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了解有關《資治通鑒》的文學常識。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
3、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4、理解本文開卷有益的主旨。
(二)能力目標
1、 能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正確斷句和停頓。
2、 通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tài)和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德育目標
學生能夠懂得學無止境,學有益于人的完善和發(fā)展。
【教學重點】
品味魯肅、呂蒙對話并說出其中表現(xiàn)的人物形象特點。
【教學難點】
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于人的發(fā)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法設計】
1、自讀質疑學生借助工具書自讀課文,將其中疑難提出,小組間討論解決,或提出來共同解決。
2、編課本劇學生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將課文編成課本劇,一來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tài)和心理活動,有益于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二來可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3、合作探究針對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可通過合作,共同探討解答。
【學法設計】合作探究式
【教具】 投影片
【教時】1課時
【教學程序】
一、#教師資格考試# #[初中語文教案]《孫權勸學》教學設計#設計
師:這幾天有個難題讓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幫我想想辦法嗎?(學生:什么難題?)
師:就是我有個學生,他總是不肯下功夫學習,我勸他應該好好學習,他說自己的事很多,況且又不想當學者,不學也罷。我很想好好跟他講講道理,可又不知該怎么說,大家看看我應對他說些什么呢?
學生討論回答后師:其實東漢時,吳國的國君孫權也遇到這種情況,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 教師向學生求教,突出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而且體現(xiàn)了學生式的老師這一課改精神。由此導入,引發(fā)學生求知欲。)
二、認定目標
師:我們已經(jīng)學過多篇文言文了,那對文言文我們應該怎么學呢?誰來說說? 學生回答。
(投影1)
學習目標1、能了解有關《資治通鑒》的文學常識。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3、能在熟練朗讀基礎上,正確斷句和停頓。4、通過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tài)和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5、能夠從文中得到有關人生方面的啟示。
(學生參與學習目標制定,益于激發(fā)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師對之進行概括,輔之以投影使之更明確。)
三、導學達標
(一)競讀課文
學生初讀課文,不認識的字查工具書解決,結合注解粗知大意。
教師及時點撥作者及《資治通鑒》的有關常識。投影片展示無標點符號之課文,訓練學生斷句停頓之能力。
(投影2)
權勸學司馬光初權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學生單讀、小組齊讀,學生賽讀,看看誰能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課文。
然后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蒙、肅對話,要求盡量讀難說話時的語氣語調。
思考討論:
①“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么?
十分驚奇的神態(tài),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既吃驚,又值不自禁地發(fā)出贊嘆。這句話從側面反映目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xiàn)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為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魯肅,“乎”表感嘆語氣,相當于“啊”。
齊讀全文,思考:孫、蒙對話與蒙、肅對話在情調上有區(qū)別嗎?清說明。
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顯得鄭重親切,表明了君臣的關系;蒙、肅皆為同僚,對話則有一種調侃的趣味蘊含其中。
(教學千法讀為本。讀會字音、讀懂句意、讀品意味,真正用朗讀的方式讓學生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和意蘊。)
(二)合作探究、質疑問難
師:大家讀得很好,我們借助各種參考資料繼續(xù)了解課文內(nèi)容,不懂的提出來互相研究,解決不了的一會兒提出來,我們共同研究;好的字詞句也畫下來,我們共同欣賞。抽一個學生講述這個故事,其他學生看看還有哪些地方要補充。
學生討論、交流,互相質疑問難。學生邊讀、邊議、邊圈點。學生講述課文內(nèi)容。學生對文中疑難提問;學生自答,教師引導。
(以學生自讀、發(fā)現(xiàn)、討論的活動為主,還時間給學生、還主動給學生、還思想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若提不出問題,教師可就重點詞句之理解發(fā)問,避免疏漏,強化理解。)
(三)編課本劇,深入課文
師:課文有多處對話,但人物的神態(tài)、心理并未直接表現(xiàn)出來,現(xiàn)在,假如你是編劇,你怎么來編寫呢?假如讓你做演員,又該怎么樣?小組內(nèi)先試試。
小組編劇、表演。
師:哪一組主動來表演一下?(學生選出代表進行表演。)
師:通過朗誦、表演,你認為文中的人物當時神態(tài)和心態(tài)如何?你能不能用一句話來說說對文中任何一個人的看法?
學生發(fā)表各自的看法。學生討論發(fā)言。
(發(fā)揮學生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課文意蘊,開闊學生學習課文之天地。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對課文進行品味。對學生的回答不要簡單地肯定或否定,鼓勵學生互相解答。)
四、聯(lián)系課文,延伸拓展
師:學與不學,使呂蒙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今天學習《孫權勸學》是為了什么呢?難道說只是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嗎?知道了這個故事,作為跨世紀的一代人,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說說?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然后進行集體交流。
師:很多同學都談到了學習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學習上還有哪些說法值得借鑒?
