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班里有些學生學習不努力,總是拖欠作業(yè),午間或放學后把他們留在辦公室里做作業(yè),可是自己一走開他們又不做了,又開始玩了。
B:每個學生的都必須學好功課,不好好學又屢教不改的學生真是朽木不可雕也,對他們無計可施又欲罷不能。
這么不聽話,把教師的話當耳邊風,這是對教師的挑釁和蔑視。
自己班里的后進學生比別人班里的多,也更差,這太不公平了,自己的運氣怎么這么差。
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學生不配合,考試成績拖后腿,家長和領導還以為我沒本事,影響自己的聲譽又影響考核成績。
自己為教育這些后進學生付出了那么多心血,但是成效不大,自己真是太沒用了,簡直一文不值……
C:苦惱、生氣、不平、焦慮、暗自神傷、失眠、吃不下飯。對學生常有恐嚇性語言,偶有體罰。
D:學生確實應該認真學習,按時完成作業(yè),但是十個指頭有長短,學生也有個別差異,我們不可能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學得一樣好(克服絕對化傾向)。
每個班都有不肯做作用的學生,都有成績不好的學生,這并不是自己班里獨有的現(xiàn)象,其他班里也有。公平是相對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難做到絕對公平,后進生確實比較多,但這不是領導故意造成的,要是把這些學生調到別的教師班里去,那對同事來說豈不也一樣?(克服要求絕對公平的思想)
學生不做作業(yè)可能不懂怎么做題,也可能只是由于貪玩,不是故意跟自己過不去。如果是因為沒聽懂,那么自己的教學也許存在問題,自己也有責任;如果是因為貪玩,那么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他們做事也能像大人那樣有自制力,那也就不成其為孩子了。而且學生也是挺苦挺累的,他們承受的課業(yè)負擔比我們當學生時重多了,大人總是要他們學習學習再學習,他們玩耍和童趣又實在太少,也是值得同情的(設身處地,換位思考)。
其實學習不認真的學生也有許多優(yōu)點(比如說體育、勞動、樂于助人、有義氣等),不能否定他們的一切,不能用有色眼鏡看他們(克服以偏概全)。
自己在后進學生的轉化上做了大量工作,雖然效果不顯著,但也不是一點效果也沒有,有幾位不是有了明顯進步嗎?(自我效能感)
即使這項工作不能令人滿意,自己也不是一文不值,有的方面做得挺好,曾經(jīng)受過領導的表揚,因此自己還是很有價值的(克服“糟糕透頂”)。
即使真的轉化后進學生方面一點效果也沒有,但是盡到自己努力就行了,也算對得起學生和家長了,心安理得,無怨無悔了,可以考慮適當降低對這幾個學生的作業(yè)要求(克服完美主義傾向)。
E:心理恢復平衡,坦然面對工作成效,能夠心平氣和地看待后進生的違紀行為和成績不良,緩解了焦慮、苦惱、憤怒、不平等諸多不良情緒,心情舒暢多了。
(2)
A:學生上課時講話,隨意插話,不守紀律,課堂教學秩序總是不夠好。
B:良好的課堂應該鴉雀無聲;上課隨便講話是對教師的大不敬;不遵守紀律就是學習習慣差;上這種亂哄哄的課,真是活受罪。
C:由此引起的心情:苦惱,焦慮,難堪、尷尬,長期悶悶不樂。
D:用新的教育觀念來衡量,鴉雀無聲并不一定是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
小學生正處于好動愛玩的年齡,要他們規(guī)規(guī)矩矩一動不動地坐上40分種確實太苛刻了。
學生上課講話,隨便插話不一定是有意不守紀律,他們有些聽懂了才會插嘴,才有話可說,這比課堂上死氣沉沉、學生被動不參與要好得多。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每個人在課堂上都有發(fā)表意見的權利,教師要做的不是“堵”而是“導”。
E:心境陰轉晴,有意因勢利導,創(chuàng)設師生互動的生動活潑的課堂心理氣氛,讓學生有充分發(fā)表意見的機會。于是,上課逐漸成了一種精神享受。
