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語言和藝術(shù)技巧的鑒賞
一、語言藝術(shù)鑒賞
(一)語言的風格
1.樸素與綺麗綺麗詩風的語言特點:綺錯、婉媚、浮華、艷麗、纖巧。
樸素詩風的語言特點:清淡質(zhì)樸、洗煉暢達、不事雕琢,言簡意深?!扒逅鲕饺?,天然去雕飾”是對李白詩歌語言最生動形象地概括。
2.直白與含蓄直白詩風比起一般的樸素詩風,直白詩風更顯樸素、平淡。詩人在詩歌中運用了近乎口語的語言,并且有的詩還溶入了俗語俚詞、民歌之類,所以這種詩又被稱為白話詩(近于打油詩)。此類詩風的語言特點:淺易如話、素樸真率、通俗凝練。
含蓄詩風中所慣用的多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善用典故等手法。此類詩風的語言特點:委婉、蘊藉、精煉、耐人尋味,但也不失樸素之風。
3.沉郁與豪邁在眾多詩人中,有憤世嫉俗者,有報國無門者,有屢試不第者,有屢遭貶謫者,有為民請命、哀嘆民生者,他們的詩表達自我的哀怨,切中社會現(xiàn)實,反映階級現(xiàn)象。代表詩人如杜甫、韓愈、李商隱等。
此類詩風的語言特點:沉郁蒼涼,節(jié)奏舒緩,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且近于生活(多用俗語和對話)。
如杜甫的《兵車行》中“爺娘妻子走相送”“牽衣頓足攔道哭”等句利用俗語,增加了詩歌的真實性。
豪邁詩風的語言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浪漫主義詩歌中(包括邊塞詩),這類詩歌語言特點往往與詩人的心胸抱負有很大的關(guān)系。詩人們或因生活在盛世政治清明時期,受到美好山河的熏陶,心懷滿腔熱情(如李白在年青時就立下不小的志愿“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或因仕途失意,便把立功邊塞當作求取功名的出路(如高適);或因國難當頭而主動請纓愿死疆場(如蘇軾)。所以在他們所寫的詩歌中充滿豪言壯語,顯示一種豪情。
此類詩風的語言特點:鏗鏘有力、筆力豪健,節(jié)奏明快、音調(diào)高昂。
(二)語言的錘煉古人講究煉字,要注意體味關(guān)鍵字詞的意味。例:
華子崗
(裴迪)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唏。
云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分析]
“侵”字寫夕陽余輝逐漸消退的過程,寫出了詩人在夕陽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動情景?!胺鳌弊诌\用擬人手法,增強了動感,也使人想見山色青翠可愛,柔和多姿。這兩個動詞寫云光山翠對詩人的眷戀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詩人對華子崗的喜愛與留戀。
二、表達技巧的鑒賞
(一)修辭的巧用在眾多的詩歌中,常用的修辭有以下幾種:
1.比喻比喻除使詩歌所描繪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動外,還可體現(xiàn)出意象的情態(tài)特征。
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分析]
“如眉”:以眉喻月,繪出了三月時月亮的形狀并體現(xiàn)出了它的清秀。
“鏡”:以鏡喻蘭溪之水,寫出了蘭溪水之清澈明靜;亦反襯出月光的明潔。
江上看山
(宋·蘇軾)
船上看山走如馬,倏乎過去數(shù)百群。
前山槎牙忽變態(tài),后嶺雜沓如驚奔。
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緲。
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
[分析]
此詩將江兩岸的群山喻為馬群,且以行船為參照物,把群山那一靜態(tài)的景物給形化動化,寫得形象生動?!帮w鳥”喻“孤帆”,寫出了舟行之快。
2.隱語(諧音)、雙關(guān)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隱語、雙關(guān)的修辭手法。
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分析]
這是一首較為的描寫男女情長的詩,寫出了在秦地的思婦內(nèi)心的獨白。詩人語義雙關(guān),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又以“絲”(思)、“枝”(知)諧音,連接異地男女之間的思念情懷。
竹枝詞
(唐·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分析]
“晴”與“情”同音,是雙關(guān)隱語。這是作者用民歌體寫的戀歌,雙關(guān)隱語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從前兩句詩意看,大概女方在楊柳飄拂、波平浪靜的江邊行船,聽到岸上愛戀她的青年男子在對她唱歌言情,但傳情的含蓄,給女方獲得的印象是“道是無情卻有情”。
(二)表現(xiàn)手法
表現(xiàn)手法又叫表達技巧、藝術(shù)手法,是指詩歌的章法和技巧。
1.象征象征是詩歌慣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節(jié)操。
