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記欣賞:內(nèi)蒙紀行

字號:

四月三十日,北京西客站,天氣 晴 氣溫 27度
    這一天下午4:40從北京大學旁的麥當勞出發(fā),到西客站乘下午六點半開往包頭的517次列車.旅行社的導游要求我們5:30在西站一樓大廳集合.集合后,每人發(fā)一張站臺票,準備上車使用.導游向我們解釋:因為旅行社已經(jīng)跟列車疏通了關(guān)系,可以上車后補買硬臥車票.可是,因為這一舉動,在進站時果然發(fā)生了驚險的一幕:檢票員剛放過幾個送人的,發(fā)現(xiàn)后面幾乎所有人都手持站臺票,驚呼:“怎么全是站臺票?”于是,把柵欄一關(guān),門一鎖,就不讓我們進站臺了。導游好說歹說,也無濟于事。我想:“不會這么背吧?”但是,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檢票員仍然無動于衷,我們是一個14人的團,后面還有65人的大旅行團。真是急死了。終于,來了517的一位列車長。我們才得以進站。上車后,又暫時沒有補到票。我們一群來自北大、北外、北語、人大、首師大、公安大學、復旦的學生只好先坐著聊天。于是,認識了三天的旅伴。
    5月1日 晴 氣溫 28度 呼和浩特
    在火車上睡覺的時候漸漸感到身上有些涼了,我不顧毛毯的骯臟,抓過來就蓋上了。心里暗暗高興:“終于來到了蒙古高原!” 一覺醒來,我們已經(jīng)到了呼和浩特。一個姓包的蒙族導游將睡眼惺忪的我們帶出了火車站,來到附近的一家旅店里梳洗、吃早點。包導為人很隨和,干練,安靜,而且書卷氣很濃,是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英語系的高才生——導游不過是其兼職工作而已。在以后的三天里,他和我們這些學生相處得很好。早餐我們嘗到了蒙古特有的奶茶:清香、咸淡的一種奶味,嘗不出有磚茶常有的那種酸澀。稍事休息,我們就乘上17座的南京依維柯面包,離開呼和浩特市區(qū),到90公里以外的草原上去了。這時天已經(jīng)大亮,呼和浩特市內(nèi)人流見多,一個僅有65萬人的小城開始了它喧囂的一天。特別是五一節(jié)的到來,仿佛讓它顯得稍稍有些忙亂,說實話,跟我們在任何一個城市的近郊區(qū)的感覺沒什么兩樣:世俗、不整潔、但是很真實。一點看不出來這是海拔1400—1700米的高原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包導略有些傷感的對我們講,呼市目前只有17%的蒙族人了——漢化太嚴重了。驅(qū)車近4個小時,車上的人都幾乎睡翻過去,到11:30左右,我們終于來到了目的地。這是一個以草原為基地的度假村。如果光看這個地方的規(guī)模,你一定會想到“廣袤”這個詞,因為的確是一望無垠,遠方就只有天地,除此以外就是空曠。但是,讓幾乎所有人不滿的是,這片土地上竟然還是光禿禿的,沒有草,我們只能認為是“荒涼”。蒙族老鄉(xiāng)對我們說,這里今年一直沒有下雨,所以
    草野沒有長出來??磥砦覀冎荒軓乃季S中疊加那種“風吹草低現(xiàn)牛羊”的感受了!在草原公路邊,蒙古包星羅棋布,蒙族老鄉(xiāng)把我們帶到今晚我們要住得蒙古包前。我們還沒有走進去,就聞到一股濃郁的羊膻味。導游指著圍蒙古包的氈子說:“這就是用羊氈圍成的蒙古包。”怪不得味道這么大!正在我們躊躇,不敢進去的時候,導游幫我們借來了蒙古袍,讓我們穿上好拍照。我感覺女式的蒙古袍很漂亮:蘭色的長裙,中間束上腰帶,豎起的高領(lǐng)。女孩穿上顯得高挑、典雅,非常有魅力。而男式的蒙古袍就差很多了。腰間鼓鼓囊囊,聽說是用來裝所有的物品,在冬天還可以裝上羊羔取暖,最多可以裝5 只。而帽子戴在我頭上總是嫌大,我是靠兩只耳朵支撐起帽
