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檢閉塞性脈管炎的治療原則,主要是促進側支循環(huán),重建血流,改進肢體血供,減輕或消除疼痛,促進潰瘍愈合及防止感染,保存肢體,以恢復勞動力。重點是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環(huán)。目前,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方法很多,均有一定的療效。現(xiàn)介紹一些較常用的治療方法,可根據(jù)病情和臨床分期,綜合應用。
(一)非手術療法
A.一般療法 嚴禁吸煙,防止受冷、受潮和外傷?;贾m當保暖,但不宜熱敷或熱療,以免組織需氧量增加,加重組織缺氧、壞死。勿穿硬質(zhì)鞋襪,以免影響足部血循環(huán)?;贾鰾uerger氏運動,以促進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方法:患者平臥,抬高患肢45~60°,維持2~3分鐘;然后患者坐起,兩足下垂于床邊,維持4~5分鐘;再平臥,患肢平放于床上,休息4~5分鐘。如此每日3次,每次操作5~10次。疼痛較重者可用消炎痛、索密痛等鎮(zhèn)痛藥。嗎啡、嘜啶等藥易成癮,應慎用。
B.藥物療法
1.中醫(yī)中藥 根據(jù)中醫(yī)辯證和西醫(yī)辨病相結合的方法,采用中藥分型治療。①陰寒型 多屬于早期或恢復階段。治則以溫經(jīng)散寒為主,佐以活血化瘀,可先用陽和湯加減。②氣滯血瘀型 多為第二期。治則以疏通經(jīng)絡,活血化瘀,選用當歸活血湯加減。③濕熱型 為三期輕度趾端壞疽、潰瘍繼發(fā)感染。治則以清熱利濕為主,佐以活血化瘀,可用四妙勇安湯加味或茵陳赤小豆湯加減。④熱毒型 為第三期繼發(fā)感染及毒血癥。以清熱解毒為主,佐以涼血化瘀,可用四妙活血湯加減。⑤氣血兩虛型 多見于恢復階段或病久體質(zhì)虛弱者。以補養(yǎng)氣血為主,可用顧步湯加減。
此外,經(jīng)臨床應用和藥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一些中草藥,具有改善微循環(huán),促進側支循考試,大網(wǎng)站收集環(huán)形成,并有抗凝、消炎和止痛作用。目前臨床常用的有:①毛冬青 其有效成分為黃酮甙,有擴張外周血管和消炎作用。每日200~300克沖服或煎服。亦可用毛冬青針劑,每次2~4ml,每日1~2次,肌肉注射。②復方丹參注射液 每次2~4ml,每日1~2次,肌肉注射。亦可用20ml加入5%葡萄溶液500ml內(nèi),作靜脈滴注,每日1次,一般2~4周為1療程。臨床研究證實,復方丹參具有加速紅細胞流速,改善外周微循環(huán),減少血液瘀滯,達到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有效地改善臨床癥狀和促進潰瘍愈合。③莪術油 以0.3%莪術油5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內(nèi),作靜脈滴注,每日1次,14次為療程,對改善癥狀也有較好效果。
2.血管擴張藥 應用血管舒張藥物,可緩解血管痙攣和促進側支循環(huán)。常用的血管擴張藥有:①妥拉蘇林(Tolazoline,芐唑淋,priscoline) 每次25~50mg,口服,一日3次;或2~50mg,肌肉注射,每日1~2次。②罌杰堿(papaverine) 30~60mg,每日3~4次,口服或皮下注射。此藥有成癮性,不宜長期使用。③煙酸 50~100mg,口服,每日3次。④硫酸鎂 2.5%硫酸鎂溶液100ml,靜脈滴注,每日1~2次,15次為1療程。間隔2周后可行第2療程。⑤其它 如酚妥拉明、苯芐胺、芐丙酚胺和丁酚胺等皆可選用。
3.低分子右旋糖酐 能減少血液稠度,增加紅細胞表面負電荷,抗血小板集聚,因而能改善微循環(huán),防止血栓延伸,促進側支循環(huán)形成。每次500ml,每日1~2次,靜脈滴注,10~14天為1療程。間隔7~10天可重復使用。潰瘍壞疽繼發(fā)感染時不宜使用,以免引起炎癥擴散。
