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步:審題
材料就是申論文章的窗口,考生依據(jù)材料總結概括出的主要內(nèi)容或反映的主要問題就是申論文章的精神實質,是申論寫作的依據(jù),申論的考試要求是對論證的限制,所以尤其是在申論考試中對考試要求的審題更是重要。一定要花一定的時間進行審題,否則就可能出現(xiàn)跑題、偏題、寬題、狹題的現(xiàn)象。全面、準確地理解題意,對給定材料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確切、深刻地分析、辨認和篩選,才能弄清中心,把握重點,從而迅速準確地破題。
(一)審題的具體過程
審題的具體過程包括讀材料和考試要求。讀材料就是通過閱讀,找出材料反映的主要問題,這在前面概括內(nèi)容、提出對策的過程中已經(jīng)完成了。讀考試要求的過程中,要完成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首先,審出問題類型,即要審清是要求考生根據(jù)材料任選角度寫一篇議論文、演講稿,還是寫一份建議、報告,或者是其他形式的文章。命題類型不同,寫作要求也就不同,寫法也不一樣,忽略命題類型和形式要求的文章,就會偏離考試要求,導致文題不符。
爾后,審限制條件:
一要審清對論述的內(nèi)容是否有限制。例如2007年中央申論考試第五題,即論證分析部分是要求考生“以‘命脈’為題,寫一篇關于土地的文章”。這個考試要求是就土地問題提出對策建議,而任何的對策建議都不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都是在對問題原因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的,因此可以得出該考試要求限制的內(nèi)容是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和針對這些原因提出的對策。
二要審清字數(shù)限制。即考生必須在申論考試給定的字數(shù)范圍內(nèi)論述,字數(shù)過少或超過限考,試大網(wǎng)站收集定字數(shù)都會影響得分。如2007年中央申論考試第五題論證分析部分要求的字數(shù)不少于800字,雖無明確高上限的字數(shù)要求,但從給定的答題卡答題空間來看,多也不能超過1 000字。如2008年中央申論考試論證分析部分要求的字數(shù)是1 000~1 200字,比2007年要求的字數(shù)多200多字,并且也有高上限,即1 200字,否則過度的超字就會扣分。這些都是考生在審題過程中必須銘記在心的內(nèi)容,這樣才可根據(jù)字數(shù)多少來決定文章各部分所用筆墨的多少,否則易造成某一部分過于膨脹或過于短小。
三要審出是否有“虛擬身份”限制。例如2003年申論考試第二題是要求為設定的發(fā)言人擬出一篇現(xiàn)場講話稿或電視講話稿。在做這篇文章的時候,考生就必須以考試設定的身份來作這篇文章,也就是說考生在作這篇文章時的身份必須是給定的“虛擬身份”?,F(xiàn)在許多地方上的公務員申論考試的論證分析部分都是以某一個虛擬的身份來要求考生寫文章的,須引起考生注意。
(二)審題的四種基本方法
1.同中求異
相同的材料,從他們的相同點出發(fā)可以提煉觀點,但往往缺乏深度,如果我們從相同的材料中尋求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分量的結論。
【例1】
①馬克思23歲被譽為當時德國偉大的哲學家。
②恩格斯21歲就著文批判當時德國哲學家謝林。
③列寧17歲就開始革命活動。
④毛澤東26歲主編《湘江評論》。
⑤徐特立 48歲留法,克服困難,學會法語。
以上5個材料都是講偉人們在事業(yè)上都有所成就,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論,觀點就缺乏深度了。進一步分析材料會發(fā)現(xiàn)①~④還有一個共同點,即青年時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講徐特立 48歲苦學法語有所成,年齡特點與前4位偉人不同。根據(jù)這個不同點可以立論:年青時代是出成果的黃金時代,但是,年齡并不是成就事業(yè)的條件,關鍵在于有無堅定的志向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2.異中求同
相異的事物,有時是形異而實質相同的,因此,對于多項材料,我們可以進行分析比較,尋找材料間的共同點,從共同點入手提煉觀點。
【例2】
①一根木頭擱在山澗之上,下面深不見底,敢于走過去者甚少,但若橫木置于此,則常人皆能步其上而過。
②小李第演講,他事先也做好了充分準備,但一走上臺,看到下面一禮堂黑壓壓的人,便渾身冒汗,腦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話也記不起來了。
這兩則材料,一則是說很少有人能走過擱在山澗上的木頭,一則是說小李演講面對黑壓壓的人一句話也記不起來。兩則材料從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們的結果都是一樣——未能如愿以償,究其原因都是膽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由這個共同點,我們可以提煉這樣的觀點:
(1)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2)要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
3.異中辨異
有些相異的材料,它們之間有明顯的分歧點,我們找出分歧點,從它們的分歧點處入手提煉觀點。
【例3】
