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注射法在新生兒卡介苗接種中的應(yīng)用

字號:

目的 為了進一步提高卡介苗接種的準確效果。方法 收集102例出生時間大于24小時,體重大于或等與2500克健康新生兒,分實驗組50例,對照組52例進行卡介苗接種。實驗組在進行卡介苗接種時,除了要求操作者有穩(wěn)定的心態(tài),熟練的操作手法外,宜選擇光線明亮寬敞的操作平臺,選用斜面在1.5-2.0mm的1ml注射器;體重在2500g-3500g的新生兒采用左手大拇指、食指兩指分開繃緊固定部位皮膚的手法;體重在3500g-4500g或以上新生兒采用大拇指單指固定注射部位皮膚的手法。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方法進行注射,比較2組方法的首次穿刺成功,圓形白色隆起皮丘直徑0.5mm。結(jié)果 實驗組在首次穿刺成功,圓形白色隆起皮丘0.5mm與對照組比較有明顯改善和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Y(jié)論 選擇適宜的操作場所,選擇合適的注射器,操作時改進固定手法的注射方法優(yōu)于傳統(tǒng)注射方法。
    關(guān)鍵詞:固定注射法, 新生兒卡介苗接種中,應(yīng)用
    新生兒接種卡介苗的目的是用人工方法使未受結(jié)核菌感染的機體產(chǎn)生一次輕微的沒有危險的原發(fā)感染[3],從而使該機體產(chǎn)生特異性免疫力?,F(xiàn)在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和地區(qū)都在開展兒童卡介苗接種工作[2],而我國衛(wèi)生部規(guī)定對出生后24小時以上,體重大于或等于2500g身體健康新生兒,常規(guī)進行卡介苗接種。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即使按照護理操作常規(guī)進行皮內(nèi)接種,由于各種原因仍可造成接種處皮丘不明顯或注射時操作不慎易使針頭進入皮下等情況,使卡介苗接種準確性下降。為了提高卡介苗接種的準確效果,我科在接種時選用合適的注射器,對接種時固定手法進行了改進,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xiàn)總結(jié)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本科2007年1月1日-2007年7月1日對102例時間為24小時以上,體重大于或等于2500克身體健康新生兒進行卡介苗接種。共分為2組,對照組52例,實驗組50例。實驗組50例,其中男嬰24例,女嬰26例,體重在2500克-3500克新生兒30例,體重在3500-4500克新生兒20例;對照組52例,其中男嬰25例,女嬰27例,體重在2500克-3500克新生兒28例,體重在3500-4500克新生兒24例。
    1. 2 方法 實驗組50例,在新生兒左上臂三角肌外下緣皮內(nèi)注射卡介苗,劑量為0.1ml。接種時,除了要求操作者有穩(wěn)定心態(tài),熟練操作手法外,宜選擇在光線明亮寬敞的操作平臺進行操作,選用斜面在1.5-2.0mm的1ml注射器;體重在2500g-3500g的新生兒采用大拇指食指雙指分開固定注射部位的手法,體重在3500g-4500g或以上新生兒采用大拇指單指固定注射部位的手法,同時左手的肘部輕輕壓住新生兒下肢將新生兒整個固定住。對照組按傳統(tǒng)注射方法,抽配制液排氣后0.1ml,用左手繃緊皮膚直接在新生兒左上臂三角肌外下緣皮內(nèi)注射。
    1.3 結(jié)果 2種注射方法在首次穿刺成功,圓形白色隆起皮丘0.5mm進行比較見表1。
    表1 2種注射方法在首次穿刺成功,圓形白色隆起皮丘0.5mm進行比較。
    例
    組別 例數(shù) 首次穿刺成功 圓形白色隆起皮丘直徑0.5mm
    實驗組 50    49 49
    對照組 52 44 44
    X² 4.13 4.13
    P <0.05 <0.05
    2 討論
