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是求學者中特殊的一群。他們的遷徙、生根、回望乃至回歸,恰與改革開放30年的步伐吻合。隨著改革開放的大門打開,求學之路向海外延伸,大批學子擁出國門。當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身姿越來越強大、挺立,他們又如候鳥般大批回歸。故鄉(xiāng)、他鄉(xiāng),原是一樣的棲居。
1978年6月23日,鄧小平同志在聽取教育部關于清華大學的工作匯報時指出:“我贊成留學生的數(shù)量增大……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只派十個八個?!睆拇死_了中國大規(guī)模派遣留學人員的序幕,中國留學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30年來,中國有120多萬學子負笈海外,足跡遍及100多個國家。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統(tǒng)計數(shù)字顯示,中國目前是世界上出國留學生人數(shù)多的國家,全世界幾乎每7個外國留學生中就有1個中國學生。遍布世界的中國留學生成為中國與世界溝通和交流的紐帶。
記者采訪了不同時代、不同專業(yè)領域的三名留學生,希望透過他們的留學經(jīng)歷,勾勒出改革開放30年留學發(fā)展變遷的脈絡。
留學生是國家的希望
講述人:梁明廣上世紀50年代末出生,80年代留學生。自1994年至今從事留學服務,現(xiàn)為河南省首批留學中介公司之一——河南波瑞吉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
借錢買機票
1985年,我國取消了“自費出國留學資格審核”,自費出國留學隨之在全國迅速升溫。1986年,中山大學畢業(yè)的梁明廣赴美國休斯敦大學學習。
1979年,美國早和中國簽署派遣留學生的協(xié)議,赴美留學成了眾多學子的夢想。廣東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更是留學潮涌動。
梁明廣的大哥是“*”后第xx屆大學生,華南理工大學77級學生,1981年畢業(yè),1982年就作為高級訪問學者奔赴德國,回國后從事軍工方面的科學研究,1995年成為當時為數(shù)不多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當時他們一個班32個人,走了29個?!钡漠厴I(yè)生個個都想要出去。
那個年代,畢業(yè)生這樣的“連窩端”并不罕見,“當時美國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人才”。
“*”時怕的港澳關系那時候成了香餑餑,“八輩子打不著的關系都挖了出來”。找到了海外經(jīng)濟擔保,就是湊機票錢了。機票錢要七八千,當時大家都沒錢,廣東的萬元戶也就是一萬塊錢,買張機票就沒了。大學本科畢業(yè)的梁明廣一個月拿61塊8的工資。“廣東的工資在全國還算高的,都是東拼西湊借錢買的機票。”
辦簽證前,有老留學生告誡梁明廣,千萬不要表現(xiàn)出移民傾向,要說自己在國內一切都很好。梁明廣依言行事:“我在國內工作很不錯,生活也很好?!焙炞C官就笑:“你一個月掙多少錢?”“61塊8?!薄皳Q算成美元有多少?”換算成美元是沒幾塊錢,梁明廣嘴上仍然不服輸:“我房子是國家給的,什么都不缺,這只是零花錢?!?BR> 人人都要打工
