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科學小品的一般知識。
2.使學生了解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地說明事物的特點。
3.讓學生了解并學習本文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說明事物的特點。
4.讓學生體會本文既有科學性、又有文學性的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本文的結構方式。
難點:本文語言的科學性和文學性。
教學設想
本課內容容易把握,要點是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以及文章文學情趣的分析和理解,前兩點宜采用教師質疑,學生思考、討論、作答,教師予以評析、明確的方式進行;關于文學情趣這一點,略有難度,宜主要以教師講析為主。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國南方有一種非常有名的水果,它叫荔枝。大家不僅看見過,聽說過,而且品嘗過。今天,我們要學習賈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紹荔枝的。
二、作者簡介
賈祖璋(1901—1988),浙江海寧人,我國科普作家。代表作有《中國植物圖鑒》、《鳥類概論》等專著,以及《鳥與文學》、《動物珍話》、《生活素描》、《生物學碎錦》等科普作品。具有相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
(結合《高一語文優(yōu)化設計》)
三、解題
1.南州六月荔枝丹
南州:生長的地域
六月:成熟的時間
丹:明艷的色澤
(結合課文注釋①)
2.文體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屬于說明文,既有科學性,又有文學性。
四、檢查預習
請兩位學生依次朗讀,教師隨時在黑板上寫下學生讀錯的字。每個同學朗讀后,教師均需對其朗讀情況作三言兩語的簡要評定。
詞語注音
紅繒( ) 紫綃( ) 醴酪( ) 龜裂( )
龜甲( ) 蒂部( ) 渣滓( ) 貯藏( )
答案:zēng xiāo lǐ lo jūn guī d zǐ zh
五、分析課文
(一)課文結構
1.荔枝的形態(tài)和果實。(1-10)
① 引述白居易《荔枝圖序》引出說明對象(1)
② 荔枝的外部形態(tài) (2-5)
A 荔枝外殼構造(2)
B 荔枝外殼的顏色(3)
C 荔枝的形狀(4)
D 荔枝的大小及重量(5)
③ 荔枝的果實(6-10)
A 荔枝的殼膜(6)
B 荔枝的果肉(7)
C 荔枝的貯運(8)
D 荔枝的果核(9)
E荔枝的花(10)
1.使學生了解科學小品的一般知識。
2.使學生了解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地說明事物的特點。
3.讓學生了解并學習本文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說明事物的特點。
4.讓學生體會本文既有科學性、又有文學性的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本文的結構方式。
難點:本文語言的科學性和文學性。
教學設想
本課內容容易把握,要點是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以及文章文學情趣的分析和理解,前兩點宜采用教師質疑,學生思考、討論、作答,教師予以評析、明確的方式進行;關于文學情趣這一點,略有難度,宜主要以教師講析為主。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國南方有一種非常有名的水果,它叫荔枝。大家不僅看見過,聽說過,而且品嘗過。今天,我們要學習賈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紹荔枝的。
二、作者簡介
賈祖璋(1901—1988),浙江海寧人,我國科普作家。代表作有《中國植物圖鑒》、《鳥類概論》等專著,以及《鳥與文學》、《動物珍話》、《生活素描》、《生物學碎錦》等科普作品。具有相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
(結合《高一語文優(yōu)化設計》)
三、解題
1.南州六月荔枝丹
南州:生長的地域
六月:成熟的時間
丹:明艷的色澤
(結合課文注釋①)
2.文體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屬于說明文,既有科學性,又有文學性。
四、檢查預習
請兩位學生依次朗讀,教師隨時在黑板上寫下學生讀錯的字。每個同學朗讀后,教師均需對其朗讀情況作三言兩語的簡要評定。
詞語注音
紅繒( ) 紫綃( ) 醴酪( ) 龜裂( )
龜甲( ) 蒂部( ) 渣滓( ) 貯藏( )
答案:zēng xiāo lǐ lo jūn guī d zǐ zh
五、分析課文
(一)課文結構
1.荔枝的形態(tài)和果實。(1-10)
① 引述白居易《荔枝圖序》引出說明對象(1)
② 荔枝的外部形態(tài) (2-5)
A 荔枝外殼構造(2)
B 荔枝外殼的顏色(3)
C 荔枝的形狀(4)
D 荔枝的大小及重量(5)
③ 荔枝的果實(6-10)
A 荔枝的殼膜(6)
B 荔枝的果肉(7)
C 荔枝的貯運(8)
D 荔枝的果核(9)
E荔枝的花(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