學生回答后(投影3)
1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2書到用時方恨少。3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4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5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6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7行萬里路,讀萬卷書。8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9知識就是力量。10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11書,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
展示相關名句,拓開學生思路,開闊視野,增大知識容量。
師:現(xiàn)在,回顧一下課前我請大家?guī)兔鉀Q的問題,試著再幫我勸勸這位同學。
學生聯(lián)系課文及與學習有關的名言和具體事例再次談自己的看法。
師:我們應該帶著問題走進課堂,更應該帶著深層次的問題走出課堂。根據(jù)你的理解和認識,有沒有什么新問題呢?比方說——大家有興趣了解更多與孫權、呂蒙有關的事情嗎?課文與文學作品一樣么?讀書使人聰明,老師建議大家課后讀讀《三國演義》,從中了解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
學生提問。
(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接受教育。這一環(huán)節(jié)既是照應,同時又是加深和強化,使學生對學習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認識,讓他們自己教育自己,激發(fā)學生興趣,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達到延伸拓展的目的。同時抓住時機鼓勵學生開展課外閱讀,自主解決問題,做到教是為了不教。)
五、評議總結
師:大家這一節(jié)課一定有許多收獲,無論是課堂表現(xiàn)、問題回答,還是課文學習,能不能說出來,我們共同分享?
學生就自己這堂課的表現(xiàn)發(fā)言。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話給予適當肯定和總結,并升華德育教育。
這個經(jīng)典故事中給我們留下深深的啟迪,同時也留下兩個成語給后世,大家知道嗎?(“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
大家知道這兩個成語的語用意嗎?試用這兩個成語造句。
學生解釋造句,當堂檢查。
【課外作業(yè)】
1、課后大家練習背默課文,讓它成為自己的知識儲備。另外,我們學過《方仲永》,大家一定還記得那個天才少年,那么,請以《方仲永巧遇呂蒙》為題,展開想象,寫篇作文,文體、字數(shù)不限,只要你覺得表達出你的意思就行。
2、讀了這則故事,你一定有許多感悟和收獲,請選擇一個角度,寫一篇讀后感。
(學生針對課文,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作文,是對課堂所學知識的加深和鞏固。)
(一)認知目標
1、了解有關《資治通鑒》的文學常識。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
3、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4、理解本文開卷有益的主旨。
(二)能力目標
1、 能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正確斷句和停頓。
2、 通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tài)和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德育目標
學生能夠懂得學無止境,學有益于人的完善和發(fā)展。
【教學重點】
品味魯肅、呂蒙對話并說出其中表現(xiàn)的人物形象特點。
【教學難點】
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于人的發(fā)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法設計】
1、自讀質疑學生借助工具書自讀課文,將其中疑難提出,小組間討論解決,或提出來共同解決。
2、編課本劇學生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將課文編成課本劇,一來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tài)和心理活動,有益于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二來可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3、合作探究針對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可通過合作,共同探討解答。
【學法設計】合作探究式
【教具】 投影片
【教時】1課時
【教學程序】
一、#教師資格考試# #[初中語文教案]《孫權勸學》教學設計#設計
師:這幾天有個難題讓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幫我想想辦法嗎?(學生:什么難題?)
師:就是我有個學生,他總是不肯下功夫學習,我勸他應該好好學習,他說自己的事很多,況且又不想當學者,不學也罷。我很想好好跟他講講道理,可又不知該怎么說,大家看看我應對他說些什么呢?
學生討論回答后師:其實東漢時,吳國的國君孫權也遇到這種情況,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 教師向學生求教,突出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而且體現(xiàn)了學生式的老師這一課改精神。由此導入,引發(fā)學生求知欲。)
二、認定目標
師:我們已經(jīng)學過多篇文言文了,那對文言文我們應該怎么學呢?誰來說說? 學生回答。
(投影1)
學習目標1、能了解有關《資治通鑒》的文學常識。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3、能在熟練朗讀基礎上,正確斷句和停頓。4、通過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tài)和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5、能夠從文中得到有關人生方面的啟示。
(學生參與學習目標制定,益于激發(fā)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師對之進行概括,輔之以投影使之更明確。)
三、導學達標
(一)競讀課文
學生初讀課文,不認識的字查工具書解決,結合注解粗知大意。
教師及時點撥作者及《資治通鑒》的有關常識。投影片展示無標點符號之課文,訓練學生斷句停頓之能力。
(投影2)
權勸學司馬光初權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學生單讀、小組齊讀,學生賽讀,看看誰能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課文。
然后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蒙、肅對話,要求盡量讀難說話時的語氣語調。
思考討論:
①“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么?