一下飛機,就沒有回頭路。抱定這樣的信念,就往前,沒退路?!皬脑绲酵碜x書,很努力、很珍惜,一天只有五六個小時的睡眠??啵缓蠡?,能出去就感覺自己是幸運的?!碑吘故亲约旱倪x擇,在國內都不錯,畢業(yè),大部分都有了好的工作,就是按捺不住內心的沖動,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兩手空空地去了異國,要努力讀書,還要為生存打拼,每個人都是奮斗的狀態(tài)?!?9%的中國留學生都要打工,清華、北大的也要打工,餐館養(yǎng)活了多少中國留學生?。 敝袊昂箨悰_當時在學校旁邊一家餐館做“帶位”,就是引客人入座的迎賓員,那家餐館老板天天跟客人炫耀:我們的“帶位”是中國影后。高干子弟也一樣,陳云的侄子是梁明廣同校的同學,“天天送外賣”。一放假,學生都出去找工作,初次找工作的梁明廣沒經(jīng)驗,牢記老留學生的告誡:老板問你會做什么,千萬不要說不會,那你就絕對沒有任何機會?!暗搅艘患也宛^,見的是一個女經(jīng)理,人家問我都會什么,我說我什么都會!炒菜也會,打雜也會,帶位也會。我不曉得帶位是只有女孩子才給做的啊!女經(jīng)理聽了我充滿自信的自我介紹,也沒揭穿,笑瞇瞇地說,哦你什么都會,不錯,回去等電話吧。結果可想而知,回去等了一天也沒等到人家的電話。哈哈!”說起當年毛頭小伙的趣事,梁明廣開懷大笑,“就是一股沖勁,都很純樸。”
那時候中國窮,中國留學生被人瞧不起,“但我們有自信,出來的個個不錯。我們相信,我們國家目前只是過渡期,將來一定不會比歐美國家差,香港70年代、臺灣80年代騰飛,都是留學生先大批地出去,然后經(jīng)濟才飛速發(fā)展起來。我們這些年輕學子就是國家的希望,有那種使命感,就想著學成回來報效祖國。”
休斯敦大學畢業(yè)后,梁明廣進入亞視北美任新聞編輯,后來漸漸做一些中美交流工作,繼而開辦了自己的留學中介公司。1999年,全國首批認證的留學機構中,河南有8家,梁明廣的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他想讓更多的學子沿著自己當年走過的路,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記者手記
談起當年事,梁明廣言笑朗朗,那是一段拼搏、飛揚、生動、青春閃亮的日子?!?0歲到50歲,飛一樣的?!闭f這話時,梁明廣眉宇間有悵惘瞬間閃過,迅疾風平浪靜。畢竟,奮斗過、經(jīng)歷過,頁頁翻過,每一頁都充滿精彩。
上世紀80年代走出的一批學子,是典型的精英,因為“人家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人才”。專業(yè)不成問題,唯有語言是道關,畢竟國門初開、封閉既久,跟外界缺乏交流,“整體的語言都相對較弱”,只要語言過關,學歷不成問題。這一代留學生整體素質很高很齊,而且身負強烈的使命感。
移植一棵草長成一片草坪
講述人:王立東上世紀50年代末出生,80年代末90年代初留學生。第九、十、xx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河南省食管癌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鄭州大學醫(yī)學院博士生導師。
1987年,王立東以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康奈爾大學醫(yī)學院留學,從事食管癌細胞增生動力學研究。一年后回國,1991~1994年,再度赴美,在新澤西Rutgers大學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留學機會的首次取得來自一位來華作學術交流的美國教授。在那次同行學術交流中,王立東在食管癌方面的研究引起了這位美國教授的興趣,遂邀請他赴美留學,進行合作研究。對方提供科研經(jīng)費、實驗室,研究成果雙方共享。
當時國內的科研經(jīng)費匱乏,技術、設備都比較落后,赴美進行合作研究,自然是一個好機會。經(jīng)過漫長的護照申請、簽證辦理,一年后,才得以成行?!爱敃r這樣的情況還很少,手續(xù)也非常麻煩?!?BR> “這其實是雙贏的一種合作。我們得到經(jīng)費,利用對方先進的技術、設備,對方得到我們的研究成果?!?BR> 訪問學者的生活也很艱苦,對方提供的主要是研究經(jīng)費,生活上的經(jīng)費維持基本生存都困難,必須另想辦法,通常是做一些助理研究的工作掙點補貼。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與國際同行的這種合作研究方式還是比較少的,而且在合作中,中方人員往往處于附屬、弱勢地位。隨著國力的提高、國家的開放,國內的科研水平大大提高,合作研究中的雙方關系也在逐漸發(fā)生變化,由主次變?yōu)閷Φ?,進而我們漸漸有了自己突出的特色研究項目,有了更強的主動性。這也帶來了更多的國際交流機會,引來了更多國際同行的關注,形成了良好的循環(huán)。如今在越來越多的學術研究領域,我們已經(jīng)完全實現(xiàn)了與國際接軌。
