We are very happy to have with us today Professor Brown ...
這是主持人歡迎某教授來作演說的開場白。起初,我是在教科書上讀到這個句型。當時覺得有點特別,印象很深。后來,我到以色列某工廠參觀,很驚訝地聽到,主持人歡迎我們的開場白,竟然是與此一字不差地開的頭。
我的老領(lǐng)導徐總,英文很好。當時我們和外商談判,起草的“意向書”( Letter of Intent ),他都要看過,親手改定。重要的外商,“意向書”甚至信函,他都親自執(zhí)筆。我們都愿意看他寫的英文,覺得就是好,自己寫不出。有,有機會請教他。他笑笑說:我每天都收到許多外商的來信,我仔細讀,抄下好的、自己寫不出的語句。下次還給他們,能不好嗎?就像轉(zhuǎn)手買賣、轉(zhuǎn)口貿(mào)易啊。我們都笑。
下面是一個有趣的練習。要做好這個練習迫使我們不得不調(diào)動一切自己掌握的“工具”:介詞短語、定語從句、后置修飾語、復合形容詞、分詞、同位語。。。等等。請注意,要求合并成一個句子 ?? 一個真正的句子,而不是你自己以為只是一個句子,實際上卻已經(jīng)不止一個。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試試玩。
Combine in any suitable way the sentences in each group into one sentence:
(1) The desk was in the dormitory.
(2) The desk was cluttered with sheets of paper.
(3) The desk was cluttered with books.
(4) The desk was old.
(5) The desk had initials carved in it.
(6) The desk had witty remarks carved in it.
(7) The carving was by two generations of students.
(8) The books were piled on top of each other.
( to be continued )
我學英語走過的彎路 (之五)
以上談了“從學習“正確”使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方面來說,我所經(jīng)歷過的幾個階段”??吹贸鰜?,我們現(xiàn)在學英語,用的是“分析”的方法:把英語“支解”為音標、語法、慣用法。。。等等。學的人呢,不知不覺地就把一種技藝當成了一門學問來學。一方面,英語在學校里是一門主課;另一方面,像我這樣讀理工的,總愛“找規(guī)律”,愛鉆研,愛追根問底。OK,就這樣,“中了招”,走了彎路 ?? 皓首窮經(jīng)也學不好。不少人說,學了十多年也沒學好,就是這樣。
“考試第一,大綱第一,學不到東東無所謂。”這是我們幾十年面對的英語教學的現(xiàn)實。這,使得教師想教好也沒有辦法啊。(語文教育更是如此。我以后會談到。)
教英語,不才也當過“票友”,知道一點甘苦。我也知道什么“直觀法”、“句型法”、“功能-意念教學法”、“交際法”等等,也知道許多層出不窮的“現(xiàn)代教材”。。。拿著這些好東東,老師(我,別人切莫自我掛鉤)和學生皆大歡喜 ?? 只是 ?? 還是沒有學好 ?? 同學??的寶貴時間光榮犧牲了。然而,犧牲得是如此地心甘情愿!“老師教得是真好。教材是好的,教學法是先進的,我自己沒有學好。。?!?BR> 我怎么“教得是真好”呢?我講解語法,透徹得無與倫比;我講解了許多“語言點”( language points),學生如獲至寶,拼命筆記;我講了些“詞匯學習”( word study ),學生覺得大有收獲;我讓他們用英語對話,他們主動地“把好處讓給別人”,或者說:對不起,要求回去背的那幾句,我沒背。。。
那么,什么才不是彎路呢?
