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xiàn)代史教案:北洋軍閥統(tǒng)治的建立

字號:

教學目標
     1. 知識方面:通過本節(jié)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袁世凱專權的主要表現(xiàn);二次革命;袁世凱稱帝;護國運動。
     2. 能力方面:
     (1)通過本節(jié)內容的教學,引學生學分析、概括北洋軍閥政權的性質、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培養(yǎng)學生“論從史出”的綜合分析能力。
     (2)通過對袁世凱專權和袁世凱稱帝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現(xiàn)象與本質、原因與結果的能力及評價人物的能力。
     (3)通過對二次革命、護國運動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辯證地、實事求是地分析評價歷史事物的能力。
     3. 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
     (1)通過對袁世凱對內專政、*、復辟、踐踏民主共和、鎮(zhèn)壓民主革命的內容的教學,使學生認識袁世凱倒行逆施的反動性。
     (2)通過二次革命和護國運動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孫中山等革命派反動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堅持民主主義的立場是進步、正義的,有著積極的意義,這種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可歌可泣。
     4. 學法指導方面:
     (1)本節(jié)內容可以從兩條線索去掌握。第一,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后,對內加緊專制*、復辟帝制,踐踏民主共和制度;對外出賣國家主權,依靠帝國主義,一步步建立起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tǒng)治,終走向失敗。第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對袁世凱的認識逐步清醒,他們進行了一系列反對專制、*、復辟、維護民主共和的斗爭。通過引導 ,訓練學生自己理出歷史線索和知識結構。
     (2)充分運用本節(jié)教材中的人物插圖、文字資料、圖片資料等,培養(yǎng)學生從資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重點、難點分析
     1. 重點分析:
    ①袁世凱復辟帝制是重點.袁世凱在竊取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后,打著民主共和國的招牌,對內實行專制*,對外則賣國、投靠帝國主義,一步步地實現(xiàn)了帝制中復辟。
    ②護國運動。這是一場旨在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維護中華民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運動。它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形成了全國性的斗爭高潮,基本上實現(xiàn)了倒袁的預期目標。這說明民主共和觀念已深入人心,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2. 難點分析:北洋軍閥政權的性質是難點。袁世凱建立的北洋軍閥政府,對內專制*,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大量出賣國家主權,是大地主、封建買辦勢力的代表,是清王朝滅亡后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又一個工具。
     課堂教學設計
     師:同學們,讓我們先來復習一下第四章有關辛亥革命的內容。通過學習辛亥革命的過程及其歷史意義、評價,我們知道了辛亥革命既有成功之處也有失敗之處,請同學們回憶,它們分別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提問,導入新課)
     生:(回憶,思考后回答)
     師:孫中山頒布的《臨時約法》的內容及目的是什么?
     生:(回答)
     師:1912年,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了臨時大總統(tǒng),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中國開始了十六年的北洋軍閥反動統(tǒng)治.從1912~1961年為袁世凱統(tǒng)治時期,1916~1928年為軍閥割據(jù)混戰(zhàn)時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五章——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板書課標題)我們先來明確一下概念,什么叫軍閥?請同學們根據(jù)已有的知識和認識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生:(討論,代表發(fā)言)
     師:(總結學生發(fā)言)軍閥就是指擁有軍隊、武裝、地盤、政權的軍人或軍人集團。那為什么又把袁世凱建立的政權叫做北洋軍閥政權呢?
