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二)”復習筆記(四)

字號:

1、簡述歐陽修散文平易的文風
    歐陽修的文章平易近人、紆曲蘊藉。他繼承了韓愈散文文從字順的要求,摒棄了怪奇的文風,能愈雄奇于暢達,在平常中見雋遠。在文體形式上,他認為駢體文“偶儷之文,茍合于理,未必為非”,吸收其有益成分,增加了散文的節(jié)奏感和情韻之美,并將古文筆法融入駢文寫作之中,開創(chuàng)了宋代四六文的新體式,在歐陽修的努力下,古文在文章寫作中的主導地位確立起來。歐氏的平易文風也成為宋文的代表文風。
    2、簡析柳永詞中女性形象的特點
    柳永的詞作中除了描寫閨怨思婦的生活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反映了他的“狹邪”生活。這些詞主要以歌妓生活為描寫對象。由于柳永與與她們接觸較多,理解并同情她們的遭遇和內(nèi)心痛苦,因而除了一般的描摹她們的玉肌瓊艷、表現(xiàn)她們歡聚別離之外,柳詞還更細致地寫道她們的身世經(jīng)歷和心理活動,如寫她們“剛被風流沾惹”的羞怯,因悔悟“席上尊前,王孫隨分相許”,而產(chǎn)生的“永棄卻、煙花伴侶。免教人見妾,朝云暮雨”的愿望。一般而言,這些歌妓的形象是泛化的,并非特指,是為投合一般讀者的欣賞要求而制作的。
    3、簡述蘇軾理趣詩的特點
    蘇詩中有不少理趣詩。所謂理趣詩,就是詩人在寫景、詠物、記事之中,有意識地闡發(fā)某種生活哲理,表達對人生的思索。如《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新泥”,以蘊涵哲理的比喻表達了對人世變遷的惆悵之情;而《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借寫景而談處世哲理,成為理趣詩的名篇。蘇詩中的“理”,不是玄思和吊詭,而是生活中隨感而發(fā)的感想,在習以為常中給人以新的啟迪。另外,蘇詩理趣詩中還有談佛論禪之作,如《琴詩》,借詠琴而闡發(fā)禪理,別有韻味。談空說有乃至“借禪以為詼”之作也不少。然真正富于理趣的還是詩中采集的那些生活中迸發(fā)的星火。
    4、簡析黃庭堅的詩歌創(chuàng)作觀
    北宋詩人黃庭堅在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主張。他見于當時黨爭中以詩干政的風氣,反對用詩直接比附時事的作法,提倡詩歌的相對獨立性。在創(chuàng)作中,他放棄了白居易以來的詩歌諷喻傳統(tǒng),將創(chuàng)作的重心放在展現(xiàn)個人的精神世界方面;同時有反對在詩中放縱情感認為作詩應以“養(yǎng)心治性”為根本目的。如他的《登快閣》一詩中“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表現(xiàn)了詩人擺脫俗物、在觀賞自然中回復真實自我的愉快心情,從頜聯(lián)中,有可見出詩人心境又是非常淡泊、平和,展示了一個迥于流俗、孤高的士大夫的內(nèi)心世界。由于黃詩中有意排斥了反映民生、議論時政的創(chuàng)作題材,因而使他的詩歌世界受到很大的局限,詩人覺得詩人有意回避壓抑自己的真實情感。使之他的詩歌成就大大打了折扣。
    5、簡述李清照詞的藝術特色
    李清照繼承婉約詞風而能更進一步,取得了超越前人的藝術造詣。
    首先,她的詞從題材到風格形成了以婉約柔媚為主的女性化特點,展現(xiàn)了一個在那個時代十分特殊的知識女性的心靈世界。