4.去纖維蛋白治療 應用從蛇毒中提取的一種抗凝作用的物質(zhì),可以降低纖維蛋白原和血液粘度,用以治療動靜脈血栓獲得良好效果。近年,我國先后從東北蛇島和長白山蝮蛇蛇毒中提純出“抗栓酶”和“清栓酶”,用來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獲得良好效果,且無明顯副作用。
5.前列腺素E1(PGE1) 具有擴張血管、抗血小板和預防動脈粥樣硬化作用,近年來才用于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C.物理療法
1.超聲波 用ZY-1型超聲波儀,采用直接和間接接觸法,對患肢進行治療。每日1次,每次30~60分鐘,6次后休息1天,24次為1療程。
2.肢體負壓與正負壓交替療法 肢體負壓下,患肢血管能被動擴張,有改善血流和增加側支循環(huán)形成的作用。治療時將患肢置入密閉艙內(nèi),上肢給予-10.6KPa(-80mmHg),下肢予-13.3KPa(-100mmHg)之壓力,每次10~15分鐘,每日1~2次,10~20次為1療程。正負壓交替由于給予正、負兩種壓力的組合加壓,正壓下促進血液回流,負壓下促進血液進入肢體,從而可使肢體血流增加,血循環(huán)得以改善。一般為-6.7~+13.3KPa(-50~+100mmHg)相互交替,各保持10~15秒,治療時間30~60分鐘,每日1~2次,10~20次為1療程。
3.高壓氧 在高壓氧艙內(nèi),通過血氧量的提高,可增加肢體的供氧量,對減輕疼痛和促進傷口愈合有一定療效。每日一次,每次3~4小時,10次為一療程。
(二)手術療法
1.腰交感神經(jīng)節(jié)切除術 腰交感神經(jīng)節(jié)切除后,能使手術側下肢血管張力緩解,血管擴張,促進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但主要改善皮膚的血液供應,對肌肉的血液循環(huán)改善不明顯,手術需切除2~4腰交感神經(jīng)節(jié)和神經(jīng)鏈,男性患者,避免切除兩側第1腰交感神經(jīng)節(jié),以免術后發(fā)生射精功能障礙。適用于腘動脈以下動脈搏動考,試大網(wǎng)站收集減弱或消失的第一、二期患者。一般術前應行腰交感神經(jīng)阻滯試驗,若阻滯后皮膚溫度上升1~2℃以上,術后一般效果較好。若皮膚溫度維持原狀,說明動脈已經(jīng)閉塞,血管張力解除后,并不能增進血流,就不宜行交感神經(jīng)節(jié)切除術。亦有注射化學藥物破壞交感神經(jīng)節(jié)的方法,稱為化學性交感神經(jīng)節(jié)切除術。
2.動脈血栓內(nèi)膜剝除術 適用于股腘動脈阻塞,動脈造影顯示脛前、脛后或腓動脈中至少有一支動脈通暢者。血栓內(nèi)膜剝除術有開放法和半開放法兩種。前者動脈壁切口長,找出內(nèi)膜和中層分離面后,直視下將血栓內(nèi)膜剝除;后者切口小,以內(nèi)膜剝除器剝除血栓內(nèi)膜。
3.動脈旁路移植術 適應征與血栓內(nèi)膜剝除術相同。應用自體大隱靜脈或人工血管,在閉塞動脈的近、遠端,行旁路移植,使動脈血流經(jīng)移植的血管,供給遠端肢體。移植材料,以自體大隱靜脈。
4.大網(wǎng)膜移植術 適用于腘動脈及其以下三支動脈廣泛閉塞且靜脈亦有病變者,分帶蒂網(wǎng)膜移植與游離網(wǎng)膜移植兩種。前者較簡便,根據(jù)網(wǎng)膜血管的不同類型,將網(wǎng)膜裁剪延長,通過皮下隧道,將網(wǎng)膜引至肢體遠端;后者較復雜,游離的網(wǎng)膜蒂血管與股血管分支吻合。
5.肢體靜脈動脈化 適用于動脈廣泛性閉塞而靜脈正常者。手術將動脈血流引入靜脈,利用靜脈系統(tǒng)作為向遠端肢體灌注動脈血流的通道。分淺靜脈型、高位深靜脈型和低位深靜脈型三種手術類型。
