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注塑如何避免短射問題

字號:

在模穴將填滿時,模穴壓會發(fā)生上升的現(xiàn)象,此時已經難以流率控制螺桿前進。一般會將操作切換至壓力控制(Pressure-Controlling)階段,而操作過程也切換至保壓(Packing)階段。
     充填過程是塑料在模穴中成型的起始步驟,因此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過程。由于牽涉塑料流動以及傳熱,塑料性質會隨溫度壓力及剪切率等變量分布而異,加上熔膠波前(Melt Front)是隨時間而異的自由面流動(Free Surface Flow),因此也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
     短射的成因:
     1.材料:塑料流動性不足(黏度太高,MI值太低,L/T比低)。
     2.成品與模具設計:肉厚過薄或流動長度過長(L/T比太高)
     流道太長或澆口尺寸太小,過度損耗壓力。
     澆口數(shù)目不足或位置不當
     澆口阻塞
     冷料井設計不良
     模具排氣不良造成流動阻力
     3.機臺與成型條件:射出量不足
     射嘴阻力過大
     鎖模力不足,造成毛邊-短射
     射壓過低,壓力無法克服模內壓
     射速過慢,冷卻快而粘度高造成流動阻力變大
     料筒溫度/模溫過低,使粘度較高
     造成短射的材料因素
     造成短射的材料因素主要是塑料流動性不佳,未等流至模穴末端填滿模穴即已冷卻固化造成短射。塑料流動性可由其熔融指數(shù)(Melt Index,MI)或流動指數(shù)(Melt Flow Index,MFI)獲得初步信息:MI值越高,代表其流動性越佳,粘度越低,發(fā)生短射的機率也越低。
     在實務上可利用螺旋流動試驗(Spiral Flow Test)在螺旋狀溝槽的模具中,依照測試標準(如ASTM D-3123)量測塑料的螺旋流動長度(Spiral Flow Length),此值越高代表塑料的流動性越好,越不易發(fā)生短射現(xiàn)象。
     塑料的流動長度與產品厚度有關:塑件越薄,流動阻力越大,可流動長度越短。一般慣常取2.54mm(0.1 in)厚的試片作為比較標準,流動長度越長,塑料流動性越佳,越不易發(fā)生短射。在實際成形時往往針對塑件的L/t比(L/t Ratio or L over t Ratio)來選用適當流動性的塑料。定義塑件的L/t比以及常見塑料的L/t比值。若成形塑件的L/t比高于塑料所能提供者,即容易有短射的問題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