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長城
英文名稱: The Great Wall
批準時間:1987年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
遺產遴選標準:長城根據(jù)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對長城的評價:約公元前220年,一統(tǒng)天下的秦始皇,將修建于早些時候的一些斷續(xù)的防御工事連接成一個完整的防御系統(tǒng),用以抵抗來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繼續(xù)加以修筑,使長城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軍事設施。它在文化藝術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歷史和戰(zhàn)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沒有星光的夜晚,伸手不見五指般的黑暗。背著包從長安街竄到司馬臺長城腳下,城市的擁擠和喧嘩因距離而被屏蔽。投宿長城腳下的小村,因我的到來而引發(fā)的幾聲狗吠,在夜里越發(fā)襯出這里的寧靜。
臨睡前,向屋主的兒子打聽現(xiàn)在這長城的情況,答曰“有點險”。
殘美的愛戰(zhàn)虛名
一夜無夢,忘記了在鬧市里連日的疲倦,只有對山上那蜿蜒的長城的想象。凌晨三點,清澈寒冷的空氣徹底打消了我的睡意。借助一點燈光向山而行,朦朧的夜只有自己腳底“嚓嚓”的聲響,心里卻感到實實在在的快樂。自從第一次看到司馬臺殘破而華麗的身影,我便一直在幻想著司馬臺上的日出,當那簇新溫暖的陽光照耀在古老殘破的城墻上,又將會是怎樣的一番美麗的景象?
山間的露水已經蒸騰成薄薄的霧氣,透過那層朦朧,依稀能夠分辨出這山的輪廓,雖然只是一個高大如屏的巨影,卻仍然能感覺出它逼人的氣勢。長城自山海關而西,如蟠龍一般繞過這北方峻嶺,在北京北部的群山中蜿蜒。似乎北方人對長城總有特殊的感情,每每縱情山水,我總愛抬起頭瞇著眼睛四處張望那群峰之巔,試圖分辨那懸崖之上的形狀,到底是一座被人遺忘的破舊敵樓,還是一塊天然而成巨巖。而長城,總也在不經意間出現(xiàn)在我視線的邊緣,好像是一個老朋友,給我一份驚喜。
鐵索橋東面的敵樓隱約可見。遺憾的是,在地勢較低的河床中原有的一座十分難得的關口及過水券門,卻因為上個世紀興修水庫而被拆毀,于是分據(jù)水關左右的敵樓從此隔橋而望,不再相連。如今,從鐵索橋向東便是今天意義上的司馬臺,而索橋的另一端則屬于另一段長城金山嶺了。其實,這段建于明朝洪武初年,曾經在薊鎮(zhèn)總兵戚繼光監(jiān)督下加固的長城,原本“長二十六華里,共有敵樓九十一座”,但今天,長城卻早已不是大將軍管轄的軍防,而成為了旅游公司和當?shù)厝说囊率持?。也許,這些在長城上下營生的人家,他們的祖先也曾千辛萬苦燒制城磚,也曾擔著城磚爬上那重巒疊嶂,流血流汗。先人植樹,后人乘涼,大約也算是這長城上自然而然的因果。
從山下而上的路直通司馬臺東二樓。從此便可見長城依山而上。城磚依山而鋪,密而直上,窄處甚至不能容下整個腳掌。這長城雖不似八達嶺般蜿蜒跌宕,卻因山勢而險峻異常。敵樓白色的身影浸染在無邊無際的深藍晨霧之中,用它黑洞洞的眼和嘴向我發(fā)出無聲的召喚??觳蕉^,剛剛妄想居高臨下,卻發(fā)現(xiàn)前方又有一座敵樓逼面而來。它臥在山巔,默然藐視著獨自夜行的我。轉身,來時的路卻已被夜色吞沒得消失不見。
