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百年前,文、謝兩姓先人創(chuàng)立大埔碗,其后由馬家族人發(fā)揚光大,今日在大埔碗上村和下村,仍有不少馬家后人居住,大埔上碗猸村的村代表馬家和就是其中之一。
馬家接手管理大埔碗的過程頗曲折,根據(jù)文獻記載,大埔碗是文、謝兩姓先人在明朝中葉所創(chuàng)。清康熙元年(1662年),朝廷強迫沿海地區(qū)居民遷居,文、謝兩家因此被迫離開場,康熙八年遷界令解禁,文氏村民紛紛返回大埔。五年后,馬家祖先馬彩淵聯(lián)同族人移居大埔碗?yún)^(qū),及后向文氏購買瓷,大量生產各類青花瓷器。馬家和指出:「馬氏后期的青花瓷器產量比文、謝兩家更多。」
大埔碗猸制品從清末開始逐漸衰落,到了1930年代已完全停產。馬家和解釋是基于兩個因素:「因為優(yōu)良生產技術未能承繼下來,而廣東佛山、石灣等地的瓷器質素都比大埔碗佳,在失去競爭力的情況下唯有結業(yè)?!?BR> 即使如此,馬氏在大埔碗的歷史仍留下光輝的一頁,馬家和說:「從遺址的規(guī)模推斷,當日碗廠雇用約300人,這規(guī)模在古代十分了不起。從已出土的五、六千件瓷器中得知,當年生產的主要是日常生活用的碗、杯、碟、香爐、燈座等,種類繁多?!?BR> 在上、下碗村之間有一座樊仙宮,根據(jù)牌匾推斷,是建于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馬家和從長輩得知,樊仙宮所供奉的樊仙確有其人,是國內有名的燒制瓷器師傅,供奉其神像在村內,主要是祈求大埔碗工作順利。
從樊仙宮后面拾級而上是一個名為牛碾的遺跡,它外形如古井,又名轆轤,是一種把瓷土瓷石碾成粉末的工具,主要用牛拖著一個石子(石轆),將硬如瓷土之物碾碎。馬家和表示:「不少旅客會專程到來看看該牛碾遺跡。」
大埔碗已被政府列作文物保護區(qū),很多珍貴的歷史片段都可以從遺跡中尋找。
馬家接手管理大埔碗的過程頗曲折,根據(jù)文獻記載,大埔碗是文、謝兩姓先人在明朝中葉所創(chuàng)。清康熙元年(1662年),朝廷強迫沿海地區(qū)居民遷居,文、謝兩家因此被迫離開場,康熙八年遷界令解禁,文氏村民紛紛返回大埔。五年后,馬家祖先馬彩淵聯(lián)同族人移居大埔碗?yún)^(qū),及后向文氏購買瓷,大量生產各類青花瓷器。馬家和指出:「馬氏后期的青花瓷器產量比文、謝兩家更多。」
大埔碗猸制品從清末開始逐漸衰落,到了1930年代已完全停產。馬家和解釋是基于兩個因素:「因為優(yōu)良生產技術未能承繼下來,而廣東佛山、石灣等地的瓷器質素都比大埔碗佳,在失去競爭力的情況下唯有結業(yè)?!?BR> 即使如此,馬氏在大埔碗的歷史仍留下光輝的一頁,馬家和說:「從遺址的規(guī)模推斷,當日碗廠雇用約300人,這規(guī)模在古代十分了不起。從已出土的五、六千件瓷器中得知,當年生產的主要是日常生活用的碗、杯、碟、香爐、燈座等,種類繁多?!?BR> 在上、下碗村之間有一座樊仙宮,根據(jù)牌匾推斷,是建于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馬家和從長輩得知,樊仙宮所供奉的樊仙確有其人,是國內有名的燒制瓷器師傅,供奉其神像在村內,主要是祈求大埔碗工作順利。
從樊仙宮后面拾級而上是一個名為牛碾的遺跡,它外形如古井,又名轆轤,是一種把瓷土瓷石碾成粉末的工具,主要用牛拖著一個石子(石轆),將硬如瓷土之物碾碎。馬家和表示:「不少旅客會專程到來看看該牛碾遺跡。」
大埔碗已被政府列作文物保護區(qū),很多珍貴的歷史片段都可以從遺跡中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