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嶺南建筑,特別是廣州居住建筑,必須說一下沙面的西方古典建筑,因為這種屋式對廣州城市風貌具有一定的標志性。沙面從1861年9月3日就成為我國最早的外國租界之一。經(jīng)殖民主義者多年的建設使沙面的建筑集中了幾乎所有歐洲各國的建筑風格,成為歐陸建筑的大觀園。炒面如此集中的西式建筑群,在全國34 個租界中是的。也許對于來廣州旅游的外賓,特別是西歐游客來說,這不是什么新奇的景點,但對于廣大的國內(nèi)旅游者來說,除了新奇之外,還有最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意義,讓游客“勿忘國恥”!在此對沙面及其西方建筑群作一簡單介紹。
沙面:沙面原是珠江邊上的一個小島,位于白鵝潭之畔,有濠涌(沙面涌)與市區(qū)隔開。沙面東、北、西面有5座橋與六二三 路相連。全島呈橢圓形東西長900米,南北寬300米,總面積約0.3平方公。
沙面最初是古珠江 江小島中流沙的一部分中流沙一帶水深港闊,自宋至清均為廣州對外
通商要津和船舶碼頭,明代曾建有“華節(jié)亭”,管理外國商船進出,是廣州對外貿(mào)易的重要口岸之一。清代為了加強海防,建筑有多座炮臺。
鴉片戰(zhàn)爭之前,島北臨江地區(qū)建成十三行商業(yè)區(qū),沙面成為外國海船進出的中轉(zhuǎn)站。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期,十三行和夷館被燒毀。1857年英法聯(lián)軍攻陷廣州,后又進攻大沽口,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清 咸豐九年(1859年)清防部政府批準中流沙臨江一面供英、 法建立租界。兩年后,即1861年又簽署了《沙面租界協(xié)定》。“沙面”的名稱就是取中流沙“濱海一面”的意思。當時,法 租界在東占1/5,英租界在西占4/5。沙面被英法強租之后, 將中流沙辭為兩部分,鑿涌(沙面涌)筑基(今六二三路)將島與城區(qū)分隔開來,炮臺被拆毀,原在此棲居的中國人被趕走。沙面從此變成“華人與狗,不得人內(nèi)”的英法侵略者的樂園,白鵝潭成了他們的軍艦和商船自由航行的專用港灣。
租界建立之后,英法對沙面進行了周密的規(guī)劃和精心的建設,使島上交通井然有序,三橫五直,加上環(huán)島道路四通八達,構成了比較完整的交通系統(tǒng)。全島以道路分成大小不等的12個區(qū),建設綠化帶和街心公園,北街建為臨河林陰道,南街建為臨江公園。建筑物均沿主次道路布置。在英法的經(jīng)營下,沙面成為外國領事館、銀行、洋行、教堂、學校的聚集地。其中洋行就有數(shù)十家,分屬于英、法、日、德、荷、美、瑞、葡等l0多個國家。其中歷史最悠久的老字號英屬怡和洋行的分支機構設在沙面南街50一52號,太古洋行設在50號。
沙面的建筑多為磚木、磚石結構,其建筑形式大部分為西洋風格,所以人們把沙面稱作西洋建筑群。一些專家認為,沙面西洋建筑形式可分為新古典式、折中主義式、券廊式和仿哥特式等。
新古典式一般以粗大的石材砌底層基礎,以古典式和各種組合形式為建筑主體,加以細部裝飾。其特點是模仿西方古典復興手法,追求雄偉嚴謹,體形規(guī)整,穩(wěn)定典雅。其代表作是今沙面大街54號的匯豐銀行和沙面南街18號法國東方匯理銀行、60號的英國圣公會等。
所謂折中主義式,是自由組合各種建筑形式,不追求固定的法式,只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的一種西洋建筑風格。屬于這類建筑的有沙面英國領事館、英國亞細亞火油有限公司、炒面招商局等。其中英國領事館東立面首層采用拱券門廊,上層為柱式外廊;南立面采用巨柱,上下兩層為不同形式的外廊;西立面以實墻為主,加上裝飾性外挑陽臺和柱式。三個立面各不相同,是一幢典型的折中主義風格的西洋建筑。
券廊式是一種平面簡單,立面為連續(xù)的拱廊組合,形式簡潔,腳線明朗,無其他特別裝飾的西洋建筑風格。其代表性建筑是沙面大街48號。炒面大街14號路德教堂是仿哥特式風格的西洋建筑。
中國政府于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正式收回沙面租界。
