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認識論——是關于認識本質及其規(guī)律的哲學理論。
2、反映論——就是認為人的認識是對客觀對象的反映的學說。
3、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4、唯物主義的認識路線——認識是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認識路線。
5、唯心主義的認識路線——認識是從思想和感覺到物的認識路線。
6、先驗論——把認識看成是先于物質,先于實踐經驗的東西叫先驗論。
7、實踐——是主體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xiàn)實世界的一切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性活動。
8、認識的主體——認識的主體是人,是處于一定社會條件和社會關系之中,從事一定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
9、認識客體——是進入人的實踐活動領域并與主體相聯(lián)系的客觀存在,即主體實踐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
10、認識中介——是認識主體和客體對立兩極的居間聯(lián)系環(huán)節(jié),是認識結構兩極之間相互聯(lián)結,相互作用的聯(lián)系媒介和轉換機制。
11、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注:認識的本質是以實踐為基礎的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能動的反映是摹寫和創(chuàng)造的統(tǒng)一;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認識的最終目的(根本目的)則是把理性認識應用于實踐,去指導實踐。
12、第一次飛躍——人的認識首先是從實踐到認識,即在實踐的基礎上從感性認識能動地發(fā)展到理性認識。
13、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認識發(fā)展的初級階段,是人們通過感覺器官對事物的現(xiàn)象,對事物各個片面和外部聯(lián)系的認識,其特點是直接性和形象性,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
14、理性認識——理性認識是認識發(fā)展的高級階段,是人們通過抽象思維而得到的關于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和內在聯(lián)系的認識,其特點是間接性和抽象性,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
15、第二次飛躍——從理性認識回到實踐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
16、認識總規(guī)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使認識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這是認識運動的總過程、總規(guī)律。它體現(xiàn)了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之間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17、真理——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
18、真理的絕對性亦稱絕對真理——真理的絕對性亦稱絕對真理,有兩個方面的含義:首先,任何真理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都包含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這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承認了真理的客觀性,也就是承認了真理的絕對性。其次,每一個真理性認識的獲得,都是向無限發(fā)展著的物質世界的接近,這也是無條件的絕對的。人類認識按其本性來說,是能夠正確認識無限發(fā)展的客觀世界的。承認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認了真理的絕對性。
19、真理的相對性亦稱相對真理——真理的相對性亦稱相對真理,也有兩個方面的含義,首先,從廣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針對客觀世界的某些部分,方面的近似正確的反映,認識還有待于擴展。承認真理性認識有待于擴展,也就承認了真理的相對性。其次,從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對客觀世界的某些部分、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層次正確的反映,認識還有待于深化。承認真理認識有待于深化,也就是承認了真理的相對性。
20、謬誤——謬誤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歪曲反映。
2、反映論——就是認為人的認識是對客觀對象的反映的學說。
3、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4、唯物主義的認識路線——認識是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認識路線。
5、唯心主義的認識路線——認識是從思想和感覺到物的認識路線。
6、先驗論——把認識看成是先于物質,先于實踐經驗的東西叫先驗論。
7、實踐——是主體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xiàn)實世界的一切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性活動。
8、認識的主體——認識的主體是人,是處于一定社會條件和社會關系之中,從事一定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
9、認識客體——是進入人的實踐活動領域并與主體相聯(lián)系的客觀存在,即主體實踐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
10、認識中介——是認識主體和客體對立兩極的居間聯(lián)系環(huán)節(jié),是認識結構兩極之間相互聯(lián)結,相互作用的聯(lián)系媒介和轉換機制。
11、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注:認識的本質是以實踐為基礎的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能動的反映是摹寫和創(chuàng)造的統(tǒng)一;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認識的最終目的(根本目的)則是把理性認識應用于實踐,去指導實踐。
12、第一次飛躍——人的認識首先是從實踐到認識,即在實踐的基礎上從感性認識能動地發(fā)展到理性認識。
13、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認識發(fā)展的初級階段,是人們通過感覺器官對事物的現(xiàn)象,對事物各個片面和外部聯(lián)系的認識,其特點是直接性和形象性,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
14、理性認識——理性認識是認識發(fā)展的高級階段,是人們通過抽象思維而得到的關于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和內在聯(lián)系的認識,其特點是間接性和抽象性,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
15、第二次飛躍——從理性認識回到實踐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
16、認識總規(guī)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使認識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這是認識運動的總過程、總規(guī)律。它體現(xiàn)了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之間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17、真理——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
18、真理的絕對性亦稱絕對真理——真理的絕對性亦稱絕對真理,有兩個方面的含義:首先,任何真理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都包含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這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承認了真理的客觀性,也就是承認了真理的絕對性。其次,每一個真理性認識的獲得,都是向無限發(fā)展著的物質世界的接近,這也是無條件的絕對的。人類認識按其本性來說,是能夠正確認識無限發(fā)展的客觀世界的。承認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認了真理的絕對性。
19、真理的相對性亦稱相對真理——真理的相對性亦稱相對真理,也有兩個方面的含義,首先,從廣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針對客觀世界的某些部分,方面的近似正確的反映,認識還有待于擴展。承認真理性認識有待于擴展,也就承認了真理的相對性。其次,從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對客觀世界的某些部分、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層次正確的反映,認識還有待于深化。承認真理認識有待于深化,也就是承認了真理的相對性。
20、謬誤——謬誤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歪曲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