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用Word 2000排版化學結構式有一定難度。筆者反復琢磨,終于有所突破,通過圖片編輯,結合公式編輯器,Word 2000也能方便地排出化學結構式來。下面我們來具體談談化學結構式的排法。
一、利用圖片編輯及繪圖工具
一些比較復雜的化學結構圖,往往可以折分成幾個基本部分,一旦完成了基本部分結構圖的繪制,整個結構圖的框架就容易搭起來了。比如,如圖1的化學結構式的錄入其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繪制基本結構圖
這第一步往往比較費心,但當我們繪制好一個“樣品”后,后面的工作就容易多了。
a.點擊“插入→對象”打開“對象”對話框,在“對象類型”中選擇“Microsoft圖片”選項,打開“編輯圖片”窗口。調出繪圖工具欄中“自選圖形\基本形狀”中的六邊形工具,繪一六邊形,旋轉90度,拖動六邊形四周的正方塊控制柄調整其寬度和高度,按住其黃色菱形控制柄可改變其形狀,精確繪出一苯環(huán)外框。其圖片格式設置為:填充為無,線型粗細為0.5 磅。并將這一格式設置為自選圖形的默認效果,以免每次都得重新設 置。
b.用繪圖工具欄上的“直線”工具,繪出結構式中的雙鍵和苯環(huán)外的單鍵。再在鍵的一端框出一文本框(如圖2),輸入“CH2”。文本框的格式設置為:無填充顏色,無線條顏色。文本框內部間距均為0,并取消“格式→段落”中的“縮進和間距”標簽頁中的“如果定義了文檔網(wǎng)絡,則與網(wǎng)絡對齊”選項。
c.將調整好的文本框復制兩份,移到另外兩個鍵的一端,更改其中一文本框的內容為“OH”。點選重設圖片邊界按鈕,使邊界正好包圍所繪圖形,關閉圖片編輯窗口,完成基本結構框架的繪制(如圖3)。
2.將基本結構圖列入自動圖文集
對于繪制好的結構圖,我們將其列入自動圖文集。這對我們以后經常使用類似的結構圖的錄入極為方便。
a.在所繪結構圖上方按右鍵,打開“設置對象格式”對話框,改變其“環(huán)繞方式”為“嵌入型”。這一步是為了在以后用自動更正調入此圖時,圖片能嵌入光標所在的位置。
b.在結構圖處于選中狀態(tài),打開“工具→自動更正”對話框,選擇“自動圖文集”標簽頁,輸入詞條名字,不妨命為“苯1”,預覽中可見“苯1”對應的結構圖(如圖4),按“添加”按鈕即完成圖片自動更正的設置。
通過這一設置,只要我們在輸入“苯1”后緊接著按“F3”鍵,文字“苯1”便轉換為對應的結構圖。
3.利用基本部分結構圖完成復雜結構圖的繪制
a.輸入“苯1”按F3鍵調入上述基本結構圖。雙擊結構圖,打開圖片編輯窗口。
b.將基本結構圖的環(huán)繞方式改為“浮于文字上方”,以便能隨意移動它的位置。
c.拷貝基本結構圖,復制兩份與原結構圖水平對齊連成一條。按住Alt鍵和鼠標左鍵可對選定對象的位置進行微調。刪除、修改部分文本框的內容。重設圖片邊界,關閉圖片編輯窗口,即完成所需結構圖的繪制。
d.將繪制好的結構圖的“環(huán)繞方式”改為“嵌入型”,以便與正文成為一個整體,易于調整其在文檔中的版式,比如讓結構式居中,給其加序號或調整其上、下位置等。
按照上述的結構式排法,若需排一簡單的苯環(huán)結構(如圖5),將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只需把“苯1”對應的結構圖打開,刪除多余的部分,將其旋轉成水平,重設圖片邊界即可。如果邊界不能正好框住結構圖,說明還存在空文本框未刪除。如果經常要使用這類苯環(huán)圖,可將其列入自動圖文集,以便備用。
二、利用公式編輯器
下面以如圖6的化學結構式錄入為例,說明公式編輯器在這方面的應用。
1.點選菜單“插入→對象”,打開“對象”對話框,在“新建”標簽頁的“對象類型”列表框中選擇“Microsoft公式3.0”,按確定按鈕即可調入公式編輯器。