解放后沙面回到人民手中,1959年周恩來總理視察沙面時,批示要保護沙面的原貌和環(huán)境。國家曾撥款1000萬元作修整費用。近年來,廣州市政府對沙面地區(qū)的西洋古典建筑聯(lián)進行了測繪和規(guī)劃保護,建立歷史文化保護區(qū),同時政府有關部門還興建了沙面公園,開設了網(wǎng)球場、游泳場等公共娛樂設施,使沙面成為廣州市民休息娛樂的好去處。
沙面現(xiàn)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廣州九景。
除了沙面比較集中的西洋古典建筑群外,廣州還有不少的西洋古典建筑。
粵海關大樓:粵海關大樓坐落于沿江西路29號。是歐洲新古典主義建筑的典型。該樓威嚴雄壯,雄踞于珠江之濱?;浐jP是我國最早設立的海關,創(chuàng)立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與江海關、津海關合稱全國三大海關。原樓于l913年拆除,現(xiàn)樓由英國建筑師衛(wèi)·迪克重新設計,1916年落成。大樓坐北向南,四層,連鐘樓總高31.85米,建筑面積442l平方米,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首層為基座形式,用條石砌筑,使上層光滑的圓柱和飾以花餅的欄桿形成對比。正面和東側柱廊全部雙柱,仿羅馬愛奧尼式巨柱通貫二三層,四層為羅馬塔司干柱式。
廣東郵務管理局大樓:廣東郵務管理局大樓是一幢近代西方新盲典主義風格的建筑。該樓坐落于沿江西路43號,由英國建筑師丹備設計,1916年落成開業(yè)。該樓平面略呈梯形,坐北向南,面積 1740平方米,南主樓三層,北副樓二層,均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南立面以希臘愛奧尼式巨往通貫二三層,造型優(yōu)美典雅。今為廣州市郵政局辦公樓。
省財政廳大樓:該樓位于北京路,建于19l9年,由法、德兩國建筑師共同設計,為混凝土、磚木混合結構。該樓是近代廣州折中主義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大樓主體建筑高五層。底層為基座,二三兩層立面采用巨柱式、券柱式。拱券正中用拱心石。大門在正中,門洞兩旁用雙巨柱式。門前為弧形大石階,連通室外與二層。四層立面為方窗洞,用雙圓壁往。五層立面采用雙方壁柱。樓梯間為半圓形,位于后面兩翼之間,沿梯可直上屋頂天臺,天臺正中建有八角形廳,上蓋穹頂。大樓內(nèi)部空間高大明亮,走廊寬敞,室內(nèi)以花磚鋪地。大門上額書“廣東財政廳”,落款為“中華民國八年六月九日”。
沙面:沙面原是珠江邊上的一個小島,位于白鵝潭之畔,有濠涌(沙面涌)與市區(qū)隔開。沙面東、北、西面有5座橋與六二三 路相連。全島呈橢圓形東西長900米,南北寬300米,總面積約0.3平方公。
沙面最初是古珠江 江小島中流沙的一部分中流沙一帶水深港闊,自宋至清均為廣州對外
通商要津和船舶碼頭,明代曾建有“華節(jié)亭”,管理外國商船進出,是廣州對外貿(mào)易的重要口岸之一。清代為了加強海防,建筑有多座炮臺。
鴉片戰(zhàn)爭之前,島北臨江地區(qū)建成十三行商業(yè)區(qū),沙面成為外國海船進出的中轉(zhuǎn)站。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期,十三行和夷館被燒毀。1857年英法聯(lián)軍攻陷廣州,后又進攻大沽口,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清 咸豐九年(1859年)清防部政府批準中流沙臨江一面供英、 法建立租界。兩年后,即1861年又簽署了《沙面租界協(xié)定》。“沙面”的名稱就是取中流沙“濱海一面”的意思。當時,法 租界在東占1/5,英租界在西占4/5。沙面被英法強租之后, 將中流沙辭為兩部分,鑿涌(沙面涌)筑基(今六二三路)將島與城區(qū)分隔開來,炮臺被拆毀,原在此棲居的中國人被趕走。沙面從此變成“華人與狗,不得人內(nèi)”的英法侵略者的樂園,白鵝潭成了他們的軍艦和商船自由航行的專用港灣。
租界建立之后,英法對沙面進行了周密的規(guī)劃和精心的建設,使島上交通井然有序,三橫五直,加上環(huán)島道路四通八達,構成了比較完整的交通系統(tǒng)。全島以道路分成大小不等的12個區(qū),建設綠化帶和街心公園,北街建為臨河林陰道,南街建為臨江公園。建筑物均沿主次道路布置。在英法的經(jīng)營下,沙面成為外國領事館、銀行、洋行、教堂、學校的聚集地。其中洋行就有數(shù)十家,分屬于英、法、日、德、荷、美、瑞、葡等l0多個國家。其中歷史最悠久的老字號英屬怡和洋行的分支機構設在沙面南街50一52號,太古洋行設在50號。