B:每個學生的都必須學好功課,不好好學又屢教不改的學生真是朽木不可雕也,對他們無計可施又欲罷不能。
這么不聽話,把教師的話當耳邊風,這是對教師的挑釁和蔑視。
自己班里的后進學生比別人班里的多,也更差,這太不公平了,自己的運氣怎么這么差。
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學生不配合,考試成績拖后腿,家長和領導還以為我沒本事,影響自己的聲譽又影響考核成績。
自己為教育這些后進學生付出了那么多心血,但是成效不大,自己真是太沒用了,簡直一文不值……
C:苦惱、生氣、不平、焦慮、暗自神傷、失眠、吃不下飯。對學生常有恐嚇性語言,偶有體罰。
D:學生確實應該認真學習,按時完成作業(yè),但是十個指頭有長短,學生也有個別差異,我們不可能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學得一樣好(克服絕對化傾向)。
每個班都有不肯做作用的學生,都有成績不好的學生,這并不是自己班里獨有的現(xiàn)象,其他班里也有。公平是相對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難做到絕對公平,后進生確實比較多,但這不是領導故意造成的,要是把這些學生調到別的教師班里去,那對同事來說豈不也一樣?(克服要求絕對公平的思想)
學生不做作業(yè)可能不懂怎么做題,也可能只是由于貪玩,不是故意跟自己過不去。如果是因為沒聽懂,那么自己的教學也許存在問題,自己也有責任;如果是因為貪玩,那么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他們做事也能像大人那樣有自制力,那也就不成其為孩子了。而且學生也是挺苦挺累的,他們承受的課業(yè)負擔比我們當學生時重多了,大人總是要他們學習學習再學習,他們玩耍和童趣又實在太少,也是值得同情的(設身處地,換位思考)。
其實學習不認真的學生也有許多優(yōu)點(比如說體育、勞動、樂于助人、有義氣等),不能否定他們的一切,不能用有色眼鏡看他們(克服以偏概全)。
自己在后進學生的轉化上做了大量工作,雖然效果不顯著,但也不是一點效果也沒有,有幾位不是有了明顯進步嗎?(自我效能感)
即使這項工作不能令人滿意,自己也不是一文不值,有的方面做得挺好,曾經(jīng)受過領導的表揚,因此自己還是很有價值的(克服“糟糕透頂”)。
即使真的轉化后進學生方面一點效果也沒有,但是盡到自己努力就行了,也算對得起學生和家長了,心安理得,無怨無悔了,可以考慮適當降低對這幾個學生的作業(yè)要求(克服完美主義傾向)。
E:心理恢復平衡,坦然面對工作成效,能夠心平氣和地看待后進生的違紀行為和成績不良,緩解了焦慮、苦惱、憤怒、不平等諸多不良情緒,心情舒暢多了。
(2)
A:學生上課時講話,隨意插話,不守紀律,課堂教學秩序總是不夠好。
B:良好的課堂應該鴉雀無聲;上課隨便講話是對教師的大不敬;不遵守紀律就是學習習慣差;上這種亂哄哄的課,真是活受罪。
C:由此引起的心情:苦惱,焦慮,難堪、尷尬,長期悶悶不樂。
D:用新的教育觀念來衡量,鴉雀無聲并不一定是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
小學生正處于好動愛玩的年齡,要他們規(guī)規(guī)矩矩一動不動地坐上40分種確實太苛刻了。
學生上課講話,隨便插話不一定是有意不守紀律,他們有些聽懂了才會插嘴,才有話可說,這比課堂上死氣沉沉、學生被動不參與要好得多。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每個人在課堂上都有發(fā)表意見的權利,教師要做的不是“堵”而是“導”。
E:心境陰轉晴,有意因勢利導,創(chuàng)設師生互動的生動活潑的課堂心理氣氛,讓學生有充分發(fā)表意見的機會。于是,上課逐漸成了一種精神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