     生:(思考)
     師:我來給同學們做個簡單解釋。清朝末年對遼寧、河北、山東等北方沿海各省統(tǒng)稱為北洋,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1895年,表政府任命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編練“新建陸軍,”歸北洋大臣節(jié)制。1901年,袁世凱任北洋大臣,所建軍隊即稱為北洋軍。所以,1912年,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標志著北洋軍閥統(tǒng)治的建立。北洋軍閥統(tǒng)治初期,中國南北在形式上是統(tǒng)一的,實際上仍處于對峙狀態(tài)。(屏幕顯示《中華民國全局圖》。講解)北方省份基本上在袁世凱北洋軍閥集團控制之下,而南方多數(shù)省份處于同盟會的控制和影響之下。如江西、廣東、安徽、浙江、福建、江蘇、湖南、四川等。由于革命黨人在南方具有一定的軍事、政治力量,袁世凱在未建立起全國范圍的穩(wěn)定的統(tǒng)治秩序之前,曾發(fā)表“共和為良國體”,“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于中國”的通電,表示絕對贊成共和。而他即位后,卻打著共和的招牌,實際加緊專制統(tǒng)治。
    一、 袁世凱專權
    1. 政治上:控制內閣實權《臨時約法》規(guī)定:中華民國從原來由臨時大總統(tǒng)兼任行政首長的總統(tǒng)制改為責任內閣制,即內閣總攬行政權。因此,袁世凱任職后,立即組織內閣。內閣實權的歸屬之爭成為雙方的政治較量。袁世凱一面向孫中山表示,南京方面人才濟濟,均要留用;一方面自己提議人選。請同學們看下面《辛亥革命》中的一段記載:(屏幕顯示)袁世凱開始提議的內閣名單,“概屬亡清舊吏,無一純粹新人物”,使南方各界“咸懷不平”,但是為了表示這個新總統(tǒng)總算有幾分“誠意”,他們做了些微小的讓步。袁世凱的“微小讓步”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請一位同學根據(jù)課本150頁第二段的有關內容回答。
     師:(看書,回答)
     師:結果,第一屆內閣總理終還是由袁世凱的老部下、剛剛加入同盟會、多少具有些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的唐紹儀擔任。確定的內閣十個部長,表面看南北雙方的代表席位比例是5:5,而實際上陸軍、海軍、財政、內政、外交等要害部門的部長都是袁世凱的親信,同盟會員只擔任司法、教育、農林、工商四部“冷衙門“總長。這樣,袁世凱掌握了北洋軍閥政府首屆內閣的實權。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袁世凱建立的北洋軍閥政府實質上是一個專制*政權。在這一回合的斗爭中,袁世凱在擺脫革命黨人的限制,建立*統(tǒng)治的道路上邁出了第一步。袁世凱對此仍不滿足。因為他雖然控制著首屆內閣的實權,但在法律上責任內閣的性質與職責仍然存在。請同學們看下面的材料記載:(屏幕顯示)“唐(紹儀)自孫中山先生介紹加入同盟會后,對同盟會非常忠實,與余晤談之下,知其已向孫中山先生建議,用政治手法來對付袁世凱。柏文蔚《五十年經(jīng)歷》這樣,唐紹儀雖為袁世凱的老部下,但加入同盟會后政治上明顯地傾向同盟會。他堅持根據(jù)《臨時約法》各項政令需自己以內閣總理身份在文件上簽署意見,以便行使責任內閣的權利。袁世凱對此不能容忍。他是怎樣做的呢?請同學們閱讀第150頁注解①。師:袁世凱就是這樣排除了內閣中的異己,使首屆內閣僅存在了兩個月的時間。隨后,袁世凱強迫參議院通過了他提名的新內閣,直接操縱了內閣的更迭,新內閣完全聽命于袁世凱,成為他的御用工具。責任內閣制遭到破壞,是袁世凱對按《臨時約法》建立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公開踐踏的開端。
    2. 軍事上:加強北洋軍,削弱革命軍請同學們根據(jù)前邊老師講過的內容思考袁世凱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
     生:(回憶并作出回答)
     師:(歸納學生發(fā)言)是因為袁世凱上臺時其北洋勢力實際只控制著北方少數(shù)省份,而革命黨人在南方具有一定的實力,且在南方影響較大,使袁世凱深感不安。袁世凱是靠天津小站練兵起家的,他非常懂得“有軍才有權”的原則。袁世凱就任近20天,就發(fā)表了《訓勉軍人令》,要求的所有陸海軍人必須服從他的“統(tǒng)一命令”。接著,提出裁減非嫡系部隊,說是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他真的是為百姓著想嗎?請同桌同學議論一下,袁世凱的真實用意何在?
     生:(同桌討論,代表發(fā)言)
     師:對!袁世凱是為了大量減南方革命軍。關于裁定情況請同學們閱讀151頁第一段小字內容。
     生:(讀書)
     師:在裁減南方革命軍的同時,袁世凱卻從帝國主義那里得到了源源不斷的貸款,用以購買軍械,并且又招募了大批軍隊。袁世凱大喊的裁軍,原是為了對付革命黨人!黃興遵命裁軍,“以示擁護中央的誠意”,再反映了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隨著袁世凱專制*面目的暴露,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逐漸清醒,他們?yōu)榫S護民主共和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