在這靜寂群峰間,長城仿佛馱著一只只敵樓怪獸的神秘白龍,在山脊上酣然而臥,卻又似隨時會騰空而起,把我一起帶上云巔。腳步聲在空曠的山間似乎得到了回應,“啪啪啪——”是古老的游靈隨我一同攀登?停住仔細聆聽,卻只聽到自己沉重的呼吸。四下尋覓,只有眼前的長城,殘缺凌亂。司馬臺歷經數(shù)百年風吹雨打后的精美,在黎明前的夜色中竟如此動人心魄!殘缺中依稀可辨的穹窿頂,雙邊墻,還有那些設計巧妙布滿射孔的障墻……猶如萬里長城修筑在天地之間的博物館。慶幸,這一磚一石終為人所識,沒有重復那悲慘的命運,流落為圍墻、豬圈,灰飛煙滅;慶幸,它被封了個“世界文化遺產”的美名,沒有被魯莽和無知地整修一新,被埋葬在現(xiàn)代化的水泥鋼筋的墳墓之下。
驚險的天路仙境
在一座殘破的樓子里停下。四下除了蟲鳴再無聲響,明月仍然靜靜地照著長城。此時此刻,群山、長城與我彼此相望,心意相通。在門口冰涼的石階上躺下來,閉上眼,似乎感到時間和歷史從身旁悄然滑過……一堵城墻,橫亙數(shù)萬里,靜默幾千年。到底,這留下來的是文明的豐碑,還是殺戮的見證?男人的血汗,女人的眼淚,如今卻都已灰飛煙滅,只留下這語的磚石?!扒貢r明月漢是關”,這長城雖非秦漢遺物,但那明月卻自古而今。長城、明月,想起來,似乎總是一種永恒! 而長城卻非永恒,它一樣在默默承受著宿命注定的輪回,悲歡離合,野草叢生。不知過了多久,遠處的樓中似乎有人輕咳的聲音。這上面竟有人住宿?也許是白天在此營生的當?shù)卮迕?,也許是在長城上宿營的游客。沒有寒暄,繼續(xù)向前。
東方露白,殘墻如刃——近乎九十度的狹窄城墻和懸崖間一條優(yōu)美的曲線,赫然劃過如魚背一般險峻高聳的懸崖之間,而兩側空蕩蕩的懸崖下,清晨日出前的薄霧蒸騰而起。遠處,寂寞獨立的敵樓好似懸浮在云端,如幻影一般縹緲如夢,似乎在輕輕召喚著人們踏上這條如仙境一般的“天路”。
司馬臺果然驚險得名不虛傳!也曾登過懷柔的箭扣,見識過鷹飛倒仰的險峻,也曾下過黃花城十八蹬,在破損的城磚上尋覓著下山的途徑。但二者還是無法與司馬臺的壯觀相提并論。被譽為“天梯”、“天橋”的通天之路大約僅有肩寬,初時一蹬一米多高垂直而上,繼而急轉而下,如走高空繩索一般蕩然無所依靠。不禁納罕,難道數(shù)百年前在此駐守的戚家軍都是傳說中的天兵天將,真能風雨無阻地在這高聳的臺階和單邊障墻之上,輕而易舉地攀上峭壁,戍守險關?凡夫俗子如我,縱然手腳并用,卻仍不敢左顧右盼絲毫松懈。回頭看,卻是空蕩蕩,沒有人,也看不到曾經的路。不禁失笑,當真是“上得去下不來”了,大約那司馬臺的設計者正在暗中嘲笑我的笨拙。
不知道是誰的猜測,當年修筑司馬臺長城,因為山勢過于險峻,筑城青磚只能由善于攀爬巖壁的山羊馱到山上,敵樓也因此修得十分細長。只是奇怪,如此費力修建這段長城,卻似乎看不出多大意義:薄薄的墻體根本無法長久站立防守的官兵,縱然誘使敵兵費盡辛苦翻過這窄墻,大約一看之下也會大驚失色,失足掉到障墻背后另一面山崖下粉身碎骨——天險與絕路,在此竟不給人退路,難免感慨修筑者的艱難和設計者的良苦用心。而站在障墻中間低頭俯瞰,山竟已這般高聳。生死懸于一線,卻不再顫抖不安。大約只有當恐懼被壓到極限,痛苦才也會在剎那間化為無法言喻的超脫……
當天空浮出一輪紅日,在“望京樓”的前,我終于望見天邊那抹艷紅。一縷孤寂的晨光,透過東面殘缺不全的拱窗斜射進這座雙層的敵樓,輕輕撫摸著它清涼冰冷的磚石。
這數(shù)百年,光與影在山巔的敵樓里一次次交織出神秘的圖案。在靜謐無人的空間,沒有觀眾,沒有贊嘆,卻彼此相偎不曾寂寞。也許,那是祭奠這奇跡的舞蹈,也許,那是天地間召喚亡靈的火焰。
攻略:
交通:
