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想:讓學生落實“從讀中感悟”的文言教學要求,同時多積累文言語匯,多和作者一起參與情感體驗,多和師生一起參與文學評論,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 由現今旅游業(yè)的迅猛發(fā)展導入?,F在的旅游,主要為的是休閑、娛樂、觀光,而柳宗元的宴游則是為了聊以忘憂。
二、 簡介寫作背景?;蚪處煷v,或學生將查檢情況向全班匯報。
三、 通讀文章,掃清字音障礙。
四、 齊讀或散讀文章,直至讀熟而不發(fā)澀。
五、 借助課下注解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把握結構。參見“教材分析”的“本文結構”部分。
六、 再讀文章,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發(fā)展變化,體會物我兩忘的境界。讀后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柳宗元是唐代第一個大量寫作游記的作家,在中國文學具有獨特的地位。他的游記散文繼承了《水經注》的傳統(tǒng),注重對景物客觀細膩地描寫,同時他又將這種游記體散文的創(chuàng)作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特別是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主觀情感融合在對景物的描繪之中,正好合了清朝學者王國維的那句話——“一切景語皆情語”。柳宗元山水游記的典范之作便是《永州八記》,本篇文章乃“八記”之首,可以說是柳作中山水游記的范中之范。下面擬從兩方面加以賞析。
借景抒憤。作者開篇就交代自己遠貶僻處的境遇、戴罪之身的身份。何以解憂?唯有寄情山水。于是閑暇之余,便攜帶志同道合的同伴和仆從“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這其間的辛苦、專注、聊賴,豈一個“找”字了得?!一番皮肉苦后,宴飲之樂該是幸福的時刻吧?!芭荻?,此時主仆不分,賓主無別,免卻了府衙里的正襟危坐,免卻了辦差中的等級森嚴。可謂隨意之至!“傾壺而醉”,比起小酌小飲、獨酌獨飲,更具豪情??芍^痛快之至!醉酒之后還能痛痛快快地沉睡一場,真真實實地好夢一回。“意有所極,夢亦同趣”,所有的煩惱、失意都被棄置夢外,直到“覺而起”、“不欲歸”。一天的生活實實在在而又飄飄悠悠,不是神仙境界勝似神仙境界,誰還會想回家呢?可以說,作者把滿腔的憂憤都寄托在此了。
天人合一。“借景”真能澆愁嗎?非也?!皹贰闭婺芡鼞n嗎?亦非也。于是,冥冥之中,作者轉而從自然萬物里追尋一種“釋懷”,一種“了然”。所以,這里的“天”應該理解為“自然”。作者狀物之態(tài),是因為有感物之情,又因為觸景傷情,所以物態(tài)在作者眼前就具有了幻象的質素。于是花非花,月非月,而是霧中之花,水中之月了。西山還是那座西山,可是今日之司馬已非昨日之司馬,歷經政治變革失敗的柳宗元,多多少少已經洞明點兒世事了。于是西山便生出了氣勢,登高望遠,自然有“尺幅千里”的感覺了。文章說,西山“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其實此時的柳宗元已經究通了天人之理,要不然,也就沒有了“外與天際,四望如一”“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這種始游西山的獨特感受了。從這個意義上說,作者表面上是要寫西山的“特立”,似乎是要告訴讀者:游了西山,以前游過的這么多山山水水都算白游了。實際上,我們透過文章,隱隱地看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心態(tài),努力從政治變革失敗的陰影中逃脫的心態(tài),一種回歸自然、釋懷的心態(tài)。應該說,正是這種窮天人之際的頓悟,使作者在游記散文的創(chuàng)作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而成為后世之師。
第二課時
一、將《小石潭記》與本文比較,進一步明確本文的內容和寫法。
二、再讀文章,體會寫作特點。讀后讓學生討論,自由發(fā)言,可以以文學評論的方式展開,形式活潑些。參見“教材分析”的“寫作特點”部分。
三、與《三峽》相比較,理解理解柳宗元游記散文的特點。參見“寫作特點”部分。