6.截肢術 趾(指)端已有壞疽,感染已被控制,待壞死組織與健康組織間界線清楚后,可沿分界線行截趾(指)術。若肢體有比較廣泛的壞死,合并毒血癥或有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經(jīng)各種治療均無改善,可考慮行截肢術。
(一)非手術療法
A.一般療法 嚴禁吸煙,防止受冷、受潮和外傷?;贾m當保暖,但不宜熱敷或熱療,以免組織需氧量增加,加重組織缺氧、壞死。勿穿硬質(zhì)鞋襪,以免影響足部血循環(huán)?;贾鰾uerger氏運動,以促進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方法:患者平臥,抬高患肢45~60°,維持2~3分鐘;然后患者坐起,兩足下垂于床邊,維持4~5分鐘;再平臥,患肢平放于床上,休息4~5分鐘。如此每日3次,每次操作5~10次。疼痛較重者可用消炎痛、索密痛等鎮(zhèn)痛藥。嗎啡、嘜啶等藥易成癮,應慎用。
B.藥物療法
1.中醫(yī)中藥 根據(jù)中醫(yī)辯證和西醫(yī)辨病相結合的方法,采用中藥分型治療。①陰寒型 多屬于早期或恢復階段。治則以溫經(jīng)散寒為主,佐以活血化瘀,可先用陽和湯加減。②氣滯血瘀型 多為第二期。治則以疏通經(jīng)絡,活血化瘀,選用當歸活血湯加減。③濕熱型 為三期輕度趾端壞疽、潰瘍繼發(fā)感染。治則以清熱利濕為主,佐以活血化瘀,可用四妙勇安湯加味或茵陳赤小豆湯加減。④熱毒型 為第三期繼發(fā)感染及毒血癥。以清熱解毒為主,佐以涼血化瘀,可用四妙活血湯加減。⑤氣血兩虛型 多見于恢復階段或病久體質(zhì)虛弱者。以補養(yǎng)氣血為主,可用顧步湯加減。
此外,經(jīng)臨床應用和藥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一些中草藥,具有改善微循環(huán),促進側支循考試,大網(wǎng)站收集環(huán)形成,并有抗凝、消炎和止痛作用。目前臨床常用的有:①毛冬青 其有效成分為黃酮甙,有擴張外周血管和消炎作用。每日200~300克沖服或煎服。亦可用毛冬青針劑,每次2~4ml,每日1~2次,肌肉注射。②復方丹參注射液 每次2~4ml,每日1~2次,肌肉注射。亦可用20ml加入5%葡萄溶液500ml內(nèi),作靜脈滴注,每日1次,一般2~4周為1療程。臨床研究證實,復方丹參具有加速紅細胞流速,改善外周微循環(huán),減少血液瘀滯,達到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有效地改善臨床癥狀和促進潰瘍愈合。③莪術油 以0.3%莪術油5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內(nèi),作靜脈滴注,每日1次,14次為療程,對改善癥狀也有較好效果。
2.血管擴張藥 應用血管舒張藥物,可緩解血管痙攣和促進側支循環(huán)。常用的血管擴張藥有:①妥拉蘇林(Tolazoline,芐唑淋,priscoline) 每次25~50mg,口服,一日3次;或2~50mg,肌肉注射,每日1~2次。②罌杰堿(papaverine) 30~60mg,每日3~4次,口服或皮下注射。此藥有成癮性,不宜長期使用。③煙酸 50~100mg,口服,每日3次。④硫酸鎂 2.5%硫酸鎂溶液100ml,靜脈滴注,每日1~2次,15次為1療程。間隔2周后可行第2療程。⑤其它 如酚妥拉明、苯芐胺、芐丙酚胺和丁酚胺等皆可選用。
3.低分子右旋糖酐 能減少血液稠度,增加紅細胞表面負電荷,抗血小板集聚,因而能改善微循環(huán),防止血栓延伸,促進側支循環(huán)形成。每次500ml,每日1~2次,靜脈滴注,10~14天為1療程。間隔7~10天可重復使用。潰瘍壞疽繼發(fā)感染時不宜使用,以免引起炎癥擴散。
4.去纖維蛋白治療 應用從蛇毒中提取的一種抗凝作用的物質(zhì),可以降低纖維蛋白原和血液粘度,用以治療動靜脈血栓獲得良好效果。近年,我國先后從東北蛇島和長白山蝮蛇蛇毒中提純出“抗栓酶”和“清栓酶”,用來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獲得良好效果,且無明顯副作用。