    子的。照出來一定很傻(本來就傻)。我們忙著照相,老鄉(xiāng)們開始張羅著開飯了。午飯是吃蒙古傳統(tǒng)菜——手抓羊肉。本來我是吃不慣羊 肉的,但聽導游說下午騎馬是體力活,不吃飽會很累的。又沒有別的合口味的菜,于是只好吃這個了。抓起碩大的一塊羊肉排骨,手起刀落,刷的切下一塊,然后扔進嘴里嚼半天(羊肉只有8分熟),再咽下。聽說蒙古人喜歡吃帶血絲的羊肉,而且在舌頭上用鋒利的刀割。真是……我們這桌的女孩比較多,羊肉吃不完。而另一桌有兩個韓國人,一個瑞士人,一個澳大利亞人,羊肉如風卷殘云般消失了。特別是澳大利亞哥們,吃完了還直問:“晚上還有羊肉嗎?”我看他是找到了家鄉(xiāng)的感覺了。
    吃完了飯就去騎馬,這是我們向往已久的節(jié)目。我動作比較慢,等人家都把馬挑完了我才出去。一看沒馬了,正在著急。一個蒙族老鄉(xiāng)牽過來一匹馬說:騎這個。我一看,這是一匹黑得發(fā)亮的烏騅,鬃毛在陽光下顯得格外潤澤,心里格外高興:這馬太帥了??沈T上去就發(fā)現(xiàn),怎么這馬比旁邊的馬高出一大截,就是一匹高頭大馬!這不擺明害我嗎?怪不得沒有人挑這匹,要是從這家伙上摔下來,絕對可以進醫(yī)院。何況我還從來沒有騎過馬。正在猶豫,旁邊有一雙眼睛似乎在笑我膽小,算了,我就豁出去了。于是同去,一隊馬幫在兩個蒙族馬隊長的帶領(lǐng)下,向草原深處進發(fā)。我的黑馬明顯很驕傲,一路上不是落在最后,就是沖在最前。有一匹白馬似乎看上了它,只要烏騅一靠近,就用馬臉湊過來騷擾。有一次差一點一口咬在我腿上。我都有些心虛了:“沒想到長得帥這么麻煩!”只有躲著那匹發(fā)情的白馬。很快的我們就都掌握了騎馬的要領(lǐng),可以讓馬一溜小跑了。正跑著,一陣大風刮過,吹下了一位旅伴的帽子,正巧驚了后面的一匹馬,它一下就蹬腳跳起來,把馬上的瑞士小姐摔了下來。幸好是臀部著陸,無甚大礙。但是也把導游嚇得夠戧。馬是有聯(lián)動效應的,往往一匹馬跑起來,就帶著一隊馬跑開了,而且越奔越急。在回程的路上,我們放開韁繩,結(jié)果馬兒奔上了性子,我感到有一種騰云駕霧的快感。但是顛的太厲害了。這時想要讓它慢下來太難了,我把自己的手勒紅了,烏騅才不情愿地稍稍慢一點,一旦后面的馬又跑到前 頭,它就又不聽使喚了。兩個半小時后,我們又回到了宿營地。韓國人發(fā)現(xiàn)自己照相機的電池蓋不見了,估計是騎馬時顛下來的。茫茫荒園,到哪里去找???但是他們堅持要找到,自己就靜靜的循路去了。折騰了近三小時,等我們從敖包回來,他們竟然找到了——工夫不負有心人。下午最后的節(jié)目是上敖包,敖包是蒙古貴族劃分疆界和祭祀的場所,也是蒙古青年幽會的地方。位于草原上的高山上。我們呼哧呼哧爬上一座小山,在用石塊堆起的敖包邊用蒙古習俗許愿(何苦呢?何必呢?又許愿?。┩盹垥r,蒙古姑娘來敬酒,不能不喝,于是無論男女,至少都滿飲一碗60度的草原白。反應的就是跟我一起去的sandra了,出來看賽馬時就踉踉蹌蹌、東倒西歪。天黑了,草原很冷,很靜,我們圍著炭火——蹦的!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多的星星,這么亮,這么近。讓我想到了一本書,叫《天狼星下》。困了,蒙古包里生著火爐,很暖和。外邊刮著大風,大概只有1-2度。我們打了一會牌就睡了。我臨睡前加了一次炭,看表已經(jīng)是5月2號1:20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