    其次,她的詞能集雅俗于一體,將極精美雅致的畫面于極通俗真切的情事結合在一起。另外,她的語言既充分發(fā)揮了婉約詞家精于修辭、造句精巧的特點,又往往貼切生動地化用口語,比喻的驚奇,鋪敘的自然,都令讀者嘆服。如她晚年代表作《聲聲慢》,將“物是人非”等具體情事完全隱去,而集中描寫“愁”的過程、情態(tài)本身;通過如實地鋪敘景物,真實展露詞人孤獨寂寞、凄涼無奈的精神狀態(tài);一連串的反詰句式,在絕望中卻透露出作者一貫的剛強性格‘起首連用十四疊字,更被譽為“公孫大娘舞劍手”。正是由于李清照豐富的情感和杰出的文采,使她的詞達到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無怪乎后人稱“婉約以易安為宗”。
    6、簡述楊成齋體的特點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稱楊萬里的寫景方面的詩為“楊成齋體”。
    楊成齋體的特點首先是,善于以詩人的獨特眼光發(fā)現(xiàn)和捕捉事物的生動形象,同是賦物寫景,詩人抓住在瞬間打動詩人的生動形象,讓它保持全部的新鮮感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如《曉行望云山》,描寫的是自己的新鮮感覺,展現(xiàn)的是詩人的心靈世界。
    其次是語言幽默,詼諧灑脫,處處展露出詩人的透脫胸襟。詩人雖觸而發(fā),在適當?shù)那榫爸星缮?lián)想,揭發(fā)習慣的可笑,揭示某些生活哲理,流露出詩人的涵養(yǎng)和卓識。如《戲筆》似是嘲笑天公的吝嗇和自己的貧窮,其實透露出詩人為性情怡悅于自然而感到的快樂,表現(xiàn)了詩人樂觀灑脫的人生態(tài)度。
    另外,語言通俗生動,大量化用口語俚語入詩。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這種語言風格是詩人對自然真趣的一種追求。
    詩人將描寫題材局限于自然景物,過于追求輕巧新奇,是詩境流于瑣細,思想不深,語言有時不善揀擇,“粗頭亂服”,這些不足之處與詩人楊成齋體體現(xiàn)出的“真處”、“性靈”相比,畢竟是璧中之瑕。
    7、論述陸游詩歌的藝術特色
    陸游在南宋諸位詩人中,詩的境界顯得最為開闊,風格最為多樣,語言運用也最為自如。
    首先,想象豐富,氣勢豪壯,是陸游詩最鮮明的特色。他常常運用幻想、夸張等手法,突破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束縛,使詩歌境界變得空前闊大。如他的記夢詩,便大量溶入了唐代邊塞詩歌的意象、情節(jié),在南宋的殘山剩水之外為人為展現(xiàn)了遼闊中國的壯麗特色,激發(fā)人們的愛國情感,他的豪壯氣概更充分地體現(xiàn)在自我形象的塑造上,如《金錯刀行》,在與茍安現(xiàn)實相對立中,這個自我形象往往浸透著李白那種狂放精神,在抒發(fā)壯志未酬的悲哀時,詩人的詠嘆又往往具有杜詩沉郁蒼涼、宏闊深沉的格調(diào),如《書憤》。
    其次,觀察入微、描寫入畫,是陸游詩的有一特色。他善于隨時隨地從自然和生活中汲取詩材,許多描寫日常生活的作品記敘細膩,寫景清新,筆調(diào)圓勻,如“傍水風林鶯語語,慢園煙草蝶飛飛,”描寫既精細又自然,“明白如畫,然淺中有深,平中有奇,故足令人咀味”(劉熙載《藝概》)。
    再次,精于錘煉,巧于裁剪。陸游詩思既多,又富才情,而且不忘錘煉,“使事必切,屬對必工”,“對仗工整,使事熨帖,當時無與比埒,”如“青山是處可埋骨,白發(fā)向人羞折腰?!?BR>    另外,陸游詩風格多樣,內(nèi)容豐富,取法活泛,也是他的詩重要特點。朱熹、姜夔、方回、羅大經(jīng)等人對此評價很高。
    總之,陸游詩可以說是南宋最有成就的偉大詩人,但在藝術上繼承的成分仍較多,獨創(chuàng)革新的努力尚嫌不夠。
