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思想內(nèi)容的評價
一、由詩眼入手。
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
過香積寺
(唐·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shù)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注:
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
毒龍:指世俗欲念
[分析]
第三聯(lián)中寫山中危石聳立,流泉受到阻擋,只能緩慢地、時斷時續(xù)地流淌。它們在嶙峋的危石間艱難地穿行水流聲音變得細(xì)小了,低沉了,喑啞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把省弊窒碌脴O準(zhǔn)確、生動、傳神。深山青松樹密蔭濃,日光照射在松林間,因為受到陰暗的環(huán)境影響,而現(xiàn)出寒冷的色調(diào)。詩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絕妙。這十個字,把泉聲、危石、日色、青松四個意象有機(jī)地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與泉聲的幽咽相互襯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繪寫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襯寫出了作者本身孤寂的心境。
二、由典故入手。
古代詩歌是以凝練的文字表現(xiàn)豐富的內(nèi)容,用一個典故就可以省去許多文字。因此理解典故是把握古代詩歌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徑。
(一)典故的類別
1.引用前人語句。
①直引:直接引用前人的詩文句子作為自己的詩詞中的句子。例: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引用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瀟瀟下,不盡長江滾滾流?!?BR> ②化用:將前人的句子改動一些作為自己的詩句。例:客從南溟來,遺我雙鯉魚。(杜甫)——化用《漢樂府》中的“客從遠(yuǎn)方來,遺我雙鯉魚?!?BR> 2.引用神話傳說。
例: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李賀《李賀箜篌引》)——“江娥”、“素女”傳說中的神女。
3.引用歷史故事。
①明引:例: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白居易《放言》)
②暗引:功名圖麒麟。(杜甫《前出塞》)——宣漢帝把霍光等十一位功臣的像畫于麒麟閣。
③反引: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賈生》)
(二)分析典故的方法
1.體會詩人用典的目的。了解典故重要的不是了解典故內(nèi)容的本身,而是要理解詩人用典的目的,因為它和詩歌中表達(dá)的思想內(nèi)容有密切的關(guān)系。
2.體會詩人用典的用典意圖。詩人對往事的重提,肯定有現(xiàn)實的原因或觸發(fā)感情的媒介。也就是說,詩人用典是針對現(xiàn)實而來的。只用現(xiàn)實相結(jié)合才能體味到詩人的情感所在。
一、由詩眼入手。
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
過香積寺
(唐·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shù)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注:
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
毒龍:指世俗欲念
[分析]
第三聯(lián)中寫山中危石聳立,流泉受到阻擋,只能緩慢地、時斷時續(xù)地流淌。它們在嶙峋的危石間艱難地穿行水流聲音變得細(xì)小了,低沉了,喑啞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把省弊窒碌脴O準(zhǔn)確、生動、傳神。深山青松樹密蔭濃,日光照射在松林間,因為受到陰暗的環(huán)境影響,而現(xiàn)出寒冷的色調(diào)。詩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絕妙。這十個字,把泉聲、危石、日色、青松四個意象有機(jī)地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與泉聲的幽咽相互襯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繪寫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襯寫出了作者本身孤寂的心境。
二、由典故入手。
古代詩歌是以凝練的文字表現(xiàn)豐富的內(nèi)容,用一個典故就可以省去許多文字。因此理解典故是把握古代詩歌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徑。
(一)典故的類別
1.引用前人語句。
①直引:直接引用前人的詩文句子作為自己的詩詞中的句子。例: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引用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瀟瀟下,不盡長江滾滾流?!?BR> ②化用:將前人的句子改動一些作為自己的詩句。例:客從南溟來,遺我雙鯉魚。(杜甫)——化用《漢樂府》中的“客從遠(yuǎn)方來,遺我雙鯉魚?!?BR> 2.引用神話傳說。
例: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李賀《李賀箜篌引》)——“江娥”、“素女”傳說中的神女。
3.引用歷史故事。
①明引:例: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白居易《放言》)
②暗引:功名圖麒麟。(杜甫《前出塞》)——宣漢帝把霍光等十一位功臣的像畫于麒麟閣。
③反引: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賈生》)
(二)分析典故的方法
1.體會詩人用典的目的。了解典故重要的不是了解典故內(nèi)容的本身,而是要理解詩人用典的目的,因為它和詩歌中表達(dá)的思想內(nèi)容有密切的關(guān)系。
2.體會詩人用典的用典意圖。詩人對往事的重提,肯定有現(xiàn)實的原因或觸發(fā)感情的媒介。也就是說,詩人用典是針對現(xiàn)實而來的。只用現(xiàn)實相結(jié)合才能體味到詩人的情感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