2.在公式編輯器打開狀態(tài),將“樣式”菜單欄中“數(shù)學”類型改為“文字”類型(因“文字”類型的字母被設為正體),輸入CH3-C-CH2-CH-COOH ,將數(shù)字“3”,“2”定為下標,其中“-”是在中文輸入法狀態(tài)按“Shift”+“-”鍵輸入的破折號“——”再刪除其中一部分而得來的。調整“格式→間距”對話框中的“間距調整”選項(可設為30%),使符號“—”與字母之間排列緊湊。
3.選中第2個字母“C”,點選“上標和下標模板”中。在“C”的上方框內輸入“||”(“||”是由兩個豎線“|”組成的),將輸入的“||”在尺寸菜單中由默認的“下標”改為“標準”。再點擊“上標和下標模板”中的,在“||”的上方輸入“O”,將其尺寸改為“標準”,樣式類型改為“文字”。
4.選中“CH”,用第3步的方法在其下方輸入“|” (使用“上標和下標模板”中的,再在“|”的下方輸入“SH” (對“|”與“C”或“S”之間間距的調整,可打開“格式→間距”對話框,修改“極限高度”和“極限深度”的值分別為5%和25%。)。結果如圖7。
5.選中“SH”上方的“|”,用“Ctrl+←”鍵將其調整到“S”的正上方,即完成所需結構式的錄入。
在公式編輯器中,使用“Ctrl+、-、?、ˉ”組合鍵,可隨意放置選中字母的位置。
以上介紹了兩種不同的方法錄入化學結構式,這個時候你可能已經知道,如果利用上面兩者的結合,錄入化學結構式不是更簡單了么?這個是自然的,如果你能將以上兩者進行結合使用,那么你就能錄入更復雜的化學結構式。從Word 2000排版化學結構式的過程中,在Word 2000中,圖片與文本并沒很大區(qū)別,一旦將圖片的環(huán)繞方式改為“嵌入型”,其圖片如同文字,具有文字段落操作的各種功能。Word的公式編輯器不僅僅適用于數(shù)學公式的錄入,對排版一般化學結構式,也極為便利。而將“圖片編輯”和“公式編輯”兩者結合利用,則更能發(fā)揮其各自的功能,排出理想的文檔來。
一、利用圖片編輯及繪圖工具
一些比較復雜的化學結構圖,往往可以折分成幾個基本部分,一旦完成了基本部分結構圖的繪制,整個結構圖的框架就容易搭起來了。比如,如圖1的化學結構式的錄入其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繪制基本結構圖
這第一步往往比較費心,但當我們繪制好一個“樣品”后,后面的工作就容易多了。
a.點擊“插入→對象”打開“對象”對話框,在“對象類型”中選擇“Microsoft圖片”選項,打開“編輯圖片”窗口。調出繪圖工具欄中“自選圖形\基本形狀”中的六邊形工具,繪一六邊形,旋轉90度,拖動六邊形四周的正方塊控制柄調整其寬度和高度,按住其黃色菱形控制柄可改變其形狀,精確繪出一苯環(huán)外框。其圖片格式設置為:填充為無,線型粗細為0.5 磅。并將這一格式設置為自選圖形的默認效果,以免每次都得重新設 置。
b.用繪圖工具欄上的“直線”工具,繪出結構式中的雙鍵和苯環(huán)外的單鍵。再在鍵的一端框出一文本框(如圖2),輸入“CH2”。文本框的格式設置為:無填充顏色,無線條顏色。文本框內部間距均為0,并取消“格式→段落”中的“縮進和間距”標簽頁中的“如果定義了文檔網(wǎng)絡,則與網(wǎng)絡對齊”選項。
c.將調整好的文本框復制兩份,移到另外兩個鍵的一端,更改其中一文本框的內容為“OH”。點選重設圖片邊界按鈕,使邊界正好包圍所繪圖形,關閉圖片編輯窗口,完成基本結構框架的繪制(如圖3)。
2.將基本結構圖列入自動圖文集
對于繪制好的結構圖,我們將其列入自動圖文集。這對我們以后經常使用類似的結構圖的錄入極為方便。
a.在所繪結構圖上方按右鍵,打開“設置對象格式”對話框,改變其“環(huán)繞方式”為“嵌入型”。這一步是為了在以后用自動更正調入此圖時,圖片能嵌入光標所在的位置。
