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明,遠(yuǎn)在4000—3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制作了大量種類繁多的青銅器。
大約從商代中期開始,青銅器上開始出現(xiàn)銘文。我國目前所收集的商周青銅器銘文,有12000篇之多,其中西周銘文占一半以上,近年又陸續(xù)有西周時期鑄有銘文的青銅器出土。
一尊尊沾滿歷史煙塵的青銅器,不禁引發(fā)我的種種遐想。
青銅器猶如我們今天計算機(jī)的“硬盤”,而上面的銘文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在三千年前隆重莊嚴(yán)、刻意精心保存下來的“存盤”。這是銅與火的“存盤”,是華夏先民用智慧和汗水鑄就的“存盤”。他們在青銅器上所銘刻的“文本”,是華夏文明的第一“文本”,不僅保存了華夏祖先的理想與抱負(fù),記錄了歷的盛衰與興亡,更使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長存于天壤之間。
今天,我們用電腦寫作,輕點(diǎn)鼠標(biāo),就保存了文本。但在三千年前,商周部族的能工巧匠必須付出難以想象的艱辛勞動,運(yùn)用當(dāng)時最先進(jìn)、最尖端的技術(shù),才能熔鑄銘刻出一件青銅器及銘文,那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呀!所以,我們今天不妨把“惜墨如金”理解為像金文的作者那樣,用簡潔的文字寫作。
古人為什么要費(fèi)盡移山心力,鑄造這些青銅器及銘文呢?
在青銅器銘文中,常有受祭祖先和作器人的名字,制作者記彰功烈、宣揚(yáng)孝道、贊頌美德,所祈求的是祖先的蔭佑、子孫的繁衍。銘文之所以銘刻在堅固的銅器上,是深恐其他的材料會腐朽銷蝕,不能永久保存,子孫便不能得到永久的庇佑。正如墨子所說:“又恐后世子孫不能知也,故書之竹帛,傳遺后世子孫;或恐其腐蠹絕滅,后世子孫不得而記,故琢之盤盂、鏤之金石以重之?!蹦拥脑捈日f明了古人制作青銅器及銘文的主要動機(jī)和目的,也說明先秦的思想家已開始重視研讀青銅器上的銘文,以了解當(dāng)時的文化。
每一篇銘文都蘊(yùn)涵著華夏祖先靈魂的訴說。解讀銘文,就是穿越歷史的隧道,與祖先們對話。
以青銅器記載文字,自商至漢千余年陸續(xù)不絕,但用于記錄史實(shí)卻以周代最為普遍。周代遺留下來的文字記錄,大多保存在青銅器上。西周的青銅器銘文,與商代甲骨文和商代晚期的青銅器銘文相比,有一個顯著的特點(diǎn)是內(nèi)容以記事為主。從西周初期開始,就出現(xiàn)了記事的長篇銘文。這些青銅器銘文內(nèi)容豐富,紀(jì)錄了西周不少重大的歷史事件,例如武王伐商,營建成周、洛邑等。不僅如此,西周的青銅器銘文還涉及政治、經(jīng)濟(jì)、法律制度和軍事戰(zhàn)爭等??梢哉f,銘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是信史,是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
1976年陜西臨潼縣南羅村出土的利簋,是目前所知西周立國初年最早的青銅器,上有銘文32字,記錄了武王克商的史實(shí):
武征商,惟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
這篇銘文的大意是:武王伐商,在甲子日攻克了商都。辛未日,王在闌這個地方把青銅賜給右史利,于是利就鑄造了這件祭禮檀父的禮器。
據(jù)夏商周斷代工程成果《夏商周年表》,武王伐商在公元前1046年。今天,我們在金文專家研究的基礎(chǔ)上解讀這一銘文,確證了三千多年前西周開國的重大歷史事件。一種民族自豪感和歷史滄桑感油然而生。
一片古人生存過的土地,如果沒有留下文字記錄,在歷史文化上只能被稱為荒漠。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保存確鑿的文字記錄,有歷史而無法告訴未來,后人對其歷史就只能靠推測與猜想。
青銅器及銘文所傳載的文化傳統(tǒng),不僅表現(xiàn)在內(nèi)容上,還表現(xiàn)在形式上。西周金文,字體一般布置均衡,筆畫雄渾而端正,筆法整齊而凝重。這種字體創(chuàng)造了一種典型范式,漢代以后雖不作日常書寫字體,但一直沿用于書法作品和歷代印章。2008年北京奧運(yùn)會的會徽“中國印”,無疑是對金文字體的傳承和現(xiàn)代闡釋??梢哉f,金文字體是中華文化一種獨(dú)特而又鮮明的印記。
金文,是中國文字走向統(tǒng)一的里程碑。正如許倬云先生在《中國古代民族的融合》一文中所說的:“中國文化始終成一線發(fā)展,這一點(diǎn)可由中國的文字找到的證據(jù):縱的方面說,甲骨文是今日所見最古的文字,但由甲骨文本身看來,在商以前必然還有一段漫長歲月的演變,方完成這種純線條的文字;往下看,金文甲骨文和篆籀也是一脈相承的。橫的方面說,春秋戰(zhàn)國銅器金文,秦器與齊器文體無殊,燕器和楚器也字形全同,甚至最微小的附加筆畫也是一般無二。由此可見,中國遠(yuǎn)在秦統(tǒng)一之前許久,早就是‘書同文’了?!?
