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游傳說典故:黑龍江飲食文化的特色

字號:

黑龍江省物產(chǎn)豐富,烹調(diào)原料門類齊全。人們稱它"北有糧倉,南有漁場,西有畜群,東有果園,"一年四季食不愁。
    黑龍江地區(qū)日習(xí)3餐,雜糧和米麥兼?zhèn)洹R责G餑和薩其瑪為代表的滿族茶點曾是《滿漢菩翅燒烤全 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名重一時。蔬菜則以白菜、黃瓜、番茄、土豆、粉條、菌耳為主,近年來大量引種和采購南北時令細菜,市場供應(yīng)充裕。肉品中愛吃白肉、野味,嗜肥濃,口味重油偏咸。制菜習(xí)用豆油與蔥蒜或是緊燒、慢熬,用火很足,使其酥爛入味;或是鹽漬、生拌,只調(diào)不烹,取其酸脆甘香。
    由于興安嶺上多山珍,故市場上的筵席大菜檔次偏高,名肴玉食琳瑯滿目。還因為氣侯嚴寒,居家飲膳重視火鍋,"白肉火鍋"、"野意火鍋"等頗有名氣,在清宮盛極一時。
    尤愛白酒與啤酒;飲啤酒常是論"扎"、論"瓶"、論"提"(一提為8瓶),酒量驚人。受"白俄"食風(fēng)影響,好友相聚,常以大紅腸、扒雞、花生米、茶葉蛋和面包佐餐,一次"小酌"往往幾小時。由于清代山東人"闖關(guān)東"的較多,魯菜在這里有較大的市場,不少的名店均系山東人所開設(shè)或由魯菜的傳人掌作。再加上緊鄰俄羅斯,與南北朝鮮交往頻繁,亦受日本食風(fēng)影響。"俄羅斯大菜"、"南韓燒烤" 和"東洋料理"也傳播到一些城市,部分食饌也帶點"洋味"。 在民族菜中,朝 鮮族和滿族的烹調(diào)水平較高。前者的"三生"(生拌、生漬、生烤)、牛肉菜、狗肉菜、海魚菜和泡腌菜;而后者的阿瑪尊肉、白肉血腸、白菜包、芥末墩和蘇葉餑餑 ,均有濃郁民族風(fēng)情。清真菜在此亦有口碑,《全羊席》和國民面攤膾膾炙人口。至于蒙古族的"白食"和"紅食";鄂倫春族的《狍子宴》和老考太粘粥;赫哲族的《鰉魚全席》和"稠李子餅";鄂溫克族的"烤犴肉"和"馴鹿奶";達斡爾族的"手把肉"和"稷子米飯",也都是民族美食廊之中的精品,令人齒頰留芳。
    別看只是"小雞燉蘑菇"、"白肉熬粉條"、"松仁炒玉米"、"雞絲拌拉皮"那么幾道家常菜,它卻凝聚著龍江人烹飪的深厚功力,閃射出"白山黑水"的奪目光彩。龍江人對飲食的要求是豐盛、大方,以多為敬,以名為好 ;喜歡迎賓宴客,豪爽、直樸、熱誠、瀟灑;性情如長白紅松般剛直,襟懷如三江平原般坦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