別急。讓我再講幾個故事。
( to be continued )
我學英語走過的彎路 (之六)
曾經(jīng)認識一位周君,他告訴我,他當年學英語的時候,課文全是*的政治內(nèi)容。可是他不管,他喜歡郎讀英語。有空就讀,后來又自己去讀《老三篇》??傊槵樕峡?,讀得很熟。環(huán)境變化以后,他以較好的分數(shù)考入一個外貿(mào)單位,并且很快就把英語口語弄得相當熟練。
這個故事給我的啟發(fā)是:
1. 愿意并且能夠熟讀課文,比講究教材是否時髦,“科學”,不知要重要多少倍。
2. 在熟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開口講話和動筆寫作都已經(jīng)是可以計日程功的事情了。就開口講話而言,我們已經(jīng)練好了口和舌,發(fā)音器官形成了運動記憶。比如說,像enthusiastic 這種比較拗口的詞,如果講話時要用到,馬上可以脫口而出,絕對不會結(jié)結(jié)巴巴。就動筆寫作活著應(yīng)試而言,許多表達方式都已經(jīng)熟習。
3. 教材再時髦,再“科學”,不說不練一定不會有什么用處。曾經(jīng)認識一位史君,為了要到澳洲移民,他把社會上所有的英文課都去上過了。包括新概念第四冊和劍橋二證。再看看他的水平,簡直連高中英語都不到!因為他任什么課都試聽過算數(shù),從來不溫習,不做作業(yè)。
曾經(jīng)聽過一位老教授的英國文學講座。兩個小時,老人的表現(xiàn),比生猛海鮮還要活躍。他在講臺上走來走去,隨著演講的內(nèi)容,表演著各種各樣的動作。末了,他忘情地高聲背誦雪萊的《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 ),以致聲淚俱下。一陣沉默過后,響起了經(jīng)久不息的掌聲。前輩的風采,對于聽課的人的影響,遠不止講課的內(nèi)容。
在香港,我因為公務(wù),接觸過知名的國際律師事務(wù)所 ----- 高偉紳律師事務(wù)所(Cliffford)的律師。其中一位,三十歲出頭,在旁邊管自低聲朗讀一本法律書。他的朗讀叫我大大的吃驚!他讀得如此熟練流暢,以至于我想我哪怕是用自己的母語去朗讀我熟悉的文章也絕對熟不到這個程度。而法律書的拗口,是大家都知道的。和他攀談之下,才知道他是在英國留學的。可是,我自問,即使我也有這樣的環(huán)境,我能讀得這樣熟嗎?無疑,它是認真地扎扎實實地下過功夫的。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反對“死記硬背”。大概在新文學運動時就開始了吧。大家今天都覺得我們的教育很有問題,我個人認為,肇源乃在于此,在于新文學運動時就開始了反對“死記硬背”。當時,提倡新文學運動的人們,從小都“死記硬背”過許多好東東,因此打下了深厚的國文基礎(chǔ)。然后呢,他們從小吃肉吃多了,吃得體質(zhì)很好。于是提倡吃素,說是吃素符合衛(wèi)生、養(yǎng)生。我們聽了他們的話,于是吃得“面有菜色”。當然,讓我們上當,這不是他們的初衷。
總之,事情的結(jié)果就是如此。當學生的人,從此把反對“死記硬背”作為擋箭牌,老師讓他背書,他說老師沒本事:只會要人背書。而像我上文所說那樣地教英文,學生反而都叫好,但是卻學不好。
( to be continued )
我學英語走過的彎路 (之七)
過去,一位老教授說,他教過的學生,都是“笨鳥先飛”。問問題問得少的,學得好。這話有一定的道理。
諸位大概都讀過《五人墓碑記》吧?寫得真好。作者張溥,江蘇太倉人。這人小時候讀書很笨。于是,他每讀一篇文章,抄寫七遍,朗讀七遍。。。然后燒掉。這樣實行下來,很快,他寫的文章就遠勝同學了。他后來把自己的書齋稱為“七錄書齋”。
我覺得,朗讀,抄寫,背誦,默寫,這一套“笨”辦法,正是學好語言的不二法門。
其實,學好數(shù)理化,好也能來點“死記硬背”的“硬氣功”。友人潘君,有和我們幾位好友閑聊理論物理,談到偏微分方程和特殊函數(shù)。他說,這些特殊函數(shù)的展開式應(yīng)該背出來。我們笑:要用的時候查查就行了,難道你會背出來嗎。他說當然。馬上拿過一張紙,文不加點,一氣呵成就寫了出來。我們都吃驚不少。怪不得潘君的基礎(chǔ)一向顯得如此扎實,而且運用靈活。熟能生巧啊。有些數(shù)學公式和變換,如果不是爛熟于心,你也許根本不會想到去用它試試的。經(jīng)歷了潘君這一役,我還悟到:有些事,自己懶得做,不要以為別人也懶得做??赡軇e人早已走得很遠了。所以獨學無友,就會孤陋寡聞。
又聽一位老教授說,他不大做卡片。他要做的,是“爛熟于心”。這樣,就能文思泉涌,左右逢源。