跟20年前相比,國際交流有了巨大的變化,這一點王立東有深切的體會。第出國辦護照、簽證,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而現(xiàn)在,“快的話一個星期就辦好了”。每年要參加許多國際會議、學術交流的王立東,去美國已經(jīng)將近30次,出國已經(jīng)是平常事,跟20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語?;貒螅趿|將國外的工作移植回來,創(chuàng)辦了河南省食管癌重點開放實驗室,現(xiàn)任鄭州大學腫瘤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繼續(xù)自己的科研工作,還要帶領一個團隊,培養(yǎng)研究生,將自己的所學向后輩傳遞。對他的報道不斷見諸報端,國務院授予他“有突出貢獻專家”,河南省政府授予他“河南省留學歸國人員成就獎”等一系列榮譽。并連任xx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在積極參政、議政的同時,利用自己在政界的影響力,幫助做科研工作的青年學者,做了大量的工作。
回顧那段留學訪問的經(jīng)歷,王立東表示,留學的經(jīng)歷對自己的提高是個質的變化,讓自己有了國際化視野,認識了相關領域、專家,對于開拓研究思路、個人成長、培養(yǎng)自己獨立工作的能力等都是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影響還不止在學術研究領域,對于個人也是一種全方位的提高,回來之后,“你可以影響到好多人,就像種草一樣,移植了一棵草,會長成一片草坪”。
記者手記
王立東是那種樸素的學者,電話里聽來和藹客氣、溫和謙遜。面對面地采訪時,才感覺到他言談間的清爽干脆和思路的敏捷清晰,這來自智慧和知識的積累。采訪時,王立東剛從實驗室出來,采訪中仍在不時處理事務,記者不忍占用他過多的時間,半個小時就結束了采訪。這自然也得益于他的高效--準確地理解采訪問題并完整到位地表達。
王立東是研究型留學,這種形式通常發(fā)生在層次較高的群體中,碩士、博士、訪問學者,留學有明確的研究方向,更偏重于工作。在中國與國際交流日益廣泛深入的今天,這是中國科學技術研究領域與國際接軌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必經(jīng)之路。
中外貿易中的橋梁
講述人:曹杜娟上世紀70年代出生,本世紀初留學生?,F(xiàn)任德國HUGOBOSS公司員工,負責中國市場業(yè)務。
畢業(yè)于鄭州紡織工學院的曹杜娟在鄭州一家公司工作七八年后,于2001年赴德留學,進入羅伊特林根大學紡織工程專業(yè)繼續(xù)自己的專業(yè)學習。
德國在海外留學目的地中屬于小語種國家。在相同門檻的條件下,中國留學生更傾向于選擇赴英語國家留學,毫無疑問,有中學、大學學習英語的基礎,語言關相對好過得多。杜娟選擇德國,主要是被當時德國大學不收學費這一點吸引。在歐洲許多國家,高福利制度延伸到大學,本國大學生不需交學費即可就讀,德國每所大學都有5%的留學生免費就讀名額,與本國學生享受一樣待遇。
德國的施羅德總理一向與中國交好,1999年訪華時曾表示,中國是歐盟大貿易伙伴,鼓勵中國學生赴德留學。施羅德認為,吸引大批人才留學,若干年后,他們今后就會在中德貿易中發(fā)揮作用,對于促進雙方交流將產(chǎn)生巨大的推動作用。此后,德國留學門檻大幅降低,高額的保證金降到普通人完全可以承擔的水平,中國赴德留學生隨之明顯增加,曹杜娟就是其中之一。
