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申論:帶著感情做好群眾工作的意義及對策

字號: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jīng)濟體制的改革,利益分配制度的調(diào)整,特別是國有企業(yè)的改制和民營企業(yè)的崛起,逐步形成了具有不同經(jīng)濟地位和不同利益特點的多層次社會階層。這就要求廣大干部必須正確處理社會各階層的利益關系,加強與各階層人民群眾的密切聯(lián)系,充分調(diào)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共同為實現(xiàn)貴州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歷史性跨越做出貢獻。但必須明確,我們說聯(lián)系群眾,首要是聯(lián)系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廣大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是為個別民營企業(yè)主說話,還是為廣大群眾說話;是站在經(jīng)商老板的立場看問題,還是站在平民百姓的立場看問題;是與“大款”互利互惠,還是與群眾同甘共苦;是除黑打惡,還是充當黑惡勢力的保護傘。這不光是一個態(tài)度問題、立場問題,而是重要的政治問題、方向問題。如果廣大干部對現(xiàn)階段社會階層的變化缺乏正確認識,嫌貧愛富,熱衷于傍“大款”,喜歡結(jié)交富朋友,沉溺于燈紅酒綠,對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缺乏感情,態(tài)度冷漠,甚至脫離群眾,疏遠群眾,害怕群眾,勢必會導致工作著力點的偏差,平民百姓的利益訴求就得不到解決,黨的階級基礎和社會基礎就會受到嚴重影響。在這個問題上,領導干部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決不能有一絲的含糊。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傳統(tǒng)不能丟,堅持群眾是真正英雄的觀點不動搖。只有這樣,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有堅實的思想基礎。
    第一,帶著感情確保每一項決策都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我們黨什么時候密切聯(lián)系群眾,黨的事業(yè)就會生機勃勃,無往而不勝;什么時候脫離群眾,黨的事業(yè)就會遭受挫折,甚至失敗。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證明,人民群眾是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黨一刻都不能脫離人民群眾。目前,我們正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然依靠人民群眾。離開人民群眾的豐富實踐、經(jīng)驗和智慧,黨就很難制定出符合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正確方針政策;離開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黨的方針政策就會有名無實,得不到有效的貫徹落實。盡管我們在實際的工作中還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問題,但只要廣大干部懷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植根于人民群眾之中,把黨的方針政策交給群眾,把實際困難真實告訴群眾,就會得到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因此,各級領導干部在制定政策措施、決定重大事項時,要認真執(zhí)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建立健全民主的、科學的決策機制和執(zhí)行程序,做到?jīng)]有經(jīng)過深入調(diào)查研究、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不決策;沒有經(jīng)過反復論證、比較鑒別的事項不決策;沒有充分發(fā)揮民主、經(jīng)過領導班子集體討論的事項不決策。特別是對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一定要直接聽取各方面群眾的意見,以群眾高興不高興、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受益不受益作為決策的依據(jù)和標準。有些政策措施即使符合群眾的長遠利益,但群眾一時不理解或難以接受,也不能強行決策。特別是不能為了顯示自己的才干,謀求個人的升遷,大搞勞民傷財?shù)摹罢児こ獭?,華而不實的“面子工程”。真正使我們的每一項決策,既能體現(xiàn)黨和國家的政策要求,又能充分考慮到當?shù)厝罕姷慕邮苣芰Α.斍?,最重要的政治問題,就是對待人民群眾的態(tài)度問題。領導干部心中有沒有群眾,主要看其是否有群眾觀點,是否走群眾路線,是否有群眾感情,是否關心群眾的安危冷暖,是否代表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否把群眾需求作為施政決策的標準。心中有沒有群眾,對群眾有沒有感情,應當是衡量一個領導干部是否稱職的重要標準。誰漠視群眾、疏遠群眾、傷害群眾,誰就要栽跟頭,垮下臺。
