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點歸納:
修辭是研究如何選用各種語言手段,以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的一種方法。常用的修辭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比喻:
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用乙事物給甲事物作比的修辭方法。能在積極調動人們的相似聯想的基礎之上突出本體的某些特征。把深奧的道理說得淺顯易懂;把抽象的事物描繪得形象生動;可以展示人物的外貌,也可以表明人物復雜的心理和情感。比喻構成一般有三個部分:本體,即被比喻的事物。喻體,即用來比喻的事物。比喻詞,即表示比喻關系的詞語。比喻分為三類。
1.明喻
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它們之間是相似關系,比喻詞常用“象”、“好像”、“如”、“仿佛”、“似”等。例如:“遠遠的街燈明了,好象閃著無數的明星”。
2.暗喻
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它們之間是相同的關系。比喻詞常用“是”、“成為”“變?yōu)椤?、“等于”等。例如:“三十號的周公館,應該是這兒的一座綠洲了?!?BR> 3.借喻
只出現喻體,不出現本體和比喻詞。直接把甲說成乙,不用比喻詞。例如:“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边@句話里,本體沒出現,“厚障壁”是喻體。
(二)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的修辭方式。
1.用人和事物的特征來代替人和事。例如:“……圓規(guī)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边@句話里用“圓規(guī)”代楊二嫂。
2.用專名代通名。例如:“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边@句話里用“諸葛亮”代具有聰明才智的人。
3.用具體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在秦始皇面前就站著一個孟姜女,控訴這條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边@句話里用“萬里長城”代繁重的徭役給勞動人民帶來的災難。
4.用個別事物代一般事物。例如:“許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者也是言必稱希臘……。”這句話是用“希臘”代一切外國的東西。
借代與借喻不同,借代的本體和借體之間具有相關性,借喻的本體和喻體之間具有相似性。借代的運用,其目的在于突出本體事物,使它由于換了一個動聽的名稱而形象顯得具體鮮明,因此,借代是語言上的藝術換名。
(三)比擬
把甲事物模擬作乙事物來寫的修辭方式。比擬可分為兩類。
1.擬人:
即把物當作人來寫。例如:“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里跳躍著。
2.擬物
即把人當作物來寫。例如:“指導員講得真來勁兒,嘎子豎起耳朵聽。
比擬與比喻不同:比擬是把甲事物模擬作乙事物。比喻是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比喻中喻體是都要出現,比擬中擬體是不出現的。
(四)夸張:
夸張,即故意“言過其實”,是為達到某種表達效果的需要,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擴大或縮小的修辭方式??鋸埧煞譃槿悺?BR> 1.擴大夸張
故意把客觀事物說得“大、多、高、強……”的夸張形式。例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BR> 2.縮小夸張
故意把客觀事物說得“小、少、低、弱……”的夸張形式。例如:“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BR> 3.超前夸張
即在時間上把后出現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張形式。例如:“農民們都說:看見這綠油油的麥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來了?!?BR> (五)對偶
即把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的語句成對地排列的修辭方式。對偶可分為三類。
1.正對
即上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例如:“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出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BR> 2.反對
即上下句在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例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BR> 3.串對
即上下句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對偶形式。例如:“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對偶與排比不同:對偶只有一對,排比至少三個;對偶的語句字數要相等,排比字數可以不相等。
對偶與對比也不同;對比的基本特點是“對立”,對偶的基本特點是“對稱”;對偶主要是從結構形式上說的,它要求結構相稱、字數相等,對比是從意義上說的,它要求意義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結構形式如何,對偶里的“反對”,就意義說是對比,就形式說是對偶,這是修辭手法的兼類現象。
(六)排比
即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來加強語氣、強調內容、加重感情的修辭方式,例如:“延安的歌聲,是革命的歌聲,戰(zhàn)斗的歌聲,勞動的歌聲,極為廣泛的群眾的歌聲?!?
修辭是研究如何選用各種語言手段,以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的一種方法。常用的修辭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比喻:
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用乙事物給甲事物作比的修辭方法。能在積極調動人們的相似聯想的基礎之上突出本體的某些特征。把深奧的道理說得淺顯易懂;把抽象的事物描繪得形象生動;可以展示人物的外貌,也可以表明人物復雜的心理和情感。比喻構成一般有三個部分:本體,即被比喻的事物。喻體,即用來比喻的事物。比喻詞,即表示比喻關系的詞語。比喻分為三類。
1.明喻
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它們之間是相似關系,比喻詞常用“象”、“好像”、“如”、“仿佛”、“似”等。例如:“遠遠的街燈明了,好象閃著無數的明星”。
2.暗喻
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它們之間是相同的關系。比喻詞常用“是”、“成為”“變?yōu)椤?、“等于”等。例如:“三十號的周公館,應該是這兒的一座綠洲了?!?BR> 3.借喻
只出現喻體,不出現本體和比喻詞。直接把甲說成乙,不用比喻詞。例如:“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边@句話里,本體沒出現,“厚障壁”是喻體。
(二)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的修辭方式。
1.用人和事物的特征來代替人和事。例如:“……圓規(guī)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边@句話里用“圓規(guī)”代楊二嫂。
2.用專名代通名。例如:“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边@句話里用“諸葛亮”代具有聰明才智的人。
3.用具體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在秦始皇面前就站著一個孟姜女,控訴這條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边@句話里用“萬里長城”代繁重的徭役給勞動人民帶來的災難。
4.用個別事物代一般事物。例如:“許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者也是言必稱希臘……。”這句話是用“希臘”代一切外國的東西。
借代與借喻不同,借代的本體和借體之間具有相關性,借喻的本體和喻體之間具有相似性。借代的運用,其目的在于突出本體事物,使它由于換了一個動聽的名稱而形象顯得具體鮮明,因此,借代是語言上的藝術換名。
(三)比擬
把甲事物模擬作乙事物來寫的修辭方式。比擬可分為兩類。
1.擬人:
即把物當作人來寫。例如:“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里跳躍著。
2.擬物
即把人當作物來寫。例如:“指導員講得真來勁兒,嘎子豎起耳朵聽。
比擬與比喻不同:比擬是把甲事物模擬作乙事物。比喻是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比喻中喻體是都要出現,比擬中擬體是不出現的。
(四)夸張:
夸張,即故意“言過其實”,是為達到某種表達效果的需要,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擴大或縮小的修辭方式??鋸埧煞譃槿悺?BR> 1.擴大夸張
故意把客觀事物說得“大、多、高、強……”的夸張形式。例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BR> 2.縮小夸張
故意把客觀事物說得“小、少、低、弱……”的夸張形式。例如:“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BR> 3.超前夸張
即在時間上把后出現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張形式。例如:“農民們都說:看見這綠油油的麥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來了?!?BR> (五)對偶
即把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的語句成對地排列的修辭方式。對偶可分為三類。
1.正對
即上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例如:“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出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BR> 2.反對
即上下句在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例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BR> 3.串對
即上下句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對偶形式。例如:“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對偶與排比不同:對偶只有一對,排比至少三個;對偶的語句字數要相等,排比字數可以不相等。
對偶與對比也不同;對比的基本特點是“對立”,對偶的基本特點是“對稱”;對偶主要是從結構形式上說的,它要求結構相稱、字數相等,對比是從意義上說的,它要求意義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結構形式如何,對偶里的“反對”,就意義說是對比,就形式說是對偶,這是修辭手法的兼類現象。
(六)排比
即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來加強語氣、強調內容、加重感情的修辭方式,例如:“延安的歌聲,是革命的歌聲,戰(zhàn)斗的歌聲,勞動的歌聲,極為廣泛的群眾的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