    8、論述辛詞的藝術風格
    辛詞在藝術上繼承總結蘇軾豪放詞、南宋愛國詞的傳統(tǒng),并廣泛學習借鑒其他詞風、其他詞人的成就,使其詞境也變幻多姿、空前豐富。
    首先,辛詞最主要的風格,是由其內(nèi)在英雄氣概決定的豪放風格。辛詞的豪,一方面更為沉著,更具實在內(nèi)涵;另一方面則更為恣肆,更加不受拘束。除了直接記敘戰(zhàn)斗場面、抒寫英雄不平之事外,進入辛詞的一切,無論動植生物,水月風光,還是人文產(chǎn)物、抽象思想,差不多都經(jīng)過想象的改造,獲得了奇特新穎的形象。他尤其愛寫那些空間闊大、動態(tài)極強的事物,如寫自己隱居出的山:“疊嶂西馳,萬馬回旋,眾山欲東?!保ā肚邎@春》)這與其說是寫山,不如說是寫自己心中的波濤洶涌。他還喜將時間和性質(zhì)上相距甚遠的各類事物匯聚為一體,往往一闋之內(nèi)既寫功名事業(yè),又寫道德文章,又有山水景物,又有古人今人。他更善于運用記夢、游仙、問天等手法,表現(xiàn)自己的不羈情懷,展示精神世界的升騰。又由豪放轉入深沉,使辛詞具有一種特有的意味和韌勁,如寫他追述金兵入侵歷史、抒寫家國的詞作《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不過短短八句,既敘述了歷史現(xiàn)實,又表達了自己的希望和痛苦。借助由山、水形象組成的深遠動人的詞境,抒發(fā)了作者對歷史現(xiàn)實深沉的情感,而又帶有婉約詞意味蘊藉的特點。
    運用婉約的風格而寓以“傷人心別有懷抱”,是辛棄疾的另一擅長。如詞境深婉的《青玉案。元夕》。辛詞更善于借婉約的故事寫政治的哀怨,為柔媚之詞注入骨氣,如《摸魚兒》表面寫《長門賦》的故事,實際上表達的是作者對當國者的怨恨和希冀,作者賦予這個題材本身以更深刻的含義,而在運用婉約的形象、語言也達到了很高的造詣,所寫的“宮怨”故事本身也非常哀婉動人。
    其次,諧謔和反諷,是辛詞另一種特殊風格。
    9試述雜劇興盛的社會原因
    元雜劇的興盛,指的是出現(xiàn)了一大批作家、一大批作品,而且戲劇活動及其普遍而頻繁。就其社會原因而言,是經(jīng)濟、政治、作家構成、演員技藝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首先,元代城鎮(zhèn)經(jīng)濟的相對繁榮,為元雜劇的興盛提供了物質(zhì)條件和群眾基礎。元代前期,隨著經(jīng)濟的逐步恢復,戲劇這種最富于群眾觀賞性的文藝形式,便適應城鎮(zhèn)和商賈市民的生活方式與審美要求,迅速的興盛發(fā)展起來了。商業(yè)性的游樂場日益增多,這就為雜劇演出提供了固定的場所。在北方農(nóng)村,經(jīng)濟的恢復和發(fā)展,戲劇活動在節(jié)日、廟會常常不定期的開展,并出現(xiàn)了固定的演出場所-戲臺。也有力的促進了元雜劇的興盛。
    其次,元代政治對雜劇的興盛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這種作用是雙重的:一方面,元代社會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特別在元代初年比較尖銳,這不僅造成了人民生活的痛苦,也激發(fā)了人民的憤怒和發(fā)抗情緒。而雜劇正是戰(zhàn)斗性和群眾性較強的文藝形式,最足以表現(xiàn)人民的憤怒情緒和美好愿望,所以得到迅速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元代初年在軍事、政治方面嚴加防范,而在經(jīng)濟、文化藝術、道德思想上卻是相當放松的;由于元代初年禁錮人們頭腦的儒家思想受到了動搖,這對人們的思想是一次很大的解放;蒙古統(tǒng)治者由于語言、文化和習俗的隔閡,對中原文化還不甚了解,使他們不自覺地對雜劇表演內(nèi)容采取了放任的態(tài)度。這些都從不同角度共同促成了雜劇的興盛。
