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幾年一直在刮“懷舊風”。這里所懷的舊不是說過去的一切都是舊,而是有特定含義的舊,是指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為代表的海上舊夢。上海有兩種歷史傳統(tǒng):一種是從上海開埠開始,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形成高潮。另一種是1949年到1990年代初形成的計劃經濟傳統(tǒng)。這兩個傳統(tǒng)的區(qū)別是很大的,形成了上海兩種歷史傳統(tǒng)。
所謂“懷舊”,懷的就是二三十年代所代表的那個傳統(tǒng)。之所以懷舊,隱含著對1949年后計劃經濟傳統(tǒng)批判和反思的意味。上海的懷舊與西方各種各樣的懷舊不同,歐洲或美國的懷舊通常懷的是中世紀貴族傳統(tǒng)的舊,前現(xiàn)代生活的舊。西方的懷舊蘊涵著對現(xiàn)代性的批判和反思,是對資本主義現(xiàn)實生產關系的反叛。而上海的懷舊恰恰是一種資產階級布爾喬亞式的懷舊,這與西方形成很大的反差。其原因是和上海1949年后那一傳統(tǒng)有關系,“懷舊”是希望把上海歷史中具有現(xiàn)代性的那一段發(fā)掘出來,作為歷史的資源來反思1949年后形成的計劃經濟傳統(tǒng)。
追溯上海發(fā)展的歷史,從一個小漁村發(fā)展到松江府上海縣,再到民國時代的上海市?,F(xiàn)在的上海專指1843年五口通商以后開埠的上海,這以后的上海才慢慢形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上海。上海的自我認同是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確立的。一般的觀點認為,全球化所到之處都與本土化產生沖突,本土文化會在全球化過程中產生各種各樣的失落感和焦慮感。但上海的經驗表明,在全球化的浪潮里,上海文化沒有失落只有獲取,沒有焦慮只有歡樂,因為上海的文化身份正是在全球化過程中確立的。這是上海一個很突出的現(xiàn)象,而在中國其他城市則很少。
上海的經驗是一個很特殊的經驗,它使得我們過去習以為常的分析模式,如東方/西方、傳統(tǒng)/現(xiàn)代的二分模式通通發(fā)生了問題,這樣的二分模式用來研究上海的文化傳統(tǒng)顯然相當無力。
上海在中國是洋化、充滿異國情調的城市,她很西化,上海就是“西方”。上海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里,尤其是在近代,是作為一個另類存在的。在過去,上海與中國這個概念是帶有某種沖突的,上海意味著“去中國化”。
“上海人”和“中國人”有時候也是一對沖突的概念。清末,上海有個地方賢達李平書去拜見李鴻章,李鴻章很欣賞他,臨走前拍拍他的肩膀對他說:“你不像一個上海人?!边@是李鴻章對李平書的評價。這個評價在今天依然如此。上海身份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很另類的概念。尤其是那些有濃厚傳統(tǒng)情結的人,往往認為上海在歷是一個充滿污泥濁水的地方,很多文化保守主義者一講到上海就頗為不屑。梁漱溟先生就認為上海是最墮落的地方,十里洋場,各種腐敗真是很可怕??梢娚虾υS多傳統(tǒng)中國人來說是一個“非我族類”、完全被洋化的地方。
但對西洋人來說,上海卻是一個異國情調的,很東方化的城市。我再舉兩個例子:我們現(xiàn)在可以看到許多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月份牌被大量廉價地印制,貼在各色各樣廉價的餐館、咖啡館、酒吧里,人為地營造出一種所謂懷舊的氛圍。通常這些月份牌里都印有一些那個年代的上海少女,這些少女通常是這樣一個形象:比如說她們有時是做一個廣告,推銷一輛自行車。這些少女穿著短袖的運動衫,運動短褲,洋溢著一種青春氣息。這幅畫里反映的這樣一種少女形象,你說她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如果說是東方的,這樣帶有青春氣息的精神狀態(tài)顯然不是中國的仕女形象而是西方的;但她偏偏又是黃皮膚黑頭發(fā),又是一個東方人。像這樣的一個景觀,我們常說的東方/西方、傳統(tǒng)/現(xiàn)代的二元模式完全不能分析。
