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典故:有著獨具風格的民間文學

字號:

在廣東,歷代朝廷無視民間文學,直到明清都被視為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粗俗的東西而讓其自生自滅。但不少有識之士備加欣賞,如明末清初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搜集“粵歌”人冊。乾隆年間李調元搜集整理嶺南民間歌謠,輯錄各族民歌111首,編成《粵風》一書(4卷)出版,開嶺南民歌結集出書的先河。道光年間,招子庸編著《粵謳》1卷,用廣東(白話)方言,妙語如珠,生動俚俗,被視為精品。香港總督金文泰特將其譯成英文本向歐洲傳播,被認為可與古希伯來的民歌媲美,具有不朽的價值。晚清黃遵憲是“詩界革命”的主將,他輯錄9首客家民歌人《入境廬詩草》,大大提高客家歌謠的社會地位。廣東素有“粵俗好歌”的傳統(tǒng),晚清傳播民間文學的風氣日濃,為搜集整理民間文學起了先導作用。
     從20世紀20年代起,中國新文化運動把民間文學推進“大雅之堂”?!拔澹摹边\動后,北京大學的歌謠學會與廣州中山大學的民俗學會成為南北呼應的影響的兩大學術團體,開展民間文學理論研究。中大民俗學會創(chuàng)辦《民間文藝》周刊(后改名《民俗》周刊),學者、教授鐘敬文、顧頡剛、容肇祖、何思敬、傅斯年、楊成志、董作賓、崔載陽等是民俗學會的主要成員。在 20年代,汕頭林培廬主編的《民間周刊》、《民俗周刊》;揭陽縣曾成立民間文學會;在《潮梅新報》發(fā)行《民間周刊》。這個時期,廣東民間文學與民俗研究活動出現(xiàn)一個高潮。
     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期間,在廣東革命根據(jù)地和抗日前線的中國共產(chǎn)黨的地方組織,十分重視民間文學的功能和作用,提倡運用人民喜聞樂見的歌謠、故事、說唱形式注入革命的內容,運用它來起到“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作用,出現(xiàn)許多歌頌中國共產(chǎn)黨領袖人物、英雄模范事跡、揭露敵人殘暴罪行和瓦解敵軍的山歌、民歌和故事,為廣東民間文學增添新的內容和開拓新的境界。
     建國后,1959 年7月就成立了廣東民間文學研究機構,接著進行了一系列的搜集整理研究民間文學的工作,組織民間藝術會演,舉行民歌演唱大會,培養(yǎng)提高民歌手等。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陶鑄作序出版的《廣東民歌》一書,對廣東民間文學事業(yè)的發(fā)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后因“文化*”的破壞,民間文學這門藝術被否定,有的民間文學作者被迫害致死,民歌手被游斗“示眾”。粉碎“四人幫”以后,民間文學迎來了第二個春天,在全省范圍內開展民間文學普查和整理工作,辦刊物、出專著,獲得多項獎勵,開創(chuàng)了廣東民間文學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