①俗話說:“一個巧皮匠,沒有好鞋樣;兩個笨皮匠,商量出鞋樣;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BR> ②俗話又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這則材料中的人物身份、事情、結果都不相同,但我們可以找出一些共同點:同樣是 3個人,同樣是要做一件事??墒?,為何同樣是3個人卻產(chǎn)生如此不同的結果呢?他們的分歧點在哪里呢?3個臭皮匠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做成了好鞋樣,賽過了諸葛亮;3個和尚心也往一處想——要吃水,可是他們互考試.大網(wǎng)站收集相推諉,不往一處使勁兒,3個和尚都沒水吃??梢娝麄兊姆制缭谟谑欠颀R心協(xié)力。抓住分歧點,可以提煉這樣的觀點:
(1)齊心協(xié)力才能取得成功;
(2)做什么事情都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4.互補疊加
有些材料性質是同一的,但各自并不全面,而是互為補充的,只有將它們疊加起來,才是科學合理的,也只有這樣才能提煉出正確的觀點。這就是互補疊加法。
【例4】
①佛羅倫薩詩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②波蘭諺語:“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BR> 這兩則材料都是講如何走好人生之路。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強調要有堅定的信念;材料②“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是講走路時要有虛心求教的精神,要善于聽取他人指導。兩者誰是誰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兩者具有很強的互補性,若將兩者結合起來,就既全面又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煉這樣的觀點: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堅定信念,又要有“常問路”的謙虛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綜上所述,根據(jù)材料提煉觀點,前提是要讀懂材料,在此基礎上,恰當?shù)剡\用一種或幾種分析方法,無疑大有裨益。
二、第二步:立意
一篇成功的申論作文,就其立意而言,理應具備這樣的基本要求:針對性、新穎性、準確性、前瞻性。
(一)針對性
所謂針對性,指的是立意能夠針砭時弊,針對不良社會風氣和傾向性矛盾,針對偏頗乃至錯誤思想,運用正面引導和批評論辯的方式對癥下藥,以促使矛盾轉化,幫助人們提高思想認識,產(chǎn)生積極的社會效應。反之,無的放矢,就事論事,無病呻吟,隔靴搔癢,這樣的文字毋寧說是做文字游戲,只會浪費讀者時間甚至引起讀者反感,自然也就失去了自身的價值。
立意有沒有針對性,能不能有的放矢、言之有物是衡量一篇評論作品能否產(chǎn)生社會效應、能否促使事物發(fā)展的一項首要標準。
(二)新穎性
從人們的閱讀心理而言,不僅立意要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和導向性,而且要求立意具有新穎性,閱讀后能給人們新的養(yǎng)料、新的收獲和思想啟迪,而這也正是為文的難點所在。立意要新穎,除了要善于在社會生活和實踐中尋找新的事實論據(jù)和獨到的見解之外,還應適當?shù)刈儞Q立意的角度。善于選取新的立意角度也會給人新鮮的感覺,使論題從廣度和深度上步步展開。
(三)準確性
立意的新穎應當以準確為前提,立意違背了準確性,就會失去人們的信任。立意的準確性,包括下列幾個方面:論點的準確,包括概念、論斷、提法和分寸的準確;論據(jù)、引語的準確;語法、邏輯的準確;完整、準確地闡明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guī);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力戒浮夸和武斷等等。在寫作實踐中,違背準確性的表現(xiàn)是多方面的:(1)概念、論斷不準確;(2)提法、分寸沒有度;(3)不合乎法規(guī);(4)虛夸成分太大;(5)不合乎語法邏輯。
(四)前瞻性
前瞻性是立意的又一基本要求,指的是能夠及時洞察矛盾和預見將會出現(xiàn)的矛盾,盡早地去探尋事物的內(nèi)在規(guī)律及其發(fā)展趨勢,進而設想出解決矛盾的辦法和途徑,以便站在時代潮流的前頭引導輿論,推動事物的發(fā)展。具體說來,前瞻性的內(nèi)涵包括這樣一些方面:有一定的敏銳性、預見性和洞察力。
綜上所述,針對性、新穎性、準確性和前瞻性是評論文章立意的基本要求。這些要求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優(yōu)秀的評論作品,總是將這些要求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
現(xiàn)結合2008年4月9日由北京大學社會經(jīng)濟與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程美東在《瞭望新聞周刊》上發(fā)表的一篇名為“處理突發(fā)事件考驗領導基本素質”的文章,來具體分析在寫申論文章時如何運用上述的四個特點:
處理突發(fā)事件考驗領導基本素質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公共突發(fā)事件呈不斷增長的趨勢,其所造成的社會危害也越來越大。有統(tǒng)計顯示,2005年全國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直接經(jīng)濟損失達2 042億元;2004年全國因為各類事故死亡13.67萬人,傷殘70多萬人,一年就有近百萬的家庭因為安全生產(chǎn)事故造成了不幸;2004年全國道路事故的損失全年約2 500億元。面對如此多的突發(fā)事件和如此嚴重的社會危害,政府相關部門應如何科學防范和應對呢?至少需要注意以下著力點:
——問題的針對性:我國的公共突發(fā)事件呈不斷增長的趨勢,其所造成的社會危害也越來越大。提出角度的新穎性:政府相關部門應如何科學防范和應對。
要重視總結經(