其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道理人人都懂。只不過,我們尋找新的、好的、“科學的”、現(xiàn)代的外語教學方法時,到頭來發(fā)現(xiàn)( only to find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當然,學好英語,是“條條大路通羅馬”,可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不過,大致上,不外乎“分析”與“綜合”。我學英語,用的是前者。我初在這里貼了些關(guān)于“記單詞”的小文,挨過不少板磚 ??? 學英語不能靠死背單詞啦,你簡直是記單詞狂人啦,等等,不一而足。這就是“分析”法的毛病 ?? 我怎能在一篇小文中面面俱到?我只能說一個方面啊。這樣,你只能讓人家“見樹不見林”??墒牵抻谄?,我又不能先聲明,我也認為學英語不能靠死背單詞,等等。
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我覺得,學語言,似乎“綜合”法更合適些。語言,就“學會、應(yīng)用”的目的而言,它只是一種技藝。它適合作“整體模仿”( global imitation )。
English, 好是去 learn(學會) 而不是去 learn about (學習與之相關(guān)的知識);更不是去 study (研究)。
我所走過的彎路之一,就是:我曾經(jīng)不自覺地把英語當成一門學問去學;我曾經(jīng)努力地去learn about English,我知道從語法、教學法開始,到奈達( Nida )的現(xiàn)代翻譯理論這許多“外圍”情況。相反,如果我用這些時間和精力,做“笨鳥”式的努力,相信一定會在掌握英語這一技能上“先飛”。
然而,這種辦法,在“科學發(fā)達”的今天,作為教學法,是注定行不通的。:(
為什么?且聽在下慢慢道來。
( to be continued )
我學英語走過的彎路 (之八)
前文說過:學語言,似乎“綜合”法更合適些。語言,就“學會、應(yīng)用”的目的而言,它只是一種技藝。它適合作“整體模仿”( global imitation )。
然而,這種辦法,在“科學發(fā)達”的今天,作為教學法,是注定行不通的。:(
為什么?也許是因為:
1. 在“科學發(fā)達”的今天,人們傾向于把對象作越分越細的“分析”,支解。作為教學法,也總要冠以“科學”理論的指導。特別是主流的號稱“科學”的考試方式,更是定下了主調(diào)。因此,大家會寧愿因走些“彎路”,而直奔“敲門磚”的捷徑;
2. 學的人,需要“糖衣”包裹著的藥,吃起來舒服些。也就是說,要求講解透徹,“在充分理解的基礎(chǔ)上記憶”。反對“死記硬背”;
3. 教的人,如前文所說,也只能跟著“考試”走。更何況,還得體現(xiàn)自己的“教學水平” ?? 好的辦法,當然是把一種技藝化成一種高深的學問來教。
總之,目前的客觀情況就是這樣。暫且表過不提。
我所走過的彎路之二,就是:我曾經(jīng)把太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精讀”上,“精益求精”;從而影響了泛讀量。
也許大家都會同意,離開學校以后,“筆頭”還玩的過來的人,多數(shù)不是單靠語文課本學過來的,而是看過好多的“課外書”。學英文也是這樣。由于種種原因,我們這里的英語教學一向不太注重泛讀量。而據(jù)我所知,香港的中學的課程設(shè)置上,泛讀要求會高的多。一般是與“精讀”并重。
在學習英文的方法上,常會碰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
一說:“多讀英文小說就行了.“
誰說不是呢?我們讀高小的時候,就能勉勉強強看懂《水滸傳》的故事.但嚴格
說起來,其中因為不認得而“跳過“的中文單字是多如牛毛的(很慚愧,我至今也還有
許多不識).但是這個方法,即使套用在吸引人的英文小說上,也不易行得通,為什
麼呢?
這是因為:從“明“的方面說,中文可以看邊旁而猜字,再加上下文,大體混得過去.
可是英文程度低的人,卻不大會認得英文的“邊旁“;而如果生字比上下文還多,誰能
看得下去?
從“暗“的方面說,中文畢竟是母語,不曾見到過的,可能會“聽“到過.
二說:“只要好好掌握二千個英文常用單字,就可以走遍天下“.
持這種看法的人,多半是資深學者.就像皇帝不知百姓苦:“沒有飯吃何不吃肉?“
隨便打開一本英文小說,如果不認得一萬以上的詞匯,閱讀是不易順利進行的.而學
外文(不是“第二語言“),主要還是靠讀得多.即便本國文也是如此.一個學生,可能各科
成績都很差(包括語文),但是他(她)的語文真實水準卻怎么也差不到那里去.因為,
他(她)一定會讀過足夠多的課外讀物(本國文字的圖書報刊).而其它學科的真實水準就難
說了.
一般說來,用于以提高閱讀能力為目的的泛讀材料,好能略微高于自己已有的閱讀水平;以每頁不超過5 個生字為佳。這樣,可以集中力量去擴大閱讀,又不會因為多查字典而影響閱讀興趣;而用于以提高寫作能力為目的的泛讀材料,好能略低于自己已有的精讀水平,這樣,可以集中力量去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