再如,當今上海最的地標———新天地,它究竟是西方的還是東方的?凡是到過新天地的人都發(fā)現(xiàn),東方/西方、傳統(tǒng)/現(xiàn)代的二元模式在新天地完全被解構了。新天地是根據上海的石庫門民居改造的,它整個外在的結構完全是東方的。但當你走進去,你發(fā)現(xiàn)里面的酒吧、咖啡館、夜總會與紐約和巴黎的沒什么區(qū)別。
特別有象征意義的是新天地那家星巴克。星巴克是一個全球化的連鎖咖啡館,里面賣的產品、經營的模式,整個流程和其他地方任何一個星巴克都一樣。新天地里的星巴克是把兩座石庫門打通,故意營造出一種石庫門的氛圍。這種石庫門模式就把我們過去所說的東方/西方、傳統(tǒng)/現(xiàn)代模式打破了。這也就反映了上海文化的底色所在。事實上,石庫門本身也并非純粹的本土建筑。石庫門產生在太平天國時期,長毛來了,江南農村的地主老財在鄉(xiāng)下呆不住了,紛紛帶著細軟逃到上海的租界,家里有點小錢怕盜匪來搶,就仿造鄉(xiāng)下的深宅大院蓋起住所。但上海在那時已是寸金之地,他們不可能像在鄉(xiāng)下一樣把房子蓋得很大很大,有什么二進三進四進。既然不能在平面擴展,只好向天空擴展,于是就有了二樓三樓。他們仿造西方的連排屋,把房子一座座排列起來,形成一個個弄堂,這就是上海的石庫門。
石庫門可以說是上海民居的典范,即使是典范,它也滲透著西洋建筑的一些元素。這也就說明,在上海,哪怕是被認為是本土的建筑,從根本上說都不是純粹本土的,它從一開始就帶有西洋化風格。更重要的是,這兩種完全不相干的風格在上海卻得到了融合。北京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和北京西客站的建筑一直受到建筑界、輿論界的批評,說它不中不西,不倫不類,為什么呢?它本來也想來個中西合璧、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結合,但它這種結合是一種拼湊式的,一個西洋的底座戴著一個大檐帽 ———中國的琉璃瓦房頂,這就使東西方兩種元素在北京這些新建筑里產生了很大的沖突和緊張。但在上海,從歷史到現(xiàn)在有很多建筑,特別以新天地為代表,都把這兩個元素融合在一起。這是上海文化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傳統(tǒng),即融合中西的傳統(tǒng)。這與上海開埠以后的自我認同有關系。
所謂“懷舊”,懷的就是二三十年代所代表的那個傳統(tǒng)。之所以懷舊,隱含著對1949年后計劃經濟傳統(tǒng)批判和反思的意味。上海的懷舊與西方各種各樣的懷舊不同,歐洲或美國的懷舊通常懷的是中世紀貴族傳統(tǒng)的舊,前現(xiàn)代生活的舊。西方的懷舊蘊涵著對現(xiàn)代性的批判和反思,是對資本主義現(xiàn)實生產關系的反叛。而上海的懷舊恰恰是一種資產階級布爾喬亞式的懷舊,這與西方形成很大的反差。其原因是和上海1949年后那一傳統(tǒng)有關系,“懷舊”是希望把上海歷史中具有現(xiàn)代性的那一段發(fā)掘出來,作為歷史的資源來反思1949年后形成的計劃經濟傳統(tǒng)。
追溯上海發(fā)展的歷史,從一個小漁村發(fā)展到松江府上海縣,再到民國時代的上海市?,F(xiàn)在的上海專指1843年五口通商以后開埠的上海,這以后的上海才慢慢形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上海。上海的自我認同是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確立的。一般的觀點認為,全球化所到之處都與本土化產生沖突,本土文化會在全球化過程中產生各種各樣的失落感和焦慮感。但上海的經驗表明,在全球化的浪潮里,上海文化沒有失落只有獲取,沒有焦慮只有歡樂,因為上海的文化身份正是在全球化過程中確立的。這是上海一個很突出的現(xiàn)象,而在中國其他城市則很少。
上海的經驗是一個很特殊的經驗,它使得我們過去習以為常的分析模式,如東方/西方、傳統(tǒng)/現(xiàn)代的二分模式通通發(fā)生了問題,這樣的二分模式用來研究上海的文化傳統(tǒng)顯然相當無力。
