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教程》第七章第二節(jié)

字號:

第二節(jié) 教學目標的分類
    一、教學目標分類理論發(fā)展
    我國教育理論界對教學目標的分析和研究并不深入, 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我國教
    育理論對教學目標的闡述是在“教學任務”的標題下進行的。不少教育學教材中都提出教學
    任務包括三個方面:①向學生傳授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②發(fā)展學生的認識能力和
    體力;③培養(yǎng)學生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這三個方面的教學任務也就是
    對教學目標所作的初步分析,當然這只是從教師教的角度來分析的。
    前蘇聯的教育理論中也沒有明確提出教學目標分類方面的課題, 他們只是對教學的任務
    或職能進行初步分析。例如 1957 年出版的達尼洛夫和葉希波夫編著的《教學論》中提出了
    教學的三個方面的任務:知識、技能和技巧。到了 1983 年,巴班斯基主編的《教育學》中
    則提出了教學必須執(zhí)行的三種職能: 教養(yǎng)職能、教育職能、發(fā)展職能。教學的三個任務也好,
    三個職能也好,其實就是指教學的三個目標。
    不論是我國教育理論中提出的教學任務, 還是前蘇聯教育理論中提出的教學職能,都是
    直接反映了學校教育的總目的, 或者說是僅僅重復了學校教育的總目的, 還不夠具體、 精確,
    只是大而化之的指出了一個教學的方向。 這種粗框的分類方法,使得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時
    缺乏科學的理論依據,在單元教學計劃、課時教學計劃中所擬定的教學目的同樣是不具體、
    不精確的,對于教學活動來說,不具可操作性和可檢驗性。在闡述教學目標時僅限于重復教
    育的總目的,不能使之具體化、系列化,是我國和前蘇聯教育理論的共同缺陷。
    明確提出教學目標分類理論的是美國教育家。在 1918 年出版的《課程論》一書中鮑比
    特提出了課程科學化的問題,他認為: “科學的時代要求精確性和具體性” ,因此課程的教學
    目標必須具體化。以后泰勒在 1949 年出版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中強調,在課
    程目標確定后,要用一種有助于學習內容和指導教學過程的方式來陳述教學目標。 泰勒認
    為有效的教學目標是“既指出要使學生養(yǎng)成的那種行為,又言明這種行為能在其中運用的
    生活領域或內容。 ”也就是說,每一個教學目標都應該包括“行為”和“內容”兩個方面。
    一般來講, “內容”是教師教學中為關注的問題, “行為”則往往是被忽視的方面。所以泰
    勒對教學目標理論的貢獻正在于他強調以行為方式來陳述教學目標。
    泰勒的學生布盧姆和他的合作者們進一步發(fā)展了泰勒的思想, 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教學目
    標分類理論(在英語中“教育目標” 、 “教學目標” 、 “課程目標”是通用的)。布盧姆于 1956
    年發(fā)表了《教育目標分類學,第一分冊:認知學習領域》,克拉斯沃爾于 1964 年發(fā)表了《教
    育目標分類學,第二分冊:情感學習領域》,哈羅于 1972 年發(fā)表了《教育目標分類學,第三
    分冊:動作技能領域》。他們把教學目標分為三類: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技能領域。其中
    認知目標包括知識、理解、運用、分析、綜合、評價;情感目標包括接受、反應、價值的評
    價、組織價值觀念體系、價值體系個性化;技能目標包括反射動作、基本基礎動作、知覺能
    力、體能、技巧動作、有意溝通。布盧姆等人認為:第一,應當用學生外顯的行為來陳述教
    學目標。因為制定教學目標是為教學提供可操作性的依據和便于客觀地評價,而不是去表述
    教學的理想、愿望。只有具體的、外顯的目標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測量性。用一個公式表示
    的話,那就是: “目標行為評價技術測量問題” 。第二,教學目標是有層次結構的。教學目標
    應當由簡單到復雜按序排列,后一類目標建立在前一類目標的基礎之上。用一個公式來表達
    的話,那就是: “A式行為類→AB 式行為類→ABC 式行為類” 。第三,目標分類學是超學科
    內容的。不論哪一門學科、一個年級,都可以把目標分類學的層次結構作為框架,加入相應
    的內容。與此同時,馬杰在他的關于行為目標的經典性著作“Preparing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1962 年出版)也提出了教學目標的構成,他認為,教學目標必須包括三個組成
    部分:第一,學生外顯出來的行為表現;第二,能觀察到的這種行為表現的條件;第三,行
    為表現的公認的準則。 無論是布盧姆還是馬杰他們都要求教學目標具有外顯性、具體的可操
    作性、明確的可評價性。1986 年布盧姆等人的《教育目標分類學》被介紹到我國,并在中
    小學產生很大的影響,教學目標的概念被我國基礎教育階段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