在國內已經(jīng)拿到德語中級證書的曹杜娟,正式進入羅伊特林根大學之前上了一個學期的語言班,通過德??荚?針對外國留學者的德語語言考試--編者注),便進入大學。由于在國內上過大學,校方免去了她一部分專業(yè)課程,但課業(yè)仍然很重。與國內灌輸式的學習方式不同,德國大學的教學方式以學生自學為主,課余要利用大量時間完成大量的課外閱讀、作業(yè)、論文,“感覺真正能學到東西”。
每月400到500歐元的生活花費,全靠課余打工掙得,假期、周末都要打工。周末在餐館跑堂打短工,假期則選擇了HUGOBOSS旗下的工廠,一方面是打工,一方面也是專業(yè)的學習實踐,為今后的就業(yè)打基礎,她的畢業(yè)論文也是在那家工廠做的。在德國,不僅是留學生,本國大學生打工也非常普遍。
2006年,從學校順利畢業(yè)后,由于打工實習期間的出色表現(xiàn),曹杜娟被HUGOBOSS錄用,成為一名正式員工。工作已近3年的曹杜娟,目前在公司負責中國市場的業(yè)務,在德國、中國之間來回奔波。目前公司這塊業(yè)務,中國采購量占到國際市場總量的1/10。曹杜娟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實現(xiàn)了施羅德總理當年的期待--成為中德貿易中的橋梁。對于記者這樣的評語,她很是謙虛,“我只是公司一名合格的員工”。
記者手記
進入21世紀,走出國門已經(jīng)不再是普通人難以企及的精英夢,越來越趨于平民化,成為繼續(xù)教育的一個大眾選擇。隨著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自費留學的不斷成熟和規(guī)范,留學大軍直線上升。中國留學生選擇留學的國度從美國、英國等少數(shù)發(fā)達國家擴展到100多個國家,專業(yè)也從初的科技領域拓展轉移到更廣泛的經(jīng)濟學、市場營銷、企業(yè)管理等諸多專業(yè),更加細化、多元化,越來越具個人色彩。中國留學生完成學業(yè)后融入當?shù)氐木蜆I(yè)群體,進入當?shù)毓?,成為公司普通一員,一切都順理成章、歸于平常。
1978年6月23日,鄧小平同志在聽取教育部關于清華大學的工作匯報時指出:“我贊成留學生的數(shù)量增大……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只派十個八個?!睆拇死_了中國大規(guī)模派遣留學人員的序幕,中國留學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30年來,中國有120多萬學子負笈海外,足跡遍及100多個國家。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統(tǒng)計數(shù)字顯示,中國目前是世界上出國留學生人數(shù)多的國家,全世界幾乎每7個外國留學生中就有1個中國學生。遍布世界的中國留學生成為中國與世界溝通和交流的紐帶。
記者采訪了不同時代、不同專業(yè)領域的三名留學生,希望透過他們的留學經(jīng)歷,勾勒出改革開放30年留學發(fā)展變遷的脈絡。
留學生是國家的希望
講述人:梁明廣上世紀50年代末出生,80年代留學生。自1994年至今從事留學服務,現(xiàn)為河南省首批留學中介公司之一——河南波瑞吉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
借錢買機票
1985年,我國取消了“自費出國留學資格審核”,自費出國留學隨之在全國迅速升溫。1986年,中山大學畢業(yè)的梁明廣赴美國休斯敦大學學習。
1979年,美國早和中國簽署派遣留學生的協(xié)議,赴美留學成了眾多學子的夢想。廣東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更是留學潮涌動。