上海在中國是洋化、充滿異國情調的城市,她很西化,上海就是“西方”。上海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里,尤其是在近代,是作為一個另類存在的。在過去,上海與中國這個概念是帶有某種沖突的,上海意味著“去中國化”。
“上海人”和“中國人”有時候也是一對沖突的概念。清末,上海有個地方賢達李平書去拜見李鴻章,李鴻章很欣賞他,臨走前拍拍他的肩膀對他說:“你不像一個上海人?!边@是李鴻章對李平書的評價。這個評價在今天依然如此。上海身份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很另類的概念。尤其是那些有濃厚傳統(tǒng)情結的人,往往認為上海在歷是一個充滿污泥濁水的地方,很多文化保守主義者一講到上海就頗為不屑。梁漱溟先生就認為上海是最墮落的地方,十里洋場,各種腐敗真是很可怕??梢娚虾υS多傳統(tǒng)中國人來說是一個“非我族類”、完全被洋化的地方。
但對西洋人來說,上海卻是一個異國情調的,很東方化的城市。我再舉兩個例子:我們現(xiàn)在可以看到許多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月份牌被大量廉價地印制,貼在各色各樣廉價的餐館、咖啡館、酒吧里,人為地營造出一種所謂懷舊的氛圍。通常這些月份牌里都印有一些那個年代的上海少女,這些少女通常是這樣一個形象:比如說她們有時是做一個廣告,推銷一輛自行車。這些少女穿著短袖的運動衫,運動短褲,洋溢著一種青春氣息。這幅畫里反映的這樣一種少女形象,你說她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如果說是東方的,這樣帶有青春氣息的精神狀態(tài)顯然不是中國的仕女形象而是西方的;但她偏偏又是黃皮膚黑頭發(fā),又是一個東方人。像這樣的一個景觀,我們常說的東方/西方、傳統(tǒng)/現(xiàn)代的二元模式完全不能分析。
再如,當今上海最的地標———新天地,它究竟是西方的還是東方的?凡是到過新天地的人都發(fā)現(xiàn),東方/西方、傳統(tǒng)/現(xiàn)代的二元模式在新天地完全被解構了。新天地是根據上海的石庫門民居改造的,它整個外在的結構完全是東方的。但當你走進去,你發(fā)現(xiàn)里面的酒吧、咖啡館、夜總會與紐約和巴黎的沒什么區(qū)別。
特別有象征意義的是新天地那家星巴克。星巴克是一個全球化的連鎖咖啡館,里面賣的產品、經營的模式,整個流程和其他地方任何一個星巴克都一樣。新天地里的星巴克是把兩座石庫門打通,故意營造出一種石庫門的氛圍。這種石庫門模式就把我們過去所說的東方/西方、傳統(tǒng)/現(xiàn)代模式打破了。這也就反映了上海文化的底色所在。事實上,石庫門本身也并非純粹的本土建筑。石庫門產生在太平天國時期,長毛來了,江南農村的地主老財在鄉(xiāng)下呆不住了,紛紛帶著細軟逃到上海的租界,家里有點小錢怕盜匪來搶,就仿造鄉(xiāng)下的深宅大院蓋起住所。但上海在那時已是寸金之地,他們不可能像在鄉(xiāng)下一樣把房子蓋得很大很大,有什么二進三進四進。既然不能在平面擴展,只好向天空擴展,于是就有了二樓三樓。他們仿造西方的連排屋,把房子一座座排列起來,形成一個個弄堂,這就是上海的石庫門。
石庫門可以說是上海民居的典范,即使是典范,它也滲透著西洋建筑的一些元素。這也就說明,在上海,哪怕是被認為是本土的建筑,從根本上說都不是純粹本土的,它從一開始就帶有西洋化風格。更重要的是,這兩種完全不相干的風格在上海卻得到了融合。北京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和北京西客站的建筑一直受到建筑界、輿論界的批評,說它不中不西,不倫不類,為什么呢?它本來也想來個中西合璧、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結合,但它這種結合是一種拼湊式的,一個西洋的底座戴著一個大檐帽 ———中國的琉璃瓦房頂,這就使東西方兩種元素在北京這些新建筑里產生了很大的沖突和緊張。但在上海,從歷史到現(xiàn)在有很多建筑,特別以新天地為代表,都把這兩個元素融合在一起。這是上海文化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傳統(tǒng),即融合中西的傳統(tǒng)。這與上海開埠以后的自我認同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