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北京導游基礎知識:第三章-北京古都風貌第二節(jié)

字號:

一、北京街巷坊市格局的特點
    1.帝都性質決定街巷坊市的格局
    元大都的興建,集中了有史以來營造帝都的經(jīng)驗,突出了封建帝都營造標準化的目的,形成其他城市所沒有的以皇帝為中心、一切服務于皇權的城市格局。其后,明代雖有所改造,但其目的不是改變既有格局,而是更加突出其封建帝都的性質,使之日臻嚴密、完善。在這種體制下,城市居民雖眾,但只是服務于皇帝的附屬品,被限制在坊巷居住區(qū)中。如市肆皆在特定地點;城內外之交通要道皆集于城門;因龐大的宮殿群居于城中心東西、南北主干道,城中東西、南北間交通需圍繞皇城以及海子外繞道而行;除皇城為禁地外,城中干道中央之“御路”以及分布全城的衙署、祠宇、倉場等,也禁止居民通行出入??傊?,限制甚多,既體現(xiàn)了等級森嚴的封建禮制,也反映出城市狀態(tài)的畸形,即多數(shù)人為少數(shù)人服務、眾人服從于皇帝一人。因帝都性質而予以北京的街巷坊市格局以深刻影響,這是北京區(qū)別于其他城市的一大特點。
    2.規(guī)劃與自發(fā)疊合的街巷坊市格局
    元初興建大都城是依既定規(guī)劃進行的,以皇城為中軸,兩側對稱分布,從而構成大都的街巷網(wǎng)絡。經(jīng)明縮北展南,不僅將城之幾何中心大大南移,且將原來大都城前三門城關及臨近之郊野包入城中,這一新區(qū)的坊巷格局多已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自發(fā)形成,不具規(guī)劃性。明嘉靖三十二年(1550),又將北京前三門城關及鄰近之郊野,特別是天壇與先農壇包入城中,形成北京外城。外城除中央南北主路規(guī)整外,其余皆屬自發(fā)形成,更不具規(guī)劃性。因此,北京的街巷坊市格局是規(guī)劃區(qū)與非規(guī)劃區(qū)疊合而形成的。來源于考試大
    3.歷史沉積的街巷坊市格局
    北京的街巷坊市“率沿元明之舊”。700年問的世事滄桑、政治風云、朝代興替,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曲折地影響北京的街巷坊市格局。一些消失,一些新興,有的合二為一,有的一分為二,水道會變?yōu)橥ㄡ?,平地也會變?yōu)闇锨?,總之北京街巷坊市處在不停的變化之中。究其原因,除自然方面的之外,最重要的應為世事與政治。嘉靖年問增建外城,前門外地區(qū)商業(yè)街的形成使干道由此而變窄,袁世凱辟出南北新華街的新干道,張作霖開辟興華門(后改成和平門),民國初年打開為皇城阻隔的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改造天安門廣場、擴建長安街等,尤為城市性質所決定的巨變。
    二、棋盤式街巷
    明代北京的街巷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承傳的,清代沿用了棋盤式的格局,構成了京城街道網(wǎng)絡的基本“骨架”,同中軸線分段統(tǒng)一的規(guī)劃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此外,北京街巷體系也是對中國古代皇城經(jīng)緯涂制、因地制宜的繼承與發(fā)展。
    從鐘鼓樓到永定門的中軸線客觀上將內外城區(qū)分為東西兩部分。南起大明門(大清門、中華門),北至地安門,皆為禁區(qū),東西向不能通行。在東西部又各自形成了一條與中軸線平行的南北大街。這兩條大街主宰了城內大街以南北走向為主的縱向趨勢。橫向街巷都是從主干上派生出來的,內城猶為明顯。
    據(jù)史書記載,元大都城兩個相對城門之間有寬闊平直的大街互相連通,那些大連同順城街使全城南北向、東西向各有九條主干大街和若干條小街,形成街道網(wǎng)絡,全城主干大街闊24步(37米),小街闊12步(18米)。北京至今仍有這種街巷的格局存在。
    外城因營造年代晚于內城及早期居落點形成等原因,除正陽門與永定門段中軸線外,多沿用原有一些街巷,因此出現(xiàn)了部分斜街或彎曲的街巷。以前門大街為界,明顯地分成了東西兩部分。所不同的是,外城中心無禁區(qū),所以有一條通衢貫穿東西的街道,后演變?yōu)榻裉斓膹V安大街。,