十分驚奇的神態(tài),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既吃驚,又值不自禁地發(fā)出贊嘆。這句話從側面反映目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xiàn)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為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魯肅,“乎”表感嘆語氣,相當于“啊”。
齊讀全文,思考:孫、蒙對話與蒙、肅對話在情調上有區(qū)別嗎?清說明。
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顯得鄭重親切,表明了君臣的關系;蒙、肅皆為同僚,對話則有一種調侃的趣味蘊含其中。
(教學千法讀為本。讀會字音、讀懂句意、讀品意味,真正用朗讀的方式讓學生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和意蘊。)
(二)合作探究、質疑問難
師:大家讀得很好,我們借助各種參考資料繼續(xù)了解課文內(nèi)容,不懂的提出來互相研究,解決不了的一會兒提出來,我們共同研究;好的字詞句也畫下來,我們共同欣賞。抽一個學生講述這個故事,其他學生看看還有哪些地方要補充。
學生討論、交流,互相質疑問難。學生邊讀、邊議、邊圈點。學生講述課文內(nèi)容。學生對文中疑難提問;學生自答,教師引導。
(以學生自讀、發(fā)現(xiàn)、討論的活動為主,還時間給學生、還主動給學生、還思想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若提不出問題,教師可就重點詞句之理解發(fā)問,避免疏漏,強化理解。)
(三)編課本劇,深入課文
師:課文有多處對話,但人物的神態(tài)、心理并未直接表現(xiàn)出來,現(xiàn)在,假如你是編劇,你怎么來編寫呢?假如讓你做演員,又該怎么樣?小組內(nèi)先試試。
小組編劇、表演。
師:哪一組主動來表演一下?(學生選出代表進行表演。)
師:通過朗誦、表演,你認為文中的人物當時神態(tài)和心態(tài)如何?你能不能用一句話來說說對文中任何一個人的看法?
學生發(fā)表各自的看法。學生討論發(fā)言。
(發(fā)揮學生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課文意蘊,開闊學生學習課文之天地。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對課文進行品味。對學生的回答不要簡單地肯定或否定,鼓勵學生互相解答。)
四、聯(lián)系課文,延伸拓展
師:學與不學,使呂蒙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今天學習《孫權勸學》是為了什么呢?難道說只是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嗎?知道了這個故事,作為跨世紀的一代人,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說說?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然后進行集體交流。
師:很多同學都談到了學習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學習上還有哪些說法值得借鑒?
學生回答后(投影3)
1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2書到用時方恨少。3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4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5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6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7行萬里路,讀萬卷書。8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9知識就是力量。10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11書,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
展示相關名句,拓開學生思路,開闊視野,增大知識容量。
師:現(xiàn)在,回顧一下課前我請大家?guī)兔鉀Q的問題,試著再幫我勸勸這位同學。
學生聯(lián)系課文及與學習有關的名言和具體事例再次談自己的看法。
師:我們應該帶著問題走進課堂,更應該帶著深層次的問題走出課堂。根據(jù)你的理解和認識,有沒有什么新問題呢?比方說——大家有興趣了解更多與孫權、呂蒙有關的事情嗎?課文與文學作品一樣么?讀書使人聰明,老師建議大家課后讀讀《三國演義》,從中了解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
學生提問。
(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接受教育。這一環(huán)節(jié)既是照應,同時又是加深和強化,使學生對學習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認識,讓他們自己教育自己,激發(fā)學生興趣,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達到延伸拓展的目的。同時抓住時機鼓勵學生開展課外閱讀,自主解決問題,做到教是為了不教。)
五、評議總結
師:大家這一節(jié)課一定有許多收獲,無論是課堂表現(xiàn)、問題回答,還是課文學習,能不能說出來,我們共同分享?
學生就自己這堂課的表現(xiàn)發(fā)言。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話給予適當肯定和總結,并升華德育教育。
這個經(jīng)典故事中給我們留下深深的啟迪,同時也留下兩個成語給后世,大家知道嗎?(“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
大家知道這兩個成語的語用意嗎?試用這兩個成語造句。
學生解釋造句,當堂檢查。
【課外作業(yè)】
1、課后大家練習背默課文,讓它成為自己的知識儲備。另外,我們學過《方仲永》,大家一定還記得那個天才少年,那么,請以《方仲永巧遇呂蒙》為題,展開想象,寫篇作文,文體、字數(shù)不限,只要你覺得表達出你的意思就行。
2、讀了這則故事,你一定有許多感悟和收獲,請選擇一個角度,寫一篇讀后感。
(學生針對課文,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作文,是對課堂所學知識的加深和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