b.在結構圖處于選中狀態(tài),打開“工具→自動更正”對話框,選擇“自動圖文集”標簽頁,輸入詞條名字,不妨命為“苯1”,預覽中可見“苯1”對應的結構圖(如圖4),按“添加”按鈕即完成圖片自動更正的設置。
通過這一設置,只要我們在輸入“苯1”后緊接著按“F3”鍵,文字“苯1”便轉換為對應的結構圖。
3.利用基本部分結構圖完成復雜結構圖的繪制
a.輸入“苯1”按F3鍵調入上述基本結構圖。雙擊結構圖,打開圖片編輯窗口。
b.將基本結構圖的環(huán)繞方式改為“浮于文字上方”,以便能隨意移動它的位置。
c.拷貝基本結構圖,復制兩份與原結構圖水平對齊連成一條。按住Alt鍵和鼠標左鍵可對選定對象的位置進行微調。刪除、修改部分文本框的內容。重設圖片邊界,關閉圖片編輯窗口,即完成所需結構圖的繪制。
d.將繪制好的結構圖的“環(huán)繞方式”改為“嵌入型”,以便與正文成為一個整體,易于調整其在文檔中的版式,比如讓結構式居中,給其加序號或調整其上、下位置等。
按照上述的結構式排法,若需排一簡單的苯環(huán)結構(如圖5),將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只需把“苯1”對應的結構圖打開,刪除多余的部分,將其旋轉成水平,重設圖片邊界即可。如果邊界不能正好框住結構圖,說明還存在空文本框未刪除。如果經常要使用這類苯環(huán)圖,可將其列入自動圖文集,以便備用。
二、利用公式編輯器
下面以如圖6的化學結構式錄入為例,說明公式編輯器在這方面的應用。
1.點選菜單“插入→對象”,打開“對象”對話框,在“新建”標簽頁的“對象類型”列表框中選擇“Microsoft公式3.0”,按確定按鈕即可調入公式編輯器。
2.在公式編輯器打開狀態(tài),將“樣式”菜單欄中“數(shù)學”類型改為“文字”類型(因“文字”類型的字母被設為正體),輸入CH3-C-CH2-CH-COOH ,將數(shù)字“3”,“2”定為下標,其中“-”是在中文輸入法狀態(tài)按“Shift”+“-”鍵輸入的破折號“——”再刪除其中一部分而得來的。調整“格式→間距”對話框中的“間距調整”選項(可設為30%),使符號“—”與字母之間排列緊湊。
3.選中第2個字母“C”,點選“上標和下標模板”中。在“C”的上方框內輸入“||”(“||”是由兩個豎線“|”組成的),將輸入的“||”在尺寸菜單中由默認的“下標”改為“標準”。再點擊“上標和下標模板”中的,在“||”的上方輸入“O”,將其尺寸改為“標準”,樣式類型改為“文字”。
4.選中“CH”,用第3步的方法在其下方輸入“|” (使用“上標和下標模板”中的,再在“|”的下方輸入“SH” (對“|”與“C”或“S”之間間距的調整,可打開“格式→間距”對話框,修改“極限高度”和“極限深度”的值分別為5%和25%。)。結果如圖7。
5.選中“SH”上方的“|”,用“Ctrl+←”鍵將其調整到“S”的正上方,即完成所需結構式的錄入。
在公式編輯器中,使用“Ctrl+、-、?、ˉ”組合鍵,可隨意放置選中字母的位置。
以上介紹了兩種不同的方法錄入化學結構式,這個時候你可能已經知道,如果利用上面兩者的結合,錄入化學結構式不是更簡單了么?這個是自然的,如果你能將以上兩者進行結合使用,那么你就能錄入更復雜的化學結構式。從Word 2000排版化學結構式的過程中,在Word 2000中,圖片與文本并沒很大區(qū)別,一旦將圖片的環(huán)繞方式改為“嵌入型”,其圖片如同文字,具有文字段落操作的各種功能。Word的公式編輯器不僅僅適用于數(shù)學公式的錄入,對排版一般化學結構式,也極為便利。而將“圖片編輯”和“公式編輯”兩者結合利用,則更能發(fā)揮其各自的功能,排出理想的文檔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