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游傳說典故:漕運與媽祖文化在天津的傳播

字號:

媽祖崇拜出現(xiàn)在北宋時期,形成為航海船民、漁民和沿海城鄉(xiāng)居民的普遍信仰,則是在元、明、清時期。天津媽祖文化因漕運而產(chǎn)生和發(fā)展,自金、元、明、清相繼建都北京,那時京城所需糧食皆仰仗于南方、東北及河南、山東等地,通過河路和海路轉(zhuǎn)運北京。天津東臨渤海,華北諸河匯流海河,東流出海,是沿海各省通往京城和華北腹地河海交通的樞紐,因而成為河漕、海漕的轉(zhuǎn)運中心。
    金代泰和五年(1205)修通南運河獨流以北,經(jīng)楊柳青入天津,使山東、河南、河北的糧食河運匯集天津轉(zhuǎn)運北京。這是漕糧經(jīng)天津供給京城的開始。元代至元十九年(1282),從江蘇劉家港試行海漕經(jīng)天津入京成功,從此海漕開始。每年漕糧由幾萬石增至幾百萬石,成千上萬船工歷盡海上風險,進出天津。為了祈求航海安全,至元年間朝廷先后在大直沽、三岔河口建起媽祖廟,這是專為祭祀媽祖的場所,每年漕運開始,漕運官都到此祈禱安全。加之元政府加封媽祖天妃神號,由宋代的“靈惠夫人”加封為“護國庇民廣濟?;菝髦戾?,媽祖廟此后也改稱天妃宮。天妃宮的建立成為當時舟商、漁民、船工聚集和活動的地方,宮廟朝拜活動和廟會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朝拜者和客商,至此三岔河口一帶商貿(mào)活動也迅速開展起來,因而自然促進了港口的形成與繁榮。
    明朝初年海漕、河漕并舉。永樂皇帝在南京繼位后決定北京為都城,為確保漕糧供應(yīng),永樂九年至十三年 (1411~1415)疏通南運河的會通河段(濟州至臨清),使大運河漕運暢通,代替了海漕。5年后遷都,每年漕糧達300萬石,運糧官軍達十幾萬人。這時天津衛(wèi)城已經(jīng)建立,人口較前有所增加,三岔河口的天妃宮香火更加興旺。清代漕運沿襲河漕,漕糧和運丁保持相當規(guī)模??滴?、雍正、乾隆百余年間,朝廷采取開放海禁,允許漕船捎帶更多土貨交易;優(yōu)惠閩粵商船稅率等一系列措施,社會經(jīng)濟得到很大發(fā)展,天津城市經(jīng)濟進一步繁榮。天妃宮的香客除了漕船船工外,還有南來北往的船民、商人和官紳。于是在康熙年間媽祖又被加封為“護國庇民昭靈顯應(yīng)仁慈天后”,位于三岔河口的天妃宮由此也改稱天后宮。后來乾隆帝親臨天后宮觀看酬神活動,并將三岔河口舉辦有年的“娘娘會”改稱為“皇會”。這都對天津媽祖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同時也說明以皇會為特征的天津媽祖文化已達到形成階段。
    清代河漕到道光六年(1826),因河道失修又改行海漕。同治十一年(1872)輪船招商局建立,直隸總督李鴻章奏準漕糧由輪船運輸,到三岔河口用木船轉(zhuǎn)運,三岔河口天后宮香火仍然旺盛。隨著近代天津城市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華北腹地貨物交流密切,通過河道進出貨物交易額,光緒二十九年(1903)占66%,船數(shù)達48286只。三岔河口過往船民、商人甚多,到天后宮進香人數(shù)之多可想而知。因此天后宮“在天津得居民之信仰最力” (《天津皇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