    第二,帶著感情處理人民內(nèi)部矛盾。在改革開放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社會經(jīng)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關系和就業(yè)方式日益多元化,改革和建設中的各種矛盾相互交織,與人民群眾利益息息相關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增多,突出表現(xiàn)在不同地域、不同部門、不同社會成員之間因收入分配方面的差別產(chǎn)生的矛盾。在城市,主要集中在國有企業(yè)下崗職工最低生活保障和再就業(yè)、房屋拆遷和征地補償?shù)葐栴}上;在農(nóng)村,主要集中在移民搬遷、礦區(qū)災害、貧困人口和干部作風等問題上。一些群體性突發(fā)事件并不單純是由一個方面的因素造成,而是多種因素造成的結(jié)果。當前的許多矛盾往往都是通過干群矛盾集中表現(xiàn)出來,這些矛盾能否得到妥善處理,干部處于主導地位,起決定性的作用,其中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就是廣大干部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問題。如果帶著感情去做工作,站在群眾的立場去思考問題,再復雜的矛盾也會得到有效解決。反之,就會漠視群眾,對群眾的合理訴求置若罔聞,遇到矛盾就責怪群眾,管壓群眾,再簡單的矛盾也會變得很復雜。因此,對待日常工作中出現(xiàn)的干群矛盾,要多從干部自身查找問題、分析原因。對于一些屬于人民內(nèi)部矛盾的群體性事件,屬于群眾合理訴求的必須立即解決,給群眾滿意的答復;對一些不合理訴求,要做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堅持說服教育和耐心疏導,把政策講清,把道理講透;對一些無理取鬧,制造事端的,要趕快平息事態(tài),并利用各種渠道,讓群眾知道事實的真相,絕不能生硬粗暴、濫用警力,傷害群眾感情,刺激群眾情緒,導致矛盾惡化。
    第三,帶著感情提高做好群眾工作的水平。經(jīng)過30年的改革開放實踐,特別是近幾年來黨中央提出以人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他們的政策觀念、維權觀念、公平觀念和民主意識、參與意識、自主意識不斷增強。在這種形勢下,我們有些干部無論在政策水平,還是在工作方法上都顯得很不適應,總感覺到軟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老辦法不適用,新辦法不會用。有的不熟悉政策法規(guī),處理復雜矛盾和問題猶豫不決,不能果斷地拿出處理辦法,延誤了解決矛盾的時機;有的不敢與群眾正面接觸,對群眾能躲就躲,能避就避,碰到問題繞著走,致使小問題變成大問題,小矛盾變成大矛盾;有的分不清兩類不同性質(zhì)的矛盾,在一些人民內(nèi)部矛盾面前驚慌失措,濫用專政工具,導致矛盾升級;有的工作方法簡單,不注意把握群眾心理,不了解群眾愿望,強迫命令,主觀臆斷,引起群眾不滿。為此,廣大干部一方面要加強學習,提高素質(zhì),不斷改進工作方法,努力提高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要解決好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問題,學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以誠心換理解,以熱心換支持,以真心換信任。對群眾提出的合理要求,能解決的,就必須千方百計及時解決;條件不允許,一時不能解決的,要盡量給群眾解釋清楚,請群眾體諒政府的困難;對不符合政策要求,不該辦理的,要耐心對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把原因說清,把道理講透。只要廣大干部對人民群眾心懷深厚之情,堅持用和諧謙恭的心態(tài)傾聽群眾的呼聲;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做群眾的思想工作;用以人為本的理念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就一定能夠贏得群眾的信任,就沒有解決不了的矛盾和沖突。
    第四,帶著感情切實轉(zhuǎn)變工作作風。為官之道,在于體恤民情;為政之要,在于解民之困。勤于調(diào)查研究、深入人民群眾、了解社情民意、心系群眾安危冷暖、解決群眾實際困難,這是對廣大干部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起碼要求。當前,在實際工作中常出現(xiàn)一種怪現(xiàn)象,就是交通工具發(fā)達了,領導干部與人民群眾的心理距離卻疏遠了;通訊工作先進了,領導干部與人民群眾的交流溝通卻困難了。有的干部習慣于浮在機關,靠文件、電話遙控指導工作,熱衷于迎來送往,忙碌于文山會海,對基層的情況一知半解,對群眾的情緒漠不關心,對群眾的呼聲充耳不聞,結(jié)果成了聾子、瞎子。許多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和升級,主要原因是:群眾利益訴求的機制不健全,反映的情況得不到處理,干部的工作方法簡單、粗暴;個別民營企業(yè)主與礦工、礦區(qū)群眾的利益沖突得不到有效解決,群眾長期以來對個別企業(yè)主的積怨逐漸轉(zhuǎn)化為對干部、對基層黨委政府的積怨;對社會黑惡勢力打擊不力,對社會閑散人員的疏導信息不靈。要改變這種狀況,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切實轉(zhuǎn)變工作作風,做深入群眾的表率,做調(diào)查研究的表率,做疾惡愛民的表率,做為民解困排難的表率。要建立健全群眾上訪長效機制,完善領導干部接訪制度。參加接訪的領導干部直接面對群眾,滿腔熱情地對待群眾的每一次來訪,精心處理好群眾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要變坐等“上訪”為主動“下訪”,用更多的時間深入矛盾集中的地方,不僅要研究解決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把矛盾解決在當?shù)?、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而且還要從中總結(jié)出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及時提出改進工作、完善機制、轉(zhuǎn)變作風的措施,真正從源頭上避免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