    巷稱胡同,始自元大都,歷明、清、民國以至今日,構成了北京的一大地方特色。胡同或寫作衙衙(hu tong)、衖(xiang)通。胡同的語源、含義多有探究,且異說紛紜,實則源自蒙古語,其義為井。北京的生活用水仰賴于地下水,故井的地位相當重要,巷必有井,井遂被指為巷之名稱。胡同為其音譯,相沿至今。胡同之“同”,讀“痛”,不讀“童”。巷有大、小、長、短、寬、窄之分,一般說,凡音“胡痛”者指大,凡音“胡痛兒”者為小。元大都有胡同458條,晚明時北京城內約有600余條胡同,截止到1949年年末北京城區(qū)共有胡同1330條。
    上述數(shù)字均較后世為少,其原因有三:一是當時存在相當數(shù)量之無名小胡同;二是城區(qū)空地甚多,遠未全部開辟為街巷;i是當時許多巷不稱胡同,直接以標志物為名,如官菜園、營房、鬧市口、陳皇親宅、河岸頭之類。這三方面,后世皆大有改變,以致胡同數(shù)量大增,成為北京之特色。
    北京坊巷胡同的命名途徑大致有五:
    1.官定民承
    官定民承的坊巷胡同為北京坊巷胡同名稱的基本類型之一,即由官府定名,屆民奉行使用,為居民所沿承。隨著地名管理制度的確立與發(fā)展,官定民承日益成為惟一的命名途徑。
    2.俗成官認
    地名本起源于居民指認與稱謂的需要,若不是新辟的規(guī)劃區(qū),則其名一般都始于居民的自發(fā)命名,約定俗成,沿習既久,遂呈穩(wěn)定狀態(tài)。一般情況下,官府多對此種俗成的名稱予以承認,由而形成俗成官認的一大類型。這是北京坊巷胡同名形成過程的一個重要現(xiàn)象。
    3.官定與俗成之名并行
    如北京皇城北門,盡管官定之名初為厚載門,明嘉靖年間改為北安門,清順治年間又改地安門,但居民一向以其為中軸線最后的城門而俗稱之為后門,其門外向北之街也被俗稱為后門大街,此名一直與官定的厚載門大街、北安門大街、地安門大街之名并存,人們皆知所指為一處。以上可以說明俗成與官定的名稱并存的事實。
    4.俗成官改
    俗成的坊巷胡同名,固有鮮明、生動與通俗的優(yōu)點,但也有粗俗的缺點和地區(qū)的局限而造成大量重名。如狗尾巴(音“已巴”)胡同、豬巴巴胡同、屎克螂胡同之類;截至20世紀40年代末,城區(qū)兩處以上重名胡同競達500條之多。于是,便發(fā)生了多次官改。
    5.官定官改
    既經(jīng)官定,又經(jīng)官改的情況,常因政局的更迭、時事的推移而發(fā)生。
    北京街巷胡同的特色,一是數(shù)量眾多,二是歷史悠久。
    北京街巷中,稱胡同者居多數(shù),稱街者次之。俗稱北京“有名胡同三千六,無名胡同賽牛毛”,此并非夸張,而是基于事實的概括。截至1949年年末,北京城區(qū)有名的街巷為3074條。由于胡同是北京街巷的主體,因而習慣把“街”、“巷”之類歸于胡同,既簡化,又符合北京特色。就籠統(tǒng)而稱胡同,說“有名胡同三千六”,應屬接近事實。至于“無名胡同賽牛毛”,亦非虛語。北京胡同間隔甚寬,元大都基本是三進四合院的距離,外城雖遠非如此規(guī)范,但一般也不是數(shù)進小四合院所能占盡,故除臨此胡同或背此胡同(臨彼胡同)之四合院外,中間余地建院,必賴小胡同為出入通道。這種情況,外城也是如此。由于存在著大量縮進去的門戶,也就產生了大量的無名小胡同。謂其多如牛毛者,就是因為這個緣故。
    北京街巷胡同中的絕大多數(shù),或始于元,或始于明清,雖或更改名稱,但一般也只是采用同音、諧音之法,因此不難上溯其淵源。論其歷史,二三百年者并不稀奇,三五百年者所在多有,六七百年者亦非罕見。如今宣武區(qū)之南、北線閣街,可溯源至已有千余年的遼南京燕角樓,法源寺街更可溯源至1300余年前唐貞觀年間所建的憫忠寺。探究街巷胡同格局的肇建、變遷,名稱的起源、演變及其間的人事滄桑,合而便是一部豐富、生動的北京歷史。獨立而言,也多具時代與歷史印跡,有許多掌故。
    惟其群體龐大、歷史悠久,致使北京坊巷胡同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富。這些內涵可從三個方面來領略:
    第一,坊巷胡同格局的肇建與變遷。格局是時代精神與價值取向的體現(xiàn),因此從其規(guī)劃產生所經(jīng)歷的變遷、異動、更迭,也會印上不同時代思想觀念乃至社會倫理的烙痕。
    第二,街巷胡同名稱的起源與更替。名稱的擬定,固然有多種途徑,但無不銘刻著時代色彩,體現(xiàn)著時代的文化風貌。舉凡文化的層層面面,多可于坊巷胡同名中,得其征象,獲其答案。