節(jié)假日北京宣武門、東四十條有游12次車直到司馬臺,或在東直門汽車站乘坐到密云的專線車,到密云后再轉車:密云到司馬臺小面包車10元左右,包車從密云來回司馬臺120元(可以侃價,一般可以乘坐六七人);也可從西直門坐開往承德方向的車,到司馬臺路口后下車,再轉小面包或摩托車到司馬臺村(國道路口進去后有10公里左右)。
餐飲:
長城上有當?shù)厝顺鍪凼称罚绻蛔鲞^久停留,可少量攜帶。山下農家多數(shù)提供農家飯菜,“垮燉魚”為當?shù)靥厣?,樸素原始的制作方式保留了魚鮮美的本色,可以一嘗。密云縣城可找到各種檔次的飯店。
住宿:
司馬臺長城已是成熟的景區(qū),山下有中低檔的酒店供住宿,也有很多農家院提供農家樂式的住宿。非假日住宿費用在30元/人左右,餐飲價格根據(jù)需要而定。
特別提示:
衣著:舒適的硬底旅游鞋或登山鞋和舒適的厚襪子可以保證長途跋涉舒適安全。耐磨而寬松的衣褲,是行走攀登的選擇。山里溫差較大,早晚比市里低5攝氏度左右,帶上一件保暖外衣。長城上除了敵樓沒有樹蔭,且多荊棘灌木,戴手套,不要穿短褲。注意防曬。山上風大土多,不宜戴隱型眼鏡。盡量精簡負重。
安全:體力和各方面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從金山嶺走到司馬臺,或從司馬臺走到金山嶺,路上有路標只要順著箭頭走便可,可能會遇到兩個景區(qū)的收費處。從司馬臺向東到12號樓約2-3個小時。13號樓—16號樓(望京樓)段,由于山勢險峻長城坡度極高,且多發(fā)事故,管理處已豎牌請“游人止步”。建議不要貿然穿越——特別是沒有戶外經驗或單人前往的情況下,以免發(fā)生危險。
長城的美麗源于我們的保護,請將垃圾帶下山,不要污染景區(qū)。另外,司馬臺附近植被稀疏天干風大,請勿吸煙或點火燒烤,以免引發(fā)火災。
英文名稱: The Great Wall
批準時間:1987年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
遺產遴選標準:長城根據(jù)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對長城的評價:約公元前220年,一統(tǒng)天下的秦始皇,將修建于早些時候的一些斷續(xù)的防御工事連接成一個完整的防御系統(tǒng),用以抵抗來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繼續(xù)加以修筑,使長城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軍事設施。它在文化藝術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歷史和戰(zhàn)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沒有星光的夜晚,伸手不見五指般的黑暗。背著包從長安街竄到司馬臺長城腳下,城市的擁擠和喧嘩因距離而被屏蔽。投宿長城腳下的小村,因我的到來而引發(fā)的幾聲狗吠,在夜里越發(fā)襯出這里的寧靜。
臨睡前,向屋主的兒子打聽現(xiàn)在這長城的情況,答曰“有點險”。
殘美的愛戰(zhàn)虛名
一夜無夢,忘記了在鬧市里連日的疲倦,只有對山上那蜿蜒的長城的想象。凌晨三點,清澈寒冷的空氣徹底打消了我的睡意。借助一點燈光向山而行,朦朧的夜只有自己腳底“嚓嚓”的聲響,心里卻感到實實在在的快樂。自從第一次看到司馬臺殘破而華麗的身影,我便一直在幻想著司馬臺上的日出,當那簇新溫暖的陽光照耀在古老殘破的城墻上,又將會是怎樣的一番美麗的景象?
