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狗不理包子的來歷

字號:

狗不理”包子是天津的風味名點。它色白面柔,大小一致,底幫厚薄相同,一咬起來滿口流油,但又不感肥膩,味道十分鮮美。它為何有此特色呢?
    原來它在用料和制作上皆有講究。具體是用肥瘦鮮豬肉3:7的比例加適量的水,佐以排骨湯或肚湯,加上小磨香油、特制醬油、姜末、蔥末、味精等,邊加水邊攪拌,打成肉丁水餡。做工上,狗不理包子從揉面、揪劑、搟皮、裝餡、掐包、上屜、上大灶,都有明確的規(guī)格標準.包子皮用半發(fā)面,和面時水溫一般要求保持在15℃左右,在搓條、放劑之后,搟成直徑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勻的圓形皮。包入餡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時用力將褶捻開,每個包子有固定的15個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然后上爐,用硬氣蒸5分鐘即可。剛出屜的包子,看上去如薄霧之中的含苞秋菊,爽眼舒心,咬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膩?! ?BR>    狗不理包子鋪原名“德聚號”,始創(chuàng)于1858年,據(jù)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清咸豐年間,河北武清縣一農家。四十得子高貴友,為求平安取其乳名“狗子”,期望像小狗一樣好養(yǎng)活(按照北方習俗,此名飽含著淳樸的摯愛親情)。狗子十四歲來津學藝,在一家蒸食鋪做小伙計。狗子心靈手巧又勤奮好學,練就一手好活,不甘寄人籬下,自己擺起包子攤。它以水餡兒半發(fā)面、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來吃包子,生意十分興隆,狗子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說“狗子賣包子不理人”,日久天長,都叫他“狗不理”,而原店鋪字號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據(jù)說,袁世凱當直隸總督時,曾把狗不理包子作為貢品進京獻給慈禧太后,太后膳畢大悅,曰:“山中走獸云中燕,腹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睆拇?,“狗不理”名聲大振。許多地方都開設了分號。   
    如今,狗不理包子已走向世界,進入許多國家市場,倍受賓客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