    再次,元代文人社會地位低下,促使大批文人投身于雜劇創(chuàng)作,這對元雜劇的興盛起了關鍵性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金元之際,文人淪為奴隸的極多;元代實行的民族歧視政策,使廣大漢民族知識分子社會地位普遍降低;蒙古滅金后,停止科舉考試將近八十年,文人入仕的機會相對地說要少多了他們散布于社會各個角落;由于元代統(tǒng)治者重實用、輕文學,即使文人入仕,也多不受重用,故而流傳“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說法。正是當時文人社會地位如此低下,使一大批文人以雜劇創(chuàng)作為生,大大壯大了雜劇創(chuàng)作的隊伍,提高了雜劇的質(zhì)量。同時,社會地位的低下,也促使文人作家更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更廣泛地接觸和了解社會,這就有利于雜劇作品思想藝術成就普遍提高。
    最后,大批演員的出現(xiàn)也是促進元雜劇興盛的原因。元代雜劇演員數(shù)量極多這在夏庭芝的《青樓集》,《馬可波羅游記》都有記載。這些人有很多人具有相當高的文化素養(yǎng),這使得他們的表演能力大大地提高了,豐富和提高了雜劇藝術。而且,許多演員與雜劇作家有密切的來往,如朱簾秀與關漢卿,天然秀與白樸等。這也使她們能深刻地理解作家的創(chuàng)作心情與意圖,有利于提高了雜劇表演的藝術水平。
    10、簡述元雜劇衰落的原因
    元雜劇創(chuàng)作的衰微,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雜劇演出中心南移,用北方的語言、樂曲演出的、為北方人民所喜聞樂見的雜劇藝術,難以適應南方觀眾的審美需要。其次還有元代后期文人的社會地位逐漸發(fā)生變化,使雜劇作家將注意力轉向仕途科舉,創(chuàng)作熱情降低,由于他們的社會地位發(fā)生了變化,使之同下層民眾的聯(lián)系日益疏遠,造成了雜劇創(chuàng)作隊伍的質(zhì)量下降;統(tǒng)治階級逐漸開始自覺地提倡儒家思想,進一步宣揚程朱理學,出現(xiàn)一大批道學味和方巾氣極濃的作品,嚴重削弱了雜劇創(chuàng)作的思想價值;原來在南方流行的南曲戲文吸取了雜劇的長處,使雜劇無法于之競爭。
    11、論述關漢卿《竇娥冤》中竇娥悲劇命運的原因
    關漢卿《竇娥冤》集中反映了元代的社會現(xiàn)實和關漢卿的思想感情。其戲劇沖突有三個依次遞進層面,即社會沖突、道德沖突、意志沖突。
    首先,高利貸如羊羔二息的經(jīng)濟剝削,地痞流氓張驢兒父子的社會惡勢力,糊涂官吏如州官桃杌的政治壓迫,這“三座大山”是造成竇娥冤案的直接原因、外在機緣。
    關漢卿著力要表現(xiàn)的,并不是兩種社會勢力之間的沖突,而是傳統(tǒng)道德與不道德的社會的沖突。雜劇中,竇娥與張驢兒父子的沖突,主要是守節(jié)守貞的傳統(tǒng)同蹂躪節(jié)*、鄙夷貞節(jié)的不道德行為的沖突。張驢兒父子乘人之危,以死相要挾,強行入贅蔡家,這種不道德的反常行為,在雜劇里反而被表現(xiàn)成一種習以為常、屢見不鮮的正?,F(xiàn)象,傳統(tǒng)道德遭到了強權的野蠻踐踏。而竇娥與州官桃杌的沖突,也主要是竇娥相信官府、愿意“官休”的道德行為同州官桃杌棄廉明如敝屣、奉貪酷如神明的不道德行徑的沖突:“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結果道德被愚昧所吞噬,竇娥也被冤枉地判處了死刑。竇娥冤案的根源竟然是堅守傳統(tǒng)的道德!在不道德社會現(xiàn)實中,堅守傳統(tǒng)的道德反而把人們推向火坑:“這的是衙門自古朝南開,就中無個不冤哉!”這正是關漢卿對元代社會的深刻認識。