山間的露水已經蒸騰成薄薄的霧氣,透過那層朦朧,依稀能夠分辨出這山的輪廓,雖然只是一個高大如屏的巨影,卻仍然能感覺出它逼人的氣勢。長城自山海關而西,如蟠龍一般繞過這北方峻嶺,在北京北部的群山中蜿蜒。似乎北方人對長城總有特殊的感情,每每縱情山水,我總愛抬起頭瞇著眼睛四處張望那群峰之巔,試圖分辨那懸崖之上的形狀,到底是一座被人遺忘的破舊敵樓,還是一塊天然而成巨巖。而長城,總也在不經意間出現(xiàn)在我視線的邊緣,好像是一個老朋友,給我一份驚喜。
鐵索橋東面的敵樓隱約可見。遺憾的是,在地勢較低的河床中原有的一座十分難得的關口及過水券門,卻因為上個世紀興修水庫而被拆毀,于是分據(jù)水關左右的敵樓從此隔橋而望,不再相連。如今,從鐵索橋向東便是今天意義上的司馬臺,而索橋的另一端則屬于另一段長城金山嶺了。其實,這段建于明朝洪武初年,曾經在薊鎮(zhèn)總兵戚繼光監(jiān)督下加固的長城,原本“長二十六華里,共有敵樓九十一座”,但今天,長城卻早已不是大將軍管轄的軍防,而成為了旅游公司和當?shù)厝说囊率持?。也許,這些在長城上下營生的人家,他們的祖先也曾千辛萬苦燒制城磚,也曾擔著城磚爬上那重巒疊嶂,流血流汗。先人植樹,后人乘涼,大約也算是這長城上自然而然的因果。
從山下而上的路直通司馬臺東二樓。從此便可見長城依山而上。城磚依山而鋪,密而直上,窄處甚至不能容下整個腳掌。這長城雖不似八達嶺般蜿蜒跌宕,卻因山勢而險峻異常。敵樓白色的身影浸染在無邊無際的深藍晨霧之中,用它黑洞洞的眼和嘴向我發(fā)出無聲的召喚??觳蕉^,剛剛妄想居高臨下,卻發(fā)現(xiàn)前方又有一座敵樓逼面而來。它臥在山巔,默然藐視著獨自夜行的我。轉身,來時的路卻已被夜色吞沒得消失不見。
在這靜寂群峰間,長城仿佛馱著一只只敵樓怪獸的神秘白龍,在山脊上酣然而臥,卻又似隨時會騰空而起,把我一起帶上云巔。腳步聲在空曠的山間似乎得到了回應,“啪啪啪——”是古老的游靈隨我一同攀登?停住仔細聆聽,卻只聽到自己沉重的呼吸。四下尋覓,只有眼前的長城,殘缺凌亂。司馬臺歷經數(shù)百年風吹雨打后的精美,在黎明前的夜色中竟如此動人心魄!殘缺中依稀可辨的穹窿頂,雙邊墻,還有那些設計巧妙布滿射孔的障墻……猶如萬里長城修筑在天地之間的博物館。慶幸,這一磚一石終為人所識,沒有重復那悲慘的命運,流落為圍墻、豬圈,灰飛煙滅;慶幸,它被封了個“世界文化遺產”的美名,沒有被魯莽和無知地整修一新,被埋葬在現(xiàn)代化的水泥鋼筋的墳墓之下。
驚險的天路仙境
在一座殘破的樓子里停下。四下除了蟲鳴再無聲響,明月仍然靜靜地照著長城。此時此刻,群山、長城與我彼此相望,心意相通。在門口冰涼的石階上躺下來,閉上眼,似乎感到時間和歷史從身旁悄然滑過……一堵城墻,橫亙數(shù)萬里,靜默幾千年。到底,這留下來的是文明的豐碑,還是殺戮的見證?男人的血汗,女人的眼淚,如今卻都已灰飛煙滅,只留下這語的磚石?!扒貢r明月漢是關”,這長城雖非秦漢遺物,但那明月卻自古而今。長城、明月,想起來,似乎總是一種永恒! 而長城卻非永恒,它一樣在默默承受著宿命注定的輪回,悲歡離合,野草叢生。不知過了多久,遠處的樓中似乎有人輕咳的聲音。這上面竟有人住宿?也許是白天在此營生的當?shù)卮迕?,也許是在長城上宿營的游客。沒有寒暄,繼續(xù)向前。
東方露白,殘墻如刃——近乎九十度的狹窄城墻和懸崖間一條優(yōu)美的曲線,赫然劃過如魚背一般險峻高聳的懸崖之間,而兩側空蕩蕩的懸崖下,清晨日出前的薄霧蒸騰而起。遠處,寂寞獨立的敵樓好似懸浮在云端,如幻影一般縹緲如夢,似乎在輕輕召喚著人們踏上這條如仙境一般的“天路”。