梁明廣的大哥是“*”后第xx屆大學生,華南理工大學77級學生,1981年畢業(yè),1982年就作為高級訪問學者奔赴德國,回國后從事軍工方面的科學研究,1995年成為當時為數(shù)不多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當時他們一個班32個人,走了29個?!钡漠厴I(yè)生個個都想要出去。
那個年代,畢業(yè)生這樣的“連窩端”并不罕見,“當時美國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人才”。
“*”時怕的港澳關系那時候成了香餑餑,“八輩子打不著的關系都挖了出來”。找到了海外經(jīng)濟擔保,就是湊機票錢了。機票錢要七八千,當時大家都沒錢,廣東的萬元戶也就是一萬塊錢,買張機票就沒了。大學本科畢業(yè)的梁明廣一個月拿61塊8的工資。“廣東的工資在全國還算高的,都是東拼西湊借錢買的機票。”
辦簽證前,有老留學生告誡梁明廣,千萬不要表現(xiàn)出移民傾向,要說自己在國內一切都很好。梁明廣依言行事:“我在國內工作很不錯,生活也很好?!焙炞C官就笑:“你一個月掙多少錢?”“61塊8?!薄皳Q算成美元有多少?”換算成美元是沒幾塊錢,梁明廣嘴上仍然不服輸:“我房子是國家給的,什么都不缺,這只是零花錢?!?BR> 人人都要打工
一下飛機,就沒有回頭路。抱定這樣的信念,就往前,沒退路?!皬脑绲酵碜x書,很努力、很珍惜,一天只有五六個小時的睡眠??啵缓蠡?,能出去就感覺自己是幸運的?!碑吘故亲约旱倪x擇,在國內都不錯,畢業(yè),大部分都有了好的工作,就是按捺不住內心的沖動,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兩手空空地去了異國,要努力讀書,還要為生存打拼,每個人都是奮斗的狀態(tài)?!?9%的中國留學生都要打工,清華、北大的也要打工,餐館養(yǎng)活了多少中國留學生?。 敝袊昂箨悰_當時在學校旁邊一家餐館做“帶位”,就是引客人入座的迎賓員,那家餐館老板天天跟客人炫耀:我們的“帶位”是中國影后。高干子弟也一樣,陳云的侄子是梁明廣同校的同學,“天天送外賣”。一放假,學生都出去找工作,初次找工作的梁明廣沒經(jīng)驗,牢記老留學生的告誡:老板問你會做什么,千萬不要說不會,那你就絕對沒有任何機會?!暗搅艘患也宛^,見的是一個女經(jīng)理,人家問我都會什么,我說我什么都會!炒菜也會,打雜也會,帶位也會。我不曉得帶位是只有女孩子才給做的啊!女經(jīng)理聽了我充滿自信的自我介紹,也沒揭穿,笑瞇瞇地說,哦你什么都會,不錯,回去等電話吧。結果可想而知,回去等了一天也沒等到人家的電話。哈哈!”說起當年毛頭小伙的趣事,梁明廣開懷大笑,“就是一股沖勁,都很純樸。”
那時候中國窮,中國留學生被人瞧不起,“但我們有自信,出來的個個不錯。我們相信,我們國家目前只是過渡期,將來一定不會比歐美國家差,香港70年代、臺灣80年代騰飛,都是留學生先大批地出去,然后經(jīng)濟才飛速發(fā)展起來。我們這些年輕學子就是國家的希望,有那種使命感,就想著學成回來報效祖國。”
休斯敦大學畢業(yè)后,梁明廣進入亞視北美任新聞編輯,后來漸漸做一些中美交流工作,繼而開辦了自己的留學中介公司。1999年,全國首批認證的留學機構中,河南有8家,梁明廣的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他想讓更多的學子沿著自己當年走過的路,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記者手記
談起當年事,梁明廣言笑朗朗,那是一段拼搏、飛揚、生動、青春閃亮的日子?!?0歲到50歲,飛一樣的?!闭f這話時,梁明廣眉宇間有悵惘瞬間閃過,迅疾風平浪靜。畢竟,奮斗過、經(jīng)歷過,頁頁翻過,每一頁都充滿精彩。
上世紀80年代走出的一批學子,是典型的精英,因為“人家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人才”。專業(yè)不成問題,唯有語言是道關,畢竟國門初開、封閉既久,跟外界缺乏交流,“整體的語言都相對較弱”,只要語言過關,學歷不成問題。這一代留學生整體素質很高很齊,而且身負強烈的使命感。
