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書資格認定秘書論文:從閱讀名著中走近高貴

字號:

任何歷史,政治的、軍事的和文學的,距離遠,視野總會相對開闊一些。后來者總是幸運兒,因為通過讀書,可以同前輩們用靈魂來進行交流。當然,那樣的前車之鑒,也還需要善于理解和運用。文學總會首先與她所處的時代共命運的。從現(xiàn)代文學的出現(xiàn),到當代文學的興起,中國文學一直在履行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承擔了太多本不應該由文學來承擔的重責,這是由階段性的歷史決定的。文學經典性的重要方面,就在于她與本民族的命運休戚相關。
     只顧抱著那些實用的書籍來讀,實在算不上是讀書。我們所說的讀書其實應該是為了讓人的思想開竅。所以,對多數(shù)人來說,讀文學書才是好的首選。譬如,因為太注重實用了,對于魯迅,無論是生前,還是身后,對他的研究與表述,一直存在著片面性。在這一點上,我所讀出來的魯迅,并不是那個普遍認同,只會將文章當做匕首和投槍的魯迅。我想這一點很重要,魯迅精神不能理解為只是某種階層或者執(zhí)政*的天敵。
     唯有閱讀文學才會讓我們明白,高貴是社會價值的重要標準。我們這一代人深受俄羅斯文學的影響,普遍的又是受到高爾基的影響。當我開始遐想高貴是如何與文學互存時,曾經因高爾基的出身與他的寫作而困惑不已。關于高爾基,中國文學一直是這樣介紹他:“前蘇聯(lián)無產階級作家,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貧苦,幼年喪父,十一歲即為生計在社會上奔波,當過裝卸工、面包房工人,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的課堂。他與勞動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親身經歷了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這對他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睆倪@些話中,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他所寫作的那部的三部曲。然而,對于年輕的中國學生來說,影響更大的是那部似乎更能體現(xiàn)其靈魂風范的《海燕之歌》。那只高貴的海燕,無疑就是高爾基的人格寫照。 直到很多年后,女兒出生,一天天地長成一副小女生的模樣了,我們送她到東湖邊的一所芭蕾舞學校進行訓練,真實想法是希望糾正女兒那長得不甚理想的腿形。女兒的芭蕾舞教師名叫奧麗加,是俄羅斯圣彼得堡芭蕾舞團的演員,因意外受傷才轉而從教。每次練習課結束,奧麗加都要同一群孩子互致告別禮。很久之后,我們才在無意之中發(fā)現(xiàn),與孩子們別過的奧麗加,收拾起自己的舞蹈服,在胸前劃一個十字后,必定會回到練功房正中央,行一個深深的謝幕禮。是在那些獨自一人的時刻,這種充滿感恩的謝幕,哪怕已經重復過一千次,仍舊百倍地讓人震撼不已。曾經在閱讀中見到類似的文學描寫,在親眼目睹這一幕之后,才算真的明白,這些絕非只是對藝術的由衷熱愛,而是往心靈深處引領的一種圣潔。那一瞬間,我突然悟出,俄羅斯文學高尚無比的地位,正是來源于日常生活的種種小事。回頭來看,中國的發(fā)展與世界的發(fā)展的不同步,姑且不從宏大事物去觀察,僅僅是生活本身就已經落伍了一大步。也就是說,如果社會中真有什么輸贏的話,贏者也好,輸者也罷,是成者為王,還是敗者為寇,一切皆由起跑線上那一步所決定。在一個將垃圾奉為鮮花的環(huán)境里,決無產生瑰寶的可能。在一個不知何為羞恥的社會里,也絕不可能孕育出傳世佳作。
     如同近代的一部佳作,上海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地位,也是由于她所擁有的高貴氣質。財富的積累并非太難,難的是人在任何時候對文學藝術的信仰與恒守。按照現(xiàn)在人喜愛以地域來劃分某類文學,對于中國人來說,那些從古典中明確區(qū)分出來的新文學,幾乎可以說成是“上海文學”了。而在事實上,上海的人文形象和口碑,則大大地得益于文學。完全可以這樣說,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小說、詩歌、電影和戲劇,奠定了上海這座城市比許多東方城市更為高貴的身份與高雅的名聲。在信息傳播滯后的年代,作為不夜之城的上海正是仰仗著文學的豐富魅力,讓許許多多未曾有機會一睹她英姿的人,開啟了人生的向往之旅。
     為什么說《紅樓夢》之外沒有好小說,就因為《紅樓夢》骨子里的是高貴,是一種高處不勝寒。它的人物也好,它描寫的生活也好,是一個時期的精神結晶。缺少這個根本點,僅靠道聽途說的模仿是靠不住的。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內心藏而不露的高貴之心在作怪。就像生活中,有的人靠粗鄙可以得逞于一時,但能如此粗鄙一生嗎?