司馬臺果然驚險得名不虛傳!也曾登過懷柔的箭扣,見識過鷹飛倒仰的險峻,也曾下過黃花城十八蹬,在破損的城磚上尋覓著下山的途徑。但二者還是無法與司馬臺的壯觀相提并論。被譽為“天梯”、“天橋”的通天之路大約僅有肩寬,初時一蹬一米多高垂直而上,繼而急轉而下,如走高空繩索一般蕩然無所依靠。不禁納罕,難道數(shù)百年前在此駐守的戚家軍都是傳說中的天兵天將,真能風雨無阻地在這高聳的臺階和單邊障墻之上,輕而易舉地攀上峭壁,戍守險關?凡夫俗子如我,縱然手腳并用,卻仍不敢左顧右盼絲毫松懈。回頭看,卻是空蕩蕩,沒有人,也看不到曾經的路。不禁失笑,當真是“上得去下不來”了,大約那司馬臺的設計者正在暗中嘲笑我的笨拙。
不知道是誰的猜測,當年修筑司馬臺長城,因為山勢過于險峻,筑城青磚只能由善于攀爬巖壁的山羊馱到山上,敵樓也因此修得十分細長。只是奇怪,如此費力修建這段長城,卻似乎看不出多大意義:薄薄的墻體根本無法長久站立防守的官兵,縱然誘使敵兵費盡辛苦翻過這窄墻,大約一看之下也會大驚失色,失足掉到障墻背后另一面山崖下粉身碎骨——天險與絕路,在此竟不給人退路,難免感慨修筑者的艱難和設計者的良苦用心。而站在障墻中間低頭俯瞰,山竟已這般高聳。生死懸于一線,卻不再顫抖不安。大約只有當恐懼被壓到極限,痛苦才也會在剎那間化為無法言喻的超脫……
當天空浮出一輪紅日,在“望京樓”的前,我終于望見天邊那抹艷紅。一縷孤寂的晨光,透過東面殘缺不全的拱窗斜射進這座雙層的敵樓,輕輕撫摸著它清涼冰冷的磚石。
這數(shù)百年,光與影在山巔的敵樓里一次次交織出神秘的圖案。在靜謐無人的空間,沒有觀眾,沒有贊嘆,卻彼此相偎不曾寂寞。也許,那是祭奠這奇跡的舞蹈,也許,那是天地間召喚亡靈的火焰。
攻略:
交通:
節(jié)假日北京宣武門、東四十條有游12次車直到司馬臺,或在東直門汽車站乘坐到密云的專線車,到密云后再轉車:密云到司馬臺小面包車10元左右,包車從密云來回司馬臺120元(可以侃價,一般可以乘坐六七人);也可從西直門坐開往承德方向的車,到司馬臺路口后下車,再轉小面包或摩托車到司馬臺村(國道路口進去后有10公里左右)。
餐飲:
長城上有當?shù)厝顺鍪凼称罚绻蛔鲞^久停留,可少量攜帶。山下農家多數(shù)提供農家飯菜,“垮燉魚”為當?shù)靥厣?,樸素原始的制作方式保留了魚鮮美的本色,可以一嘗。密云縣城可找到各種檔次的飯店。
住宿:
司馬臺長城已是成熟的景區(qū),山下有中低檔的酒店供住宿,也有很多農家院提供農家樂式的住宿。非假日住宿費用在30元/人左右,餐飲價格根據(jù)需要而定。
特別提示:
衣著:舒適的硬底旅游鞋或登山鞋和舒適的厚襪子可以保證長途跋涉舒適安全。耐磨而寬松的衣褲,是行走攀登的選擇。山里溫差較大,早晚比市里低5攝氏度左右,帶上一件保暖外衣。長城上除了敵樓沒有樹蔭,且多荊棘灌木,戴手套,不要穿短褲。注意防曬。山上風大土多,不宜戴隱型眼鏡。盡量精簡負重。
安全:體力和各方面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從金山嶺走到司馬臺,或從司馬臺走到金山嶺,路上有路標只要順著箭頭走便可,可能會遇到兩個景區(qū)的收費處。從司馬臺向東到12號樓約2-3個小時。13號樓—16號樓(望京樓)段,由于山勢險峻長城坡度極高,且多發(fā)事故,管理處已豎牌請“游人止步”。建議不要貿然穿越——特別是沒有戶外經驗或單人前往的情況下,以免發(fā)生危險。
長城的美麗源于我們的保護,請將垃圾帶下山,不要污染景區(qū)。另外,司馬臺附近植被稀疏天干風大,請勿吸煙或點火燒烤,以免引發(fā)火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