大約從商代中期開始,青銅器上開始出現(xiàn)銘文。我國目前所收集的商周青銅器銘文,有12000篇之多,其中西周銘文占一半以上,近年又陸續(xù)有西周時期鑄有銘文的青銅器出土。
一尊尊沾滿歷史煙塵的青銅器,不禁引發(fā)我的種種遐想。
青銅器猶如我們今天計算機(jī)的“硬盤”,而上面的銘文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在三千年前隆重莊嚴(yán)、刻意精心保存下來的“存盤”。這是銅與火的“存盤”,是華夏先民用智慧和汗水鑄就的“存盤”。他們在青銅器上所銘刻的“文本”,是華夏文明的第一“文本”,不僅保存了華夏祖先的理想與抱負(fù),記錄了歷的盛衰與興亡,更使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長存于天壤之間。
今天,我們用電腦寫作,輕點(diǎn)鼠標(biāo),就保存了文本。但在三千年前,商周部族的能工巧匠必須付出難以想象的艱辛勞動,運(yùn)用當(dāng)時最先進(jìn)、最尖端的技術(shù),才能熔鑄銘刻出一件青銅器及銘文,那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呀!所以,我們今天不妨把“惜墨如金”理解為像金文的作者那樣,用簡潔的文字寫作。
古人為什么要費(fèi)盡移山心力,鑄造這些青銅器及銘文呢?
在青銅器銘文中,常有受祭祖先和作器人的名字,制作者記彰功烈、宣揚(yáng)孝道、贊頌美德,所祈求的是祖先的蔭佑、子孫的繁衍。銘文之所以銘刻在堅固的銅器上,是深恐其他的材料會腐朽銷蝕,不能永久保存,子孫便不能得到永久的庇佑。正如墨子所說:“又恐后世子孫不能知也,故書之竹帛,傳遺后世子孫;或恐其腐蠹絕滅,后世子孫不得而記,故琢之盤盂、鏤之金石以重之?!蹦拥脑捈日f明了古人制作青銅器及銘文的主要動機(jī)和目的,也說明先秦的思想家已開始重視研讀青銅器上的銘文,以了解當(dāng)時的文化。
每一篇銘文都蘊(yùn)涵著華夏祖先靈魂的訴說。解讀銘文,就是穿越歷史的隧道,與祖先們對話。
以青銅器記載文字,自商至漢千余年陸續(xù)不絕,但用于記錄史實(shí)卻以周代最為普遍。周代遺留下來的文字記錄,大多保存在青銅器上。西周的青銅器銘文,與商代甲骨文和商代晚期的青銅器銘文相比,有一個顯著的特點(diǎn)是內(nèi)容以記事為主。從西周初期開始,就出現(xiàn)了記事的長篇銘文。這些青銅器銘文內(nèi)容豐富,紀(jì)錄了西周不少重大的歷史事件,例如武王伐商,營建成周、洛邑等。不僅如此,西周的青銅器銘文還涉及政治、經(jīng)濟(jì)、法律制度和軍事戰(zhàn)爭等??梢哉f,銘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是信史,是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
1976年陜西臨潼縣南羅村出土的利簋,是目前所知西周立國初年最早的青銅器,上有銘文32字,記錄了武王克商的史實(shí):
武征商,惟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
這篇銘文的大意是:武王伐商,在甲子日攻克了商都。辛未日,王在闌這個地方把青銅賜給右史利,于是利就鑄造了這件祭禮檀父的禮器。
據(jù)夏商周斷代工程成果《夏商周年表》,武王伐商在公元前1046年。今天,我們在金文專家研究的基礎(chǔ)上解讀這一銘文,確證了三千多年前西周開國的重大歷史事件。一種民族自豪感和歷史滄桑感油然而生。
一片古人生存過的土地,如果沒有留下文字記錄,在歷史文化上只能被稱為荒漠。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保存確鑿的文字記錄,有歷史而無法告訴未來,后人對其歷史就只能靠推測與猜想。
青銅器及銘文所傳載的文化傳統(tǒng),不僅表現(xiàn)在內(nèi)容上,還表現(xiàn)在形式上。西周金文,字體一般布置均衡,筆畫雄渾而端正,筆法整齊而凝重。這種字體創(chuàng)造了一種典型范式,漢代以后雖不作日常書寫字體,但一直沿用于書法作品和歷代印章。2008年北京奧運(yùn)會的會徽“中國印”,無疑是對金文字體的傳承和現(xiàn)代闡釋??梢哉f,金文字體是中華文化一種獨(dú)特而又鮮明的印記。
金文,是中國文字走向統(tǒng)一的里程碑。正如許倬云先生在《中國古代民族的融合》一文中所說的:“中國文化始終成一線發(fā)展,這一點(diǎn)可由中國的文字找到的證據(jù):縱的方面說,甲骨文是今日所見最古的文字,但由甲骨文本身看來,在商以前必然還有一段漫長歲月的演變,方完成這種純線條的文字;往下看,金文甲骨文和篆籀也是一脈相承的。橫的方面說,春秋戰(zhàn)國銅器金文,秦器與齊器文體無殊,燕器和楚器也字形全同,甚至最微小的附加筆畫也是一般無二。由此可見,中國遠(yuǎn)在秦統(tǒng)一之前許久,早就是‘書同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