    除了道德沖突外,關漢卿還以形象的筆觸揭示了表現(xiàn)在竇娥內(nèi)心沖突,即不安于現(xiàn)狀與不得不安于現(xiàn)狀、不信天地鬼神與不得不相信天地鬼神、明知道道德無用與不得不遵從道德之間的沖突。這從竇娥的悲慘命運就可以看出來,如她臨刑前,感到天地鬼神昏憒任意把無罪之民推向絕境,又聰明得自覺為蒙冤之人昭顯冤屈,天地鬼神的這種矛盾態(tài)度,正是竇娥內(nèi)心矛盾的形象表現(xiàn)。
    《竇娥冤》全劇最后,竇恩德節(jié)、孝等道德情*,,終因竇娥感天動地的悲劇命運以及清官的秉公執(zhí)法,而得以高度的彰顯,這表現(xiàn)出作者對仁政德治的理想社會的企望。關漢卿把復興道德教化,才能挽救社會頹風,成為一種時代意識,將其藝術化、審美化為戲劇沖突,借各個階層人們在信守道德與適應現(xiàn)實的兩難抉擇中的困境,來表現(xiàn)道德破敗的社會危機和挽救危機的不懈努力。
    12、論述關漢卿《竇娥冤》中竇娥悲劇命運的原因
    關漢卿《竇娥冤》集中反映了元代的社會現(xiàn)實和關漢卿的思想感情。其戲劇沖突有三個依次遞進層面,即社會沖突、道德沖突、意志沖突。
    首先,高利貸如羊羔二息的經(jīng)濟剝削,地痞流氓張驢兒父子的社會惡勢力,糊涂官吏如州官桃杌的政治壓迫,這“三座大山”是造成竇娥冤案的直接原因、外在機緣。
    關漢卿著力要表現(xiàn)的,并不是兩種社會勢力之間的沖突,而是傳統(tǒng)道德與不道德的社會的沖突。雜劇中,竇娥與張驢兒父子的沖突,主要是守節(jié)守貞的傳統(tǒng)同蹂躪節(jié)*、鄙夷貞節(jié)的不道德行為的沖突。張驢兒父子乘人之危,以死相要挾,強行入贅蔡家,這種不道德的反常行為,在雜劇里反而被表現(xiàn)成一種習以為常、屢見不鮮的正?,F(xiàn)象,傳統(tǒng)道德遭到了強權的野蠻踐踏。而竇娥與州官桃杌的沖突,也主要是竇娥相信官府、愿意“官休”的道德行為同州官桃杌棄廉明如敝屣、奉貪酷如神明的不道德行徑的沖突:“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苯Y果道德被愚昧所吞噬,竇娥也被冤枉地判處了死刑。竇娥冤案的根源竟然是堅守傳統(tǒng)的道德!在不道德社會現(xiàn)實中,堅守傳統(tǒng)的道德反而把人們推向火坑:“這的是衙門自古朝南開,就中無個不冤哉!”這正是關漢卿對元代社會的深刻認識。
    除了道德沖突外,關漢卿還以形象的筆觸揭示了表現(xiàn)在竇娥內(nèi)心沖突,即不安于現(xiàn)狀與不得不安于現(xiàn)狀、不信天地鬼神與不得不相信天地鬼神、明知道道德無用與不得不遵從道德之間的沖突。這從竇娥的悲慘命運就可以看出來,如她臨刑前,感到天地鬼神昏憒任意把無罪之民推向絕境,又聰明得自覺為蒙冤之人昭顯冤屈,天地鬼神的這種矛盾態(tài)度,正是竇娥內(nèi)心矛盾的形象表現(xiàn)。
    《竇娥冤》全劇最后,竇恩德節(jié)、孝等道德情*,,終因竇娥感天動地的悲劇命運以及清官的秉公執(zhí)法,而得以高度的彰顯,這表現(xiàn)出作者對仁政德治的理想社會的企望。關漢卿把復興道德教化,才能挽救社會頹風,成為一種時代意識,將其藝術化、審美化為戲劇沖突,借各個階層人們在信守道德與適應現(xiàn)實的兩難抉擇中的困境,來表現(xiàn)道德破敗的社會危機和挽救危機的不懈努力。
    13、簡述關漢卿雜劇的藝術成就