     所謂中堅,當然是少數(shù),更多的人是否只是跟著某種概念潮流四處泛濫?真理有時候只可能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里。那些借文學名義的離經叛道,就像當年搞反右和大躍進,將自以為是的東西無限地浮夸。再用不惜消滅肉體的辦法,消滅那些自以為不是的東西。一切為了欲望,再將欲望作為一切,包括替代當年那些屢屢置人于死地的暴力手段。這種瘋狂追逐暴利和決不放過任何蠅頭小利的趨勢,所考驗的不僅是文學,而且是人為了生存而必須具備的那種大智慧。
     所以,在那部幾乎被所有當代中國人閱讀過的紅色經典里,保爾·柯察金即便真的就是斯大林所說的那種用鋼鐵做成的人,也有理由讓我這樣的后來者在深思熟慮之后,不能不發(fā)出拷問:人類的高貴品行,不應該受到世俗的非禮,更不能以暴力相向。如果沒有意識形態(tài)因素,依這部小說所提供給我們的種種文學元素來分析,我們閱讀到的主人公實在沒有不愛冬妮婭的理由,就這樣將人的生命牽強地塑造到鋼鐵的程度,實在是一場天大的悲劇!以中國國情來看,在這一點上,這部紅色經典確有主題先行的嫌疑。還可以說,這種文學的無良因素,間接導致當代中國文學出現(xiàn)了一段讓人聞之色變的無良行為時期。
     文學所需要的高貴,存在于作家的骨子里。如果寫作者本人都不能意識到高貴之緊要,那怎么能要求他的作品高貴起來呢?但是,往往很多人把高貴理解為矯情,或者是反過來,將矯情當成了高貴。真正的高貴是人的心靈質量的一種標志。
     回過頭來再看我們的日常讀書,曾經盛行的民間故事與民間文學,它所表達出來的,是人在內心潛藏著的種種不滿與反叛。譬如,以的《劉三姐》為例,過去流傳的民間文學幾乎千篇一律:愚蠢的有錢人總被聰明的窮人所戲弄;滿腹經綸的秀才舉人,也就是后來被稱為的知識分子,總是被塑造成一副食古不化的書呆子模樣,吟詩不行,對歌也不行,就是將孔圣人抬出來,也不過是一個更大的笑話。從這一點上,我們的民間文學中有一種潛在的反抗傾向,那就是,當一種東西無法得到時,百般無理的抹黑與詆毀就開始了。既然自己得不到,別人也就休想獨自占有。這種流氓無賴者心態(tài)所帶來的惡果,不僅屢屢出現(xiàn)在世界歷,而且在當今世界一些文明程度低下的地區(qū),還在層出不窮。
     人類的高貴,在過去需要借助奢侈品以及奢華的生活方式來展現(xiàn);在物質生活差異正在變小的當下,精神氣節(jié)的關鍵性就顯得更加突出;在生存質量差異將會變得越來越小的未來,這一點就難免會成為至關重要的了。
     包括閱讀在內的中國問題在于,人人都希望一分努力馬上要得到一分回報。在歐洲一些地方,一百年前開工的藝術館,到現(xiàn)在還在建設中,中國人還稀里糊涂地嘲笑他們。前一段時間,在臺灣的國民黨,輸了高雄市長選舉。馬英九遭到了鋪天蓋地的批評,絕大多數(shù)人指責他,在高雄拼選舉,不肯使用下三濫的招數(shù)。我很為這樣的指責悲哀。如果馬英九終聽信了這樣的建議,那會更加令我悲哀。為了獲得一張橫行天下的卑鄙通行證,寧肯身陷卑鄙的泥潭,這樣的馬英九將會在歷史的選舉中輸?shù)酶鼞K。卑鄙者貌似肆無忌憚,其實是惶惶不可終日。這也是陳水扁等一些人,拼命想將馬英九抹黑的真實心理。在高貴面前,任何卑鄙都明白自身的卑賤。供世人閱讀的文學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但一定要成為世界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