5.前列腺素E1(PGE1) 具有擴張血管、抗血小板和預防動脈粥樣硬化作用,近年來才用于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C.物理療法
1.超聲波 用ZY-1型超聲波儀,采用直接和間接接觸法,對患肢進行治療。每日1次,每次30~60分鐘,6次后休息1天,24次為1療程。
2.肢體負壓與正負壓交替療法 肢體負壓下,患肢血管能被動擴張,有改善血流和增加側支循環(huán)形成的作用。治療時將患肢置入密閉艙內(nèi),上肢給予-10.6KPa(-80mmHg),下肢予-13.3KPa(-100mmHg)之壓力,每次10~15分鐘,每日1~2次,10~20次為1療程。正負壓交替由于給予正、負兩種壓力的組合加壓,正壓下促進血液回流,負壓下促進血液進入肢體,從而可使肢體血流增加,血循環(huán)得以改善。一般為-6.7~+13.3KPa(-50~+100mmHg)相互交替,各保持10~15秒,治療時間30~60分鐘,每日1~2次,10~20次為1療程。
3.高壓氧 在高壓氧艙內(nèi),通過血氧量的提高,可增加肢體的供氧量,對減輕疼痛和促進傷口愈合有一定療效。每日一次,每次3~4小時,10次為一療程。
(二)手術療法
1.腰交感神經(jīng)節(jié)切除術 腰交感神經(jīng)節(jié)切除后,能使手術側下肢血管張力緩解,血管擴張,促進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但主要改善皮膚的血液供應,對肌肉的血液循環(huán)改善不明顯,手術需切除2~4腰交感神經(jīng)節(jié)和神經(jīng)鏈,男性患者,避免切除兩側第1腰交感神經(jīng)節(jié),以免術后發(fā)生射精功能障礙。適用于腘動脈以下動脈搏動考,試大網(wǎng)站收集減弱或消失的第一、二期患者。一般術前應行腰交感神經(jīng)阻滯試驗,若阻滯后皮膚溫度上升1~2℃以上,術后一般效果較好。若皮膚溫度維持原狀,說明動脈已經(jīng)閉塞,血管張力解除后,并不能增進血流,就不宜行交感神經(jīng)節(jié)切除術。亦有注射化學藥物破壞交感神經(jīng)節(jié)的方法,稱為化學性交感神經(jīng)節(jié)切除術。
2.動脈血栓內(nèi)膜剝除術 適用于股腘動脈阻塞,動脈造影顯示脛前、脛后或腓動脈中至少有一支動脈通暢者。血栓內(nèi)膜剝除術有開放法和半開放法兩種。前者動脈壁切口長,找出內(nèi)膜和中層分離面后,直視下將血栓內(nèi)膜剝除;后者切口小,以內(nèi)膜剝除器剝除血栓內(nèi)膜。
3.動脈旁路移植術 適應征與血栓內(nèi)膜剝除術相同。應用自體大隱靜脈或人工血管,在閉塞動脈的近、遠端,行旁路移植,使動脈血流經(jīng)移植的血管,供給遠端肢體。移植材料,以自體大隱靜脈。
4.大網(wǎng)膜移植術 適用于腘動脈及其以下三支動脈廣泛閉塞且靜脈亦有病變者,分帶蒂網(wǎng)膜移植與游離網(wǎng)膜移植兩種。前者較簡便,根據(jù)網(wǎng)膜血管的不同類型,將網(wǎng)膜裁剪延長,通過皮下隧道,將網(wǎng)膜引至肢體遠端;后者較復雜,游離的網(wǎng)膜蒂血管與股血管分支吻合。
5.肢體靜脈動脈化 適用于動脈廣泛性閉塞而靜脈正常者。手術將動脈血流引入靜脈,利用靜脈系統(tǒng)作為向遠端肢體灌注動脈血流的通道。分淺靜脈型、高位深靜脈型和低位深靜脈型三種手術類型。
6.截肢術 趾(指)端已有壞疽,感染已被控制,待壞死組織與健康組織間界線清楚后,可沿分界線行截趾(指)術。若肢體有比較廣泛的壞死,合并毒血癥或有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經(jīng)各種治療均無改善,可考慮行截肢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