移植一棵草長成一片草坪
講述人:王立東上世紀50年代末出生,80年代末90年代初留學生。第九、十、xx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河南省食管癌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鄭州大學醫(yī)學院博士生導師。
1987年,王立東以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康奈爾大學醫(yī)學院留學,從事食管癌細胞增生動力學研究。一年后回國,1991~1994年,再度赴美,在新澤西Rutgers大學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留學機會的首次取得來自一位來華作學術交流的美國教授。在那次同行學術交流中,王立東在食管癌方面的研究引起了這位美國教授的興趣,遂邀請他赴美留學,進行合作研究。對方提供科研經(jīng)費、實驗室,研究成果雙方共享。
當時國內的科研經(jīng)費匱乏,技術、設備都比較落后,赴美進行合作研究,自然是一個好機會。經(jīng)過漫長的護照申請、簽證辦理,一年后,才得以成行?!爱敃r這樣的情況還很少,手續(xù)也非常麻煩?!?BR> “這其實是雙贏的一種合作。我們得到經(jīng)費,利用對方先進的技術、設備,對方得到我們的研究成果?!?BR> 訪問學者的生活也很艱苦,對方提供的主要是研究經(jīng)費,生活上的經(jīng)費維持基本生存都困難,必須另想辦法,通常是做一些助理研究的工作掙點補貼。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與國際同行的這種合作研究方式還是比較少的,而且在合作中,中方人員往往處于附屬、弱勢地位。隨著國力的提高、國家的開放,國內的科研水平大大提高,合作研究中的雙方關系也在逐漸發(fā)生變化,由主次變?yōu)閷Φ?,進而我們漸漸有了自己突出的特色研究項目,有了更強的主動性。這也帶來了更多的國際交流機會,引來了更多國際同行的關注,形成了良好的循環(huán)。如今在越來越多的學術研究領域,我們已經(jīng)完全實現(xiàn)了與國際接軌。
跟20年前相比,國際交流有了巨大的變化,這一點王立東有深切的體會。第出國辦護照、簽證,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而現(xiàn)在,“快的話一個星期就辦好了”。每年要參加許多國際會議、學術交流的王立東,去美國已經(jīng)將近30次,出國已經(jīng)是平常事,跟20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語?;貒螅趿|將國外的工作移植回來,創(chuàng)辦了河南省食管癌重點開放實驗室,現(xiàn)任鄭州大學腫瘤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繼續(xù)自己的科研工作,還要帶領一個團隊,培養(yǎng)研究生,將自己的所學向后輩傳遞。對他的報道不斷見諸報端,國務院授予他“有突出貢獻專家”,河南省政府授予他“河南省留學歸國人員成就獎”等一系列榮譽。并連任xx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在積極參政、議政的同時,利用自己在政界的影響力,幫助做科研工作的青年學者,做了大量的工作。
回顧那段留學訪問的經(jīng)歷,王立東表示,留學的經(jīng)歷對自己的提高是個質的變化,讓自己有了國際化視野,認識了相關領域、專家,對于開拓研究思路、個人成長、培養(yǎng)自己獨立工作的能力等都是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影響還不止在學術研究領域,對于個人也是一種全方位的提高,回來之后,“你可以影響到好多人,就像種草一樣,移植了一棵草,會長成一片草坪”。
記者手記