    第三,街巷胡同所經(jīng)歷的人事滄桑。街巷胡同就是一座歷史舞臺,多少震撼人心的事件,多少歷史人物的活動,乃至衙署機構的興革,壇廟祠宇的盛衰,市肆場作的演變,府邸宅第的起落,皆以此為依托,而不停地上演。
    三、坊市
    古都北京城內皇城外劃分若干區(qū)域,命名以“坊”。“坊”的界線一是主干大街,二是支干大街,i是河道水系,四是皇城,五是內外城墻。以此為界劃分的“坊”,其面積各不相等,但形狀絕大多數(shù)是方形、長方形或基本長方形。內城陸地面積的“坊”是位于東南角的“明時坊”。
    “坊”的劃分是中國城市大街“九經(jīng)九緯”傳統(tǒng)的體現(xiàn)。規(guī)劃出“坊”后,再劃分“坊”內小街小巷,即胡同。胡同內劃分四合院的用地。這樣就構成了北京城大棋盤的總體格局。大棋盤內有劃分出不同規(guī)模(面積)的小棋盤。四合院就是最小棋盤中一個一個的小方塊。因此,“坊”是古都北京城內居住的基本行政單位。
    北京在元大都時,“坊”內的南北胡同與胡同相距50步,約為77米。50步的間距恰好相當于四合院的三進院落,背風向陽,方便出入,同支、主干街相通無阻。元大都全城共分50坊,均依據(jù)坊的單位、面積大小等以登記安排占用對象,因此坊內建筑也呈現(xiàn)出了嚴格的等級。
    明代內城共28坊,外城8坊。某些坊的名稱沿用至今,如白紙坊等。
    元大都時,北京的市肆主要集中在鼓樓一帶。明清時期向南發(fā)展,除鼓樓外,東四牌樓、正陽門外等地均形成繁華的商業(yè)街區(qū)。另外,自明代以來,行會制度不斷發(fā)展,因而在許多地區(qū)形成了集中交易同類商品的商業(yè)街市。這一點,在今天北京的某些地名中仍有反映,如燈市口、磁器口、米市大街、豬市大街等。在一些的寺廟如白塔寺、隆福寺、護國寺等周圍則形成繁華的廟會集市。
    四、牌樓與牌坊
    明清兩代繼承傳統(tǒng),因地制宜的在北京的街巷坊市中建立了眾多的牌樓或牌坊。據(jù)有關資料記載,明代北京共有35座牌樓。但是,1949年后,為了改善交通條件,北京街道牌樓多數(shù)被拆除,目前保留下來的只有國子監(jiān)的4座牌樓了。北京的東四牌樓和西四牌樓,就是50年代被拆除掉的。
    牌坊、牌樓,雖然可以混稱,但二者是有一定區(qū)別的。因為從造型上看,牌坊的特征是:無樓,亦比較簡單,民間尚可使用;而牌樓則不然,構造比較復雜,雕刻精美,斗拱繪彩畫以示尊威、華貴。從所用材料上講,牌坊、牌樓一般是用木、磚石等材料建成,也有琉璃牌樓。牌樓按間數(shù)分有一間二柱一、三樓,三四柱三、五、七、九樓,五間六柱五、十一樓等。十三陵牌樓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年代最早的石牌樓,為五間六柱十一樓。從前,北京人習慣將使用石材建的稱作“牌坊”,或曰“石牌坊”,將使用木材建造的稱作“牌樓”。實際上,老百姓對牌坊和牌樓的稱呼沒有嚴格的界限。
    牌樓或牌坊除作為坊門和裝飾性的建筑外,還常被用來張貼里坊內所發(fā)生的好人好事,起到宣揚正氣的作用。多建于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前、園林中,或街道頭式牌樓路口,用以宣揚禮教,標榜功德。如眾所周知的貞節(jié)牌坊、功德牌坊等。
    牌坊與牌樓,盡管多種多樣,但歸納起來,大體上有如下幾種情形:
    1.街巷牌樓。一般以木質結構為主,多為沖天式,是我國古老城市街景的特殊建筑。它大大增強了古城的歷史文化藝術的氛圍。國子監(jiān)街牌樓屬于典型的街巷牌樓,現(xiàn)在北京僅存國子監(jiān)街牌樓了。這組牌樓的位置在北京東城區(qū)安定門內國子監(jiān)街,原名為“成賢街”內,是北京城惟一保存完整的街道牌樓。
    2.宮觀寺廟牌坊、牌樓。這種牌坊、牌樓在全國各地都有,但以北京的有代表性。寺觀的牌樓有大高玄殿和帝王廟牌樓,北海天王殿、西山臥佛寺、香山昭廟和國子監(jiān)的琉璃牌樓,雕制十分精美、色彩艷麗,可稱得上是一座座藝術珍品。
    3.陵墓祠堂牌坊。最為的是北京十三陵的石牌坊,在現(xiàn)存的石牌坊中不僅代表性,而且規(guī)模大、年代久遠。
    4.橋梁津渡牌樓。這類牌樓,不僅是橋梁津渡的指示標志,而且給橋梁津渡增添了藝術價值。老北京城這類牌樓,也有不少,如原北海大橋兩頭的“金鰲(ao)”、 “玉蛛’’牌樓,以及今日北海公園內通往瓊島的“堆云”、“積翠”牌樓,都是相當雄偉壯觀的。它們都是三間四柱三樓的木牌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