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性能:
苦、甘、寒。歸肺、胃、腎經(jīng)。
2.功效與應(yīng)用:
①清熱瀉火――外治外感熱病,高熱煩渴,內(nèi)治肺熱咳嗽,胃熱消渴。
②生津潤燥――肺燥咳嗽;腸燥便秘;骨蒸潮熱。
3.用法用量:煎服,6~12g。
4.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質(zhì)潤,有潤腸作用,故脾虛便溏者不宜用。常與石膏配伍。
苦、甘、寒。歸肺、胃、腎經(jīng)。
2.功效與應(yīng)用:
①清熱瀉火――外治外感熱病,高熱煩渴,內(nèi)治肺熱咳嗽,胃熱消渴。
②生津潤燥――肺燥咳嗽;腸燥便秘;骨蒸潮熱。
3.用法用量:煎服,6~12g。
4.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質(zhì)潤,有潤腸作用,故脾虛便溏者不宜用。常與石膏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