如:以“梅”象征高潔、清秀、淡雅、素樸;以“菊”象征高潔、傲霜斗雪的堅強,被稱為“隱逸之花”;以“蘭芷”象征名貴、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麗;等等。
尋陸鴻漸不遇
(皎然)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分析]
“籬邊菊”象征陸鴻漸具有高潔的節(jié)操。
屈原用“蘭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與世同流合污的高尚節(jié)操;陸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與勁節(jié)(《卜算子·詠梅》);等等。
2.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義來表達個人胸懷心志的一種藝術(shù)手法,又叫感物抒懷。托物言志詩,又叫寫物詩。如: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分析]
此詩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發(fā)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樣的高潔、淡雅,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3.借景達情常用寫景方式有:
(1)側(cè)面烘托詩人在寫景時,不從正面景物入手,而是從與其有關(guān)的側(cè)面景物入手,以對側(cè)面景物的描寫來達到反映主題的效果,即是側(cè)面烘托。如:
石頭城
(唐·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分析]
本詩題為“石頭城”,明顯是寫“石頭城”,但詩歌不從石頭城入手,卻從石頭城周圍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寫出了石頭城這一“故國”的沒落與荒涼。
烏衣巷
(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分析]
本詩與《石頭城》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詩通過烏衣巷周圍景物——雜草叢生,野花點點,夕陽斜照,舊時燕飛入普通百姓家——寫出了烏衣巷已不是昔日的烏衣巷了,今日的烏衣巷一片荒涼,昔時豪門世族已不復(fù)存在。
(2)以景襯情(景)
詩人在描摹細微婉曲、隱秘難言的情感或濃情密意時,往往通過景物來渲染襯托。
一、語言藝術(shù)鑒賞
(一)語言的風格
1.樸素與綺麗綺麗詩風的語言特點:綺錯、婉媚、浮華、艷麗、纖巧。
樸素詩風的語言特點:清淡質(zhì)樸、洗煉暢達、不事雕琢,言簡意深?!扒逅鲕饺?,天然去雕飾”是對李白詩歌語言最生動形象地概括。
2.直白與含蓄直白詩風比起一般的樸素詩風,直白詩風更顯樸素、平淡。詩人在詩歌中運用了近乎口語的語言,并且有的詩還溶入了俗語俚詞、民歌之類,所以這種詩又被稱為白話詩(近于打油詩)。此類詩風的語言特點:淺易如話、素樸真率、通俗凝練。
含蓄詩風中所慣用的多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善用典故等手法。此類詩風的語言特點:委婉、蘊藉、精煉、耐人尋味,但也不失樸素之風。
3.沉郁與豪邁在眾多詩人中,有憤世嫉俗者,有報國無門者,有屢試不第者,有屢遭貶謫者,有為民請命、哀嘆民生者,他們的詩表達自我的哀怨,切中社會現(xiàn)實,反映階級現(xiàn)象。代表詩人如杜甫、韓愈、李商隱等。
此類詩風的語言特點:沉郁蒼涼,節(jié)奏舒緩,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且近于生活(多用俗語和對話)。
如杜甫的《兵車行》中“爺娘妻子走相送”“牽衣頓足攔道哭”等句利用俗語,增加了詩歌的真實性。
豪邁詩風的語言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浪漫主義詩歌中(包括邊塞詩),這類詩歌語言特點往往與詩人的心胸抱負有很大的關(guān)系。詩人們或因生活在盛世政治清明時期,受到美好山河的熏陶,心懷滿腔熱情(如李白在年青時就立下不小的志愿“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或因仕途失意,便把立功邊塞當作求取功名的出路(如高適);或因國難當頭而主動請纓愿死疆場(如蘇軾)。所以在他們所寫的詩歌中充滿豪言壯語,顯示一種豪情。
此類詩風的語言特點:鏗鏘有力、筆力豪健,節(jié)奏明快、音調(diào)高昂。
(二)語言的錘煉古人講究煉字,要注意體味關(guān)鍵字詞的意味。例:
華子崗
(裴迪)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唏。
云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分析]
“侵”字寫夕陽余輝逐漸消退的過程,寫出了詩人在夕陽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動情景?!胺鳌弊诌\用擬人手法,增強了動感,也使人想見山色青翠可愛,柔和多姿。這兩個動詞寫云光山翠對詩人的眷戀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詩人對華子崗的喜愛與留戀。