王立東是那種樸素的學者,電話里聽來和藹客氣、溫和謙遜。面對面地采訪時,才感覺到他言談間的清爽干脆和思路的敏捷清晰,這來自智慧和知識的積累。采訪時,王立東剛從實驗室出來,采訪中仍在不時處理事務,記者不忍占用他過多的時間,半個小時就結束了采訪。這自然也得益于他的高效--準確地理解采訪問題并完整到位地表達。
王立東是研究型留學,這種形式通常發(fā)生在層次較高的群體中,碩士、博士、訪問學者,留學有明確的研究方向,更偏重于工作。在中國與國際交流日益廣泛深入的今天,這是中國科學技術研究領域與國際接軌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必經(jīng)之路。
中外貿易中的橋梁
講述人:曹杜娟上世紀70年代出生,本世紀初留學生?,F(xiàn)任德國HUGOBOSS公司員工,負責中國市場業(yè)務。
畢業(yè)于鄭州紡織工學院的曹杜娟在鄭州一家公司工作七八年后,于2001年赴德留學,進入羅伊特林根大學紡織工程專業(yè)繼續(xù)自己的專業(yè)學習。
德國在海外留學目的地中屬于小語種國家。在相同門檻的條件下,中國留學生更傾向于選擇赴英語國家留學,毫無疑問,有中學、大學學習英語的基礎,語言關相對好過得多。杜娟選擇德國,主要是被當時德國大學不收學費這一點吸引。在歐洲許多國家,高福利制度延伸到大學,本國大學生不需交學費即可就讀,德國每所大學都有5%的留學生免費就讀名額,與本國學生享受一樣待遇。
德國的施羅德總理一向與中國交好,1999年訪華時曾表示,中國是歐盟大貿易伙伴,鼓勵中國學生赴德留學。施羅德認為,吸引大批人才留學,若干年后,他們今后就會在中德貿易中發(fā)揮作用,對于促進雙方交流將產(chǎn)生巨大的推動作用。此后,德國留學門檻大幅降低,高額的保證金降到普通人完全可以承擔的水平,中國赴德留學生隨之明顯增加,曹杜娟就是其中之一。
在國內已經(jīng)拿到德語中級證書的曹杜娟,正式進入羅伊特林根大學之前上了一個學期的語言班,通過德??荚?針對外國留學者的德語語言考試--編者注),便進入大學。由于在國內上過大學,校方免去了她一部分專業(yè)課程,但課業(yè)仍然很重。與國內灌輸式的學習方式不同,德國大學的教學方式以學生自學為主,課余要利用大量時間完成大量的課外閱讀、作業(yè)、論文,“感覺真正能學到東西”。
每月400到500歐元的生活花費,全靠課余打工掙得,假期、周末都要打工。周末在餐館跑堂打短工,假期則選擇了HUGOBOSS旗下的工廠,一方面是打工,一方面也是專業(yè)的學習實踐,為今后的就業(yè)打基礎,她的畢業(yè)論文也是在那家工廠做的。在德國,不僅是留學生,本國大學生打工也非常普遍。
2006年,從學校順利畢業(yè)后,由于打工實習期間的出色表現(xiàn),曹杜娟被HUGOBOSS錄用,成為一名正式員工。工作已近3年的曹杜娟,目前在公司負責中國市場的業(yè)務,在德國、中國之間來回奔波。目前公司這塊業(yè)務,中國采購量占到國際市場總量的1/10。曹杜娟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實現(xiàn)了施羅德總理當年的期待--成為中德貿易中的橋梁。對于記者這樣的評語,她很是謙虛,“我只是公司一名合格的員工”。
記者手記
進入21世紀,走出國門已經(jīng)不再是普通人難以企及的精英夢,越來越趨于平民化,成為繼續(xù)教育的一個大眾選擇。隨著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自費留學的不斷成熟和規(guī)范,留學大軍直線上升。中國留學生選擇留學的國度從美國、英國等少數(shù)發(fā)達國家擴展到100多個國家,專業(yè)也從初的科技領域拓展轉移到更廣泛的經(jīng)濟學、市場營銷、企業(yè)管理等諸多專業(yè),更加細化、多元化,越來越具個人色彩。中國留學生完成學業(yè)后融入當?shù)氐木蜆I(yè)群體,進入當?shù)毓?,成為公司普通一員,一切都順理成章、歸于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