    2.1 固定注射法的優(yōu)點 新生兒在接種卡介苗的過程中,由于護士在做操作前準備工作時,如側(cè)臥位,脫衣服等易驚醒,加上饑餓,疼痛刺激,易煩躁哭吵,不配合,導(dǎo)致針頭斜面進入皮內(nèi)后脫出,造成藥液外漏穿刺失敗。固定注射法是在新生兒卡介苗接種時,為了避免新生兒驚醒后煩躁哭吵,不配合,牢牢將新生兒固定住,在操作時有利于護士把握好穿刺的角度及針頭斜面的長度,在進針后新生兒如發(fā)生煩躁,哭吵,躁動現(xiàn)象,也不會使針頭斜面脫出。即使發(fā)現(xiàn)有針頭斜面移動現(xiàn)象,由于左手大拇指與食指及肘部的配合,已經(jīng)牢牢將新生兒皮膚固定住了,護士只要再順著原來進針的方向稍微將針頭斜面向上挑一下,針頭斜面又會重新進入皮內(nèi),這時只要將藥液迅速推入,就會形成一個圓形白色隆起皮丘,直徑0.5mm左右,卡介苗接種成功。
    2.2 固定注射法的注意點
    2.2.1操作場所問題 卡介苗接種方法是在新生兒左上臂三角肌下外緣進行皮內(nèi)注射,每次劑量為0.1ml,皮內(nèi)注射的注射器為1ml注射器,由于新生兒左上臂皮內(nèi)注射范圍小,皮膚較紅,而新生兒又不易合作,大部分易哭吵、亂動,如果在光線較暗的地方操作或操作平臺太狹小,遮擋物太多,很容易影響操作效果,特別是光線較暗,易造成針頭斜面進皮后進得太淺或太深,導(dǎo)致皮丘不明顯或注入皮下。
    2.2.2 針頭斜面長短問題[1]:主要是在進行皮內(nèi)注射操作時,由于新生兒不易配合,易煩燥、哭吵,如果選擇的1ml注射器針頭斜面長度>2mm以上,進入皮內(nèi)長度的增加,會減慢操作者的速度,給新生兒增加痛感,使新生兒反抗更加劇烈,由于斜面過長有時進入皮下后針頭進得太深易使皮丘不明顯,一次進針不全有部分針頭斜面露在外面,造成藥液外漏,同時操作者害怕新生兒受疼痛刺激后反抗加劇造成針頭斜面進得太深或進不全,針頭穿破皮膚從另一端露出針尖的現(xiàn)象發(fā)生,使卡介苗接種準確性大大下降。除了給新生兒帶來身體上的痛苦外,還影響了接種效果,勢必造成新生兒再次重復(fù)接種,浪費了人力、物力、財力,也降低了其家庭成員對醫(yī)務(wù)人員的信任度、滿意度。
    2.2.3 接種時手法固定問題 卡介苗接種的時間選擇在新生兒出生后24小時以上,這時由于新生兒脫離母體后需經(jīng)歷解剖生理上的巨大變化,才能適應(yīng)宮外新環(huán)境,對外界環(huán)境變化的適應(yīng)性和調(diào)節(jié)性差[2],極少部分新生兒表現(xiàn)為安靜入睡,大部分新生兒由于護士在做操作前準備工作時,如側(cè)臥位、脫衣服等易驚醒,再加上在操作過程中未固定好新生兒進針的部位,就會直接影響到接種效果,甚至造成接種失敗,所以卡介苗接種時對接種部位皮膚的固定就顯得尤為重要。
    2.3 對策
    2.3.1 選擇適宜的操作場所 進行卡介苗接種時,宜選擇光線明亮較寬敞的操作平臺,我們接種卡介苗時一般都選擇在寬敞明亮的病房內(nèi)進行,室溫保持在20-24℃,相對濕度55-65%。這時可在產(chǎn)婦床鋪后面進行,周圍盡量不要有遮擋物,不必要的物品盡量拿開,抱新生兒時或給新生兒脫衣服進行體檢時,動作要輕柔,盡可能不要吵醒新生兒。
    2.3.2 操作時固定手法要正確 護士操作時,對體重在2500g-3500g的新生兒,由于手臂處皮下脂肪薄,注射范圍小,使進針難度加大,可采用大拇指、食指雙指分開固定注射部位的手法,用左手大拇指、食指兩指分開繃緊固定住注射部位的皮膚,其余三指握住新生兒手臂并協(xié)助繃緊皮膚的手法;而對于體重在3500g-4500g或以上的新生兒由于手臂處皮下脂肪較豐滿,注射范圍大,可采用大拇指單指固定注射部位皮膚的手法,其余四指輕輕握住新生兒手臂即可,同時用左手肘部輕輕壓住新生兒下肢,這樣新生兒整個被牢牢固定住了,即使操作過程中新生兒哭吵、反抗也不會影響操作。
    2.3.3 選擇合適的注射器進行接種 提醒護士在操作前準備用物時應(yīng)注意1ml注射器包裝袋說明中注明的產(chǎn)品規(guī)格,合理選擇針頭斜面在1.5-2.0mm的較好用[1]。這樣既銳利,又能加快進針速度,不致于造成針頭進得太深、太淺或針頭進不全的現(xiàn)象。護士在進針前還要注意針頭斜面的問題,斜面較短,進針時的手一定要用力以保證進皮的速度[1],斜面較長時要保持手法及心態(tài)穩(wěn)定,不急不躁,在快速進針的前提下注意深度,針頭斜面向上與皮膚呈5°角,角度一定要控制好,不能太大,這很關(guān)鍵,平穩(wěn)進針,完成進針后再放平Y(jié)E注射器,推注藥液0.1ml劑量一定要準確,即使發(fā)現(xiàn)有針頭斜面移動現(xiàn)象,由于左手大拇指與食指及肘部已經(jīng)牢牢將新生兒皮膚固定住了,護士只要再順著原來進針的方向稍微將針頭斜面向上挑一下,針頭斜面又會進入皮內(nèi),這時迅速推入藥液局部定會形成一圓形白色隆起皮丘直徑0.5mm左右,卡介苗接種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