二、表達技巧的鑒賞
(一)修辭的巧用在眾多的詩歌中,常用的修辭有以下幾種:
1.比喻比喻除使詩歌所描繪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動外,還可體現(xiàn)出意象的情態(tài)特征。
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分析]
“如眉”:以眉喻月,繪出了三月時月亮的形狀并體現(xiàn)出了它的清秀。
“鏡”:以鏡喻蘭溪之水,寫出了蘭溪水之清澈明靜;亦反襯出月光的明潔。
江上看山
(宋·蘇軾)
船上看山走如馬,倏乎過去數(shù)百群。
前山槎牙忽變態(tài),后嶺雜沓如驚奔。
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緲。
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
[分析]
此詩將江兩岸的群山喻為馬群,且以行船為參照物,把群山那一靜態(tài)的景物給形化動化,寫得形象生動?!帮w鳥”喻“孤帆”,寫出了舟行之快。
2.隱語(諧音)、雙關(guān)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隱語、雙關(guān)的修辭手法。
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分析]
這是一首較為的描寫男女情長的詩,寫出了在秦地的思婦內(nèi)心的獨白。詩人語義雙關(guān),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又以“絲”(思)、“枝”(知)諧音,連接異地男女之間的思念情懷。
竹枝詞
(唐·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分析]
“晴”與“情”同音,是雙關(guān)隱語。這是作者用民歌體寫的戀歌,雙關(guān)隱語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從前兩句詩意看,大概女方在楊柳飄拂、波平浪靜的江邊行船,聽到岸上愛戀她的青年男子在對她唱歌言情,但傳情的含蓄,給女方獲得的印象是“道是無情卻有情”。
(二)表現(xiàn)手法
表現(xiàn)手法又叫表達技巧、藝術(shù)手法,是指詩歌的章法和技巧。
1.象征象征是詩歌慣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節(jié)操。
如:以“梅”象征高潔、清秀、淡雅、素樸;以“菊”象征高潔、傲霜斗雪的堅強,被稱為“隱逸之花”;以“蘭芷”象征名貴、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麗;等等。
尋陸鴻漸不遇
(皎然)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分析]
“籬邊菊”象征陸鴻漸具有高潔的節(jié)操。
屈原用“蘭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與世同流合污的高尚節(jié)操;陸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與勁節(jié)(《卜算子·詠梅》);等等。
2.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義來表達個人胸懷心志的一種藝術(shù)手法,又叫感物抒懷。托物言志詩,又叫寫物詩。如: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分析]
此詩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發(fā)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樣的高潔、淡雅,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3.借景達情常用寫景方式有:
(1)側(cè)面烘托詩人在寫景時,不從正面景物入手,而是從與其有關(guān)的側(cè)面景物入手,以對側(cè)面景物的描寫來達到反映主題的效果,即是側(cè)面烘托。如:
石頭城
(唐·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分析]
本詩題為“石頭城”,明顯是寫“石頭城”,但詩歌不從石頭城入手,卻從石頭城周圍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寫出了石頭城這一“故國”的沒落與荒涼。
烏衣巷
(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分析]
本詩與《石頭城》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詩通過烏衣巷周圍景物——雜草叢生,野花點點,夕陽斜照,舊時燕飛入普通百姓家——寫出了烏衣巷已不是昔日的烏衣巷了,今日的烏衣巷一片荒涼,昔時豪門世族已不復(fù)存在。
(2)以景襯情(景)
詩人在描摹細微婉曲、隱秘難言的情感或濃情密意時,往往通過景物來渲染襯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