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自駕車到福州周邊游,這是當(dāng)下有車一族的賞心樂事。那么沒有車的我們能去哪兒玩呢?“驢友”小方在網(wǎng)上一查,說:“有了,磨溪。從福州五一廣場坐937路公交車穿過鼓山隧道到龍門站,下福馬路往北再走上約200米就到了?!?BR> 這么方便的交通讓人心歡喜,挑了個(gè)風(fēng)和日麗的周末早晨,背上雙肩背包,我們一行6人出發(fā)了。雖然網(wǎng)絡(luò)上已把行走路線說得挺明白,但我們還是幾經(jīng)詢問才在福馬路邊找到前往磨溪的路口:那里有個(gè)牌子,寫明“燕前二號(hào)隧道進(jìn)口”。
隧道正在施工,因?yàn)橹返木壒氏驯怀楦桑髩K大塊的鵝卵石白森森干澀澀地*露著,大卡車在溪岸邊隆隆駛過,塵土彌漫幾可蔽日,磨溪的清靈秀美幾無可尋。正失望間,同伴指道:“那大概是一處風(fēng)景吧?!敝灰娐愤呌腥龎K巨石相疊,成就了一間天然石室,石室里供了香案,室頂四個(gè)大字“無為而成”,頗有古意。
我們在累累卵石間挪移行走,因顧及腳下的艱難而無暇觀賞周邊的景物,直至一道數(shù)十米的堤壩攔住去路。登上壩頂,我們便驚愕于壩上壩下天地的迥然不同。壩下那干涸的溪床已遠(yuǎn)在腳底,被堤壩攔住的磨溪水平如鏡,這才是我們春游真正的開始。
春陽透過溪邊叢生的芒草照進(jìn)溪水,泛出晶亮的光影,灰白的草與青碧的水構(gòu)成一幅靜謐的畫,因?yàn)闆]有跌宕起伏的地勢,溪水靜默無聲,不過,這樣就可以清晰地聽到林間的鳥鳴。各種不知名的小草和灌木恣意蔓生,塵埃在這里被濾盡了,每一下呼吸都可以感受到空氣的清新透明?!翱炜?,那只蝴蝶!”正想用相機(jī)的鏡頭去追,那嫩黃灑金的蝶翅已不見蹤影,寂靜的山道上空余歡呼的余音。
抬眼望對岸,巖壁如墻一路綿延,氣勢恢宏,叢叢綠樹頑強(qiáng)地掙出巖隙,像給危巖織就了一件鏤空的綠外衣。山腰處兀立一石,似披著袈裟的和尚駐足遠(yuǎn)眺;近山腰處,又有兩塊石頭,似情侶相偎細(xì)訴衷腸。再行數(shù)十米,忽見一貌似古代書生的異石,于道旁作拱手狀,上刻“南宮拜石”。這題刻大概源于宋代米芾拜石的故事。據(jù)《梁溪漫志》載,米芾見一石奇特,便整衣冠,對石拱手相拜,呼石為兄。
一路沿石級走走停停,不覺已到山腰。一簇紫紅的三角梅從一派蔥綠野草中跳了出來,掩映著一框安靜的門。推開低矮的木門扉,一個(gè)刻意布置過的農(nóng)家院落展現(xiàn)在眼前。石階盤盤曲曲,石桌椅散布著供人小憩,院落里不見人影,不知傳自何處的歡聲笑語在寂靜的山中聽來恍如隔世。這里便是有古代磨坊遺跡的憩園了,可我們找來找去,卻始終沒有找到那傳說中的石磨碎片。
于是出了門繼續(xù)前行。潺潺水聲隱約傳來,一片淺灘深潭從叢叢綠蔭中冒了出來,大大小小的巖石散落溪中,有的像八戒洗澡,有的像神龜探首,有的像鰲魚搶珠……溪水清可鑒底,卻不見游魚的影蹤,始信“水至清而無魚”的古語。前方山坡上零零星星地立著數(shù)間茅屋,那是看守果園人的憩息處,遠(yuǎn)遠(yuǎn)望去,倒像是一片古代的村落,別有一種蒼樸的詩意。
不覺間,日頭已過了正午。野餐罷,揀塊碩大平整的石頭躺下小憩,藍(lán)天凈朗,浮云悠悠,幕天席地仰望蒼穹,前塵往事杳無蹤跡,心胸空曠。耳畔一道小瀑布水聲匐然,望著,聽著,不知不覺竟墜入了夢鄉(xiāng)。醒來,水聲風(fēng)聲再度入耳,然而卻覺得世界靜極,腦海中涌上一句:“偷得浮生半日閑。”