四、歸納文言實詞。
五、熟讀成誦。
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 由現今旅游業(yè)的迅猛發(fā)展導入?,F在的旅游,主要為的是休閑、娛樂、觀光,而柳宗元的宴游則是為了聊以忘憂。
二、 簡介寫作背景?;蚪處煷v,或學生將查檢情況向全班匯報。
三、 通讀文章,掃清字音障礙。
四、 齊讀或散讀文章,直至讀熟而不發(fā)澀。
五、 借助課下注解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把握結構。參見“教材分析”的“本文結構”部分。
六、 再讀文章,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發(fā)展變化,體會物我兩忘的境界。讀后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柳宗元是唐代第一個大量寫作游記的作家,在中國文學具有獨特的地位。他的游記散文繼承了《水經注》的傳統(tǒng),注重對景物客觀細膩地描寫,同時他又將這種游記體散文的創(chuàng)作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特別是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主觀情感融合在對景物的描繪之中,正好合了清朝學者王國維的那句話——“一切景語皆情語”。柳宗元山水游記的典范之作便是《永州八記》,本篇文章乃“八記”之首,可以說是柳作中山水游記的范中之范。下面擬從兩方面加以賞析。
借景抒憤。作者開篇就交代自己遠貶僻處的境遇、戴罪之身的身份。何以解憂?唯有寄情山水。于是閑暇之余,便攜帶志同道合的同伴和仆從“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這其間的辛苦、專注、聊賴,豈一個“找”字了得?!一番皮肉苦后,宴飲之樂該是幸福的時刻吧?!芭荻?,此時主仆不分,賓主無別,免卻了府衙里的正襟危坐,免卻了辦差中的等級森嚴。可謂隨意之至!“傾壺而醉”,比起小酌小飲、獨酌獨飲,更具豪情??芍^痛快之至!醉酒之后還能痛痛快快地沉睡一場,真真實實地好夢一回。“意有所極,夢亦同趣”,所有的煩惱、失意都被棄置夢外,直到“覺而起”、“不欲歸”。一天的生活實實在在而又飄飄悠悠,不是神仙境界勝似神仙境界,誰還會想回家呢?可以說,作者把滿腔的憂憤都寄托在此了。
天人合一。“借景”真能澆愁嗎?非也?!皹贰闭婺芡鼞n嗎?亦非也。于是,冥冥之中,作者轉而從自然萬物里追尋一種“釋懷”,一種“了然”。所以,這里的“天”應該理解為“自然”。作者狀物之態(tài),是因為有感物之情,又因為觸景傷情,所以物態(tài)在作者眼前就具有了幻象的質素。于是花非花,月非月,而是霧中之花,水中之月了。西山還是那座西山,可是今日之司馬已非昨日之司馬,歷經政治變革失敗的柳宗元,多多少少已經洞明點兒世事了。于是西山便生出了氣勢,登高望遠,自然有“尺幅千里”的感覺了。文章說,西山“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其實此時的柳宗元已經究通了天人之理,要不然,也就沒有了“外與天際,四望如一”“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這種始游西山的獨特感受了。從這個意義上說,作者表面上是要寫西山的“特立”,似乎是要告訴讀者:游了西山,以前游過的這么多山山水水都算白游了。實際上,我們透過文章,隱隱地看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心態(tài),努力從政治變革失敗的陰影中逃脫的心態(tài),一種回歸自然、釋懷的心態(tài)。應該說,正是這種窮天人之際的頓悟,使作者在游記散文的創(chuàng)作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而成為后世之師。
第二課時
一、將《小石潭記》與本文比較,進一步明確本文的內容和寫法。
二、再讀文章,體會寫作特點。讀后讓學生討論,自由發(fā)言,可以以文學評論的方式展開,形式活潑些。參見“教材分析”的“寫作特點”部分。
三、與《三峽》相比較,理解理解柳宗元游記散文的特點。參見“寫作特點”部分。
四、歸納文言實詞。
五、熟讀成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