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丑聞背后的教育空心化和低標準化

字號:

據(jù)中新網(wǎng)4月16日報道,盡管法國官方的初步調查報告大約要十天后才能出結果,但“中國留學生買文憑案”在法國已被傳得沸沸揚揚。據(jù)報道,法國司法部門由東南部土倫大學展開的調查已擴及西南部的包市、拉羅雪爾、波瓦迪和巴黎,數(shù)百名中國學生涉嫌賄賂校方買文憑。
    雖然此前,有關留學生造假的丑聞,不時傳來,比如就在去年底,英國紐卡斯爾大學開除了50名中國留學生,原因是校方發(fā)現(xiàn),這些學生的申請材料,包括畢業(yè)文憑、英文證書等“大部分”是偽造的。但是,這次發(fā)生在法國的大規(guī)模留學生嫌賄賂校方買文憑事件,還是十分具有爆炸性。
    毫無疑問,這一事件,將影響中國留學生的整體形象,不但國外會懷疑一些留學生申請材料、學業(yè)成績的真實性,就是國內輿論也開始質疑海歸文憑的真實含金量,同時,也會加大出國留學簽證的難度,一些教育機構會加大對留學申請材料的審查力度。據(jù)此,有網(wǎng)友紛紛指責這些人把在國內造假、作弊的惡習也帶到國外,把臉丟到國外去了。
    誠信缺失,沒有道德底線約束,這當然是所有造假、作弊事件的重要原因,但在筆者看來,除了呼吁加強誠信教育,加大對造假、作弊的懲罰力度之外,更為重要的問題是,我們必須反思學歷社會所帶來的嚴重惡果,在學歷社會觀念影響下,有的留學教育出現(xiàn)“空心化”和“低標準化”的問題。
    對出國留學(申請材料、學業(yè)成績)造假進行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一些家長和學生本人,其實十分清楚自己的“留學”,不是“留學”而是“留憑”,能否學到知識,提高能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拿到一張文憑——家長和學生,不應該不知道連語言也不會,怎么留學學習的道理——而且這張“洋文憑”,在國內十分管用,正是看重這一點,一些不法留學中介與國外教育機構,發(fā)現(xiàn)其中的商機,做起了“留憑”生意,許諾家長和學生,不管國內學習成績如何,語言能力如何,也不論你在國外大學學習如何,肯定有一張“真正”的文憑。如此留學教育,已經(jīng)“空心化”。如果從求學角度看,以上的荒謬不言而喻——明明學不到知識,為何花這筆錢!可是,在學歷社會中,卻合理而正?!獔蟮里@示,幾乎100%的中國學生都能拿到碩士文憑,其他國籍的人,包括法國人,這一比例只有60%至70%。
    多年來以來,我們一直呼吁,從重視人才的真實能力與素質出發(fā),要改變學歷用人標準,建立新的人才評價與管理體系,可是,學歷仍舊是“人才”最重要的“身份證”,是十分關鍵的職業(yè)“敲門磚”,不管你是否有真才實學,首先必須有學歷、有證書,才可能談得上是“人才”。一些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時,用簡單的學歷標準和證書要求,替代對人本身的考察。而且,還對學歷進行分層:海外學歷最值錢,其次是國內985高校學歷,再次是海外一般高校學歷,接著是211高校學歷……如此等等,學歷成為籠罩在人才身上的光環(huán)。
    在這種情況下,追求學歷,而不是提升自己的能力與素質,成為不少求學者的選擇。近年來一些國外大學,為拓展中國教育市場,順應受教育者對學歷的追求,一方面降低入學申請門檻,另一方面對授予國內受教育者的學歷的標準降低,留學市場良莠不齊的情況很嚴重,這一事件也再次暴露以上問題。
    事實上,“空心化”和“低標準化”的問題,不僅僅出現(xiàn)在一些留學教育。國內高校的教育,也是如此,4月16日,中國農業(yè)大學校長柯炳生在亞太國際教育協(xié)會2009年年會上說,大學生就業(yè)難可能是一個比較長遠的趨勢,大學生數(shù)量不是就業(yè)困難的主要因素,因為只有25%左右的新增勞動力來自大學畢業(yè)生,“質量問題才是關鍵”。何校長的話引來眾多爭議,但是由于學校教育教學投入不足、教師在人才培養(yǎng)上不花心思、學生學風等問題,近年來大學生質量持續(xù)下滑,卻是客觀事實。大學向社會輸送了不少有大學生身份,而無大學生實質的“身份型”大學生。
    無論是讓教育機構重視教育質量,而不是販賣文憑,還是要杜絕或減少各類考試作弊、成績造假,關鍵在于破除學歷社會的僵化用人標準,將人才的評價、考核真正對準人的本身。舉例來說,近年來四六級考試作弊時常發(fā)生,原因在于一些學校將考試成績與畢業(yè)掛鉤,一些用人單位要求學生的四六級英語考試達到怎樣的成績,可是檢查一個人才的英語能力的,是英語面試,直接溝通。我所接觸的多家企業(yè),就認為看英語證書而不看英語能力的方法,荒唐可笑,可這可笑的做法還在繼續(xù)。再舉例來說,對于“海歸”人才,一些教育單位與科研機構,特別“看重”海外學府學歷,而一名“海歸”有什么學術能力,往往只需要公開做一場學術報告,就會讓同行專家,把底細摸清楚。
    在基于能力與素質的考核評價體系中,學歷的作用,將變得次要,沒有真才實學做基礎的學歷,在健康的用人制度中,就是一張廢紙,誰會花巨資、冒道德風險去購買“廢紙”呢?另外,對能力與素質的要求,也必然迫使高校在學歷之外,提高教育內涵回報。
    這起發(fā)生在法國的留學生買學歷丑聞,不由讓人想起了《圍城》中方鴻漸的那張“克萊登大學”文憑,而且相比昨日的“克萊登大學”,今日的“土倫大學”更甚一籌。在過去幾十年時間中,國人的學歷觀、學歷情結是否有所進步?可以說,如果學歷觀不改,這樣的事絕對不是最后一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