    關漢卿以其卓越的戲劇藝術,屹立于世界戲劇藝術家之林。
    首先,他以其畢生精力從事雜劇創(chuàng)作,并參加了演出實踐活動,促使雜劇藝術體制趨于完備,他對雜劇具有草創(chuàng)之功,對完備雜劇體制貢獻不僅在外在形態(tài)上如一劇四折進行了探索,而且在情節(jié)結構、戲劇沖突的安排上,關劇大多簡潔、集中、激烈、機匠、意匠慘淡而又流轉自然,處處都合乎戲劇藝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規(guī)律,同時也處處都體現(xiàn)了中國戲劇的民族特征,成為戲劇藝術的典范之作。
    其次,關劇題材廣闊,無所限制,從而極大地開拓了中國戲曲多方面地表現(xiàn)功能。更重要的是,他寫什么像什么,讓特定的情境和語言為刻畫各種人物服務,從而塑造了一大批身份不同、地位不一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如堅強善良的竇娥,俠義機智的趙盼兒,膽識過人的譚記兒、勇武豪壯的關云長等
    最后,語言風格豪放不羈,屬于本色派。
    14、試述《西廂記》中崔鶯鶯的形象
    《西廂記》的突出之處,在于對崔鶯鶯的思想、感情、心理作了十分細致而深刻的刻畫。
    崔鶯鶯是相國千金,她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內(nèi)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養(yǎng),無法完全窒息她內(nèi)心的青春情感,她一出場就情不自禁地感嘆:“花落水流紅,獻丑萬眾,無語怨東風。”正是這種難以名狀、難以捉摸的“閑愁”,使她不由自主地對張生一見傾心,月下吟詩時,她大膽地對張生吐露心聲:“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庇谑撬萑肓饲榫W(wǎng)而不能自拔,飽嘗著相思之苦。并遷怒于紅娘的跟隨。
    正在這時,變生意外,孫飛虎兵圍普救寺,索要鶯鶯。張生仗義修書,請好友百馬將軍前來解圍。老夫人當眾許婚,后來因懷疑張生此舉有乘人之危之嫌,故而出爾反爾,躺他們以兄妹相稱。這件事實際上賦予了崔、張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同時賦予了崔、張的愛情內(nèi)在合理性。正是這種內(nèi)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為鶯鶯敢于沖破老夫人的約束,決心對張生以身相許的潛在動力。但是,沖破內(nèi)在心理的樊籠畢竟比沖破外在人為的約束還要艱難。于是就有了鶯鶯的“鬧簡”和“賴簡”。這實際是表現(xiàn)鶯鶯的“假意兒”??梢钥闯龃搡L鶯要戰(zhàn)勝傳統(tǒng)的教養(yǎng)、女性的禁忌所應有的反復和艱難。在認可了愛情的合理性之后,她還不能不積蓄相當?shù)男睦頊蕚?,以便承受這種感情。
    鶯鶯和張生木已成舟以后,老夫人*迫張生上京應考求官,他們的愛情又面臨新的危機。長亭送別時的那段唱詞,揭示出她復雜的心理。既擔心張生考試落第,婚事終成泡影,更擔心張生考取后變心,將自己拋棄。鶯鶯和張生的最后團圓,實在是得之不易的。
    《西廂記》深刻地揭示了崔鶯鶯的戀愛心理,即想愛而不敢愛,不敢愛卻不由得不愛;并且細致地展現(xiàn)了她內(nèi)心的強烈要求逐步壓倒、戰(zhàn)勝外部的壓抑、傳統(tǒng)的禁錮和心理的樊籠的全過程。這樣的戀愛心理及其展開過程,是包含著深厚的社會內(nèi)容和文化內(nèi)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