歸途中不禁自問:到磨溪是為了看什么?山算不得好山,水算不得好水,可是一路行來卻自有行走的趣致。或許這一趟旅行,要的就是無甚目的的散淡的過程吧。
隧道正在施工,因?yàn)橹返木壒氏驯怀楦桑髩K大塊的鵝卵石白森森干澀澀地*露著,大卡車在溪岸邊隆隆駛過,塵土彌漫幾可蔽日,磨溪的清靈秀美幾無可尋。正失望間,同伴指道:“那大概是一處風(fēng)景吧?!敝灰娐愤呌腥龎K巨石相疊,成就了一間天然石室,石室里供了香案,室頂四個(gè)大字“無為而成”,頗有古意。
我們在累累卵石間挪移行走,因顧及腳下的艱難而無暇觀賞周邊的景物,直至一道數(shù)十米的堤壩攔住去路。登上壩頂,我們便驚愕于壩上壩下天地的迥然不同。壩下那干涸的溪床已遠(yuǎn)在腳底,被堤壩攔住的磨溪水平如鏡,這才是我們春游真正的開始。
春陽透過溪邊叢生的芒草照進(jìn)溪水,泛出晶亮的光影,灰白的草與青碧的水構(gòu)成一幅靜謐的畫,因?yàn)闆]有跌宕起伏的地勢,溪水靜默無聲,不過,這樣就可以清晰地聽到林間的鳥鳴。各種不知名的小草和灌木恣意蔓生,塵埃在這里被濾盡了,每一下呼吸都可以感受到空氣的清新透明?!翱炜?,那只蝴蝶!”正想用相機(jī)的鏡頭去追,那嫩黃灑金的蝶翅已不見蹤影,寂靜的山道上空余歡呼的余音。
抬眼望對岸,巖壁如墻一路綿延,氣勢恢宏,叢叢綠樹頑強(qiáng)地掙出巖隙,像給危巖織就了一件鏤空的綠外衣。山腰處兀立一石,似披著袈裟的和尚駐足遠(yuǎn)眺;近山腰處,又有兩塊石頭,似情侶相偎細(xì)訴衷腸。再行數(shù)十米,忽見一貌似古代書生的異石,于道旁作拱手狀,上刻“南宮拜石”。這題刻大概源于宋代米芾拜石的故事。據(jù)《梁溪漫志》載,米芾見一石奇特,便整衣冠,對石拱手相拜,呼石為兄。
一路沿石級走走停停,不覺已到山腰。一簇紫紅的三角梅從一派蔥綠野草中跳了出來,掩映著一框安靜的門。推開低矮的木門扉,一個(gè)刻意布置過的農(nóng)家院落展現(xiàn)在眼前。石階盤盤曲曲,石桌椅散布著供人小憩,院落里不見人影,不知傳自何處的歡聲笑語在寂靜的山中聽來恍如隔世。這里便是有古代磨坊遺跡的憩園了,可我們找來找去,卻始終沒有找到那傳說中的石磨碎片。
于是出了門繼續(xù)前行。潺潺水聲隱約傳來,一片淺灘深潭從叢叢綠蔭中冒了出來,大大小小的巖石散落溪中,有的像八戒洗澡,有的像神龜探首,有的像鰲魚搶珠……溪水清可鑒底,卻不見游魚的影蹤,始信“水至清而無魚”的古語。前方山坡上零零星星地立著數(shù)間茅屋,那是看守果園人的憩息處,遠(yuǎn)遠(yuǎn)望去,倒像是一片古代的村落,別有一種蒼樸的詩意。
不覺間,日頭已過了正午。野餐罷,揀塊碩大平整的石頭躺下小憩,藍(lán)天凈朗,浮云悠悠,幕天席地仰望蒼穹,前塵往事杳無蹤跡,心胸空曠。耳畔一道小瀑布水聲匐然,望著,聽著,不知不覺竟墜入了夢鄉(xiāng)。醒來,水聲風(fēng)聲再度入耳,然而卻覺得世界靜極,腦海中涌上一句:“偷得浮生半日閑。”
歸途中不禁自問:到磨溪是為了看什么?山算不得好山,水算不得好水,可是一路行來卻自有行走的趣致。或許這一趟旅行,要的就是無甚目的的散淡的過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