沙面的建筑多為磚木、磚石結構,其建筑形式大部分為西洋風格,所以人們把沙面稱作西洋建筑群。一些專家認為,沙面西洋建筑形式可分為新古典式、折中主義式、券廊式和仿哥特式等。
新古典式一般以粗大的石材砌底層基礎,以古典式和各種組合形式為建筑主體,加以細部裝飾。其特點是模仿西方古典復興手法,追求雄偉嚴謹,體形規(guī)整,穩(wěn)定典雅。其代表作是今沙面大街54號的匯豐銀行和沙面南街18號法國東方匯理銀行、60號的英國圣公會等。
所謂折中主義式,是自由組合各種建筑形式,不追求固定的法式,只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的一種西洋建筑風格。屬于這類建筑的有沙面英國領事館、英國亞細亞火油有限公司、炒面招商局等。其中英國領事館東立面首層采用拱券門廊,上層為柱式外廊;南立面采用巨柱,上下兩層為不同形式的外廊;西立面以實墻為主,加上裝飾性外挑陽臺和柱式。三個立面各不相同,是一幢典型的折中主義風格的西洋建筑。
券廊式是一種平面簡單,立面為連續(xù)的拱廊組合,形式簡潔,腳線明朗,無其他特別裝飾的西洋建筑風格。其代表性建筑是沙面大街48號。炒面大街14號路德教堂是仿哥特式風格的西洋建筑。
中國政府于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正式收回沙面租界。
解放后沙面回到人民手中,1959年周恩來總理視察沙面時,批示要保護沙面的原貌和環(huán)境。國家曾撥款1000萬元作修整費用。近年來,廣州市政府對沙面地區(qū)的西洋古典建筑聯(lián)進行了測繪和規(guī)劃保護,建立歷史文化保護區(qū),同時政府有關部門還興建了沙面公園,開設了網(wǎng)球場、游泳場等公共娛樂設施,使沙面成為廣州市民休息娛樂的好去處。
沙面現(xiàn)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廣州九景。
除了沙面比較集中的西洋古典建筑群外,廣州還有不少的西洋古典建筑。
粵海關大樓:粵海關大樓坐落于沿江西路29號。是歐洲新古典主義建筑的典型。該樓威嚴雄壯,雄踞于珠江之濱?;浐jP是我國最早設立的海關,創(chuàng)立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與江海關、津海關合稱全國三大海關。原樓于l913年拆除,現(xiàn)樓由英國建筑師衛(wèi)·迪克重新設計,1916年落成。大樓坐北向南,四層,連鐘樓總高31.85米,建筑面積442l平方米,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首層為基座形式,用條石砌筑,使上層光滑的圓柱和飾以花餅的欄桿形成對比。正面和東側柱廊全部雙柱,仿羅馬愛奧尼式巨柱通貫二三層,四層為羅馬塔司干柱式。
廣東郵務管理局大樓:廣東郵務管理局大樓是一幢近代西方新盲典主義風格的建筑。該樓坐落于沿江西路43號,由英國建筑師丹備設計,1916年落成開業(yè)。該樓平面略呈梯形,坐北向南,面積 1740平方米,南主樓三層,北副樓二層,均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南立面以希臘愛奧尼式巨往通貫二三層,造型優(yōu)美典雅。今為廣州市郵政局辦公樓。
省財政廳大樓:該樓位于北京路,建于19l9年,由法、德兩國建筑師共同設計,為混凝土、磚木混合結構。該樓是近代廣州折中主義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大樓主體建筑高五層。底層為基座,二三兩層立面采用巨柱式、券柱式。拱券正中用拱心石。大門在正中,門洞兩旁用雙巨柱式。門前為弧形大石階,連通室外與二層。四層立面為方窗洞,用雙圓壁往。五層立面采用雙方壁柱。樓梯間為半圓形,位于后面兩翼之間,沿梯可直上屋頂天臺,天臺正中建有八角形廳,上蓋穹頂。大樓內(nèi)部空間高大明亮,走廊寬敞,室內(nèi)以花磚鋪地。大門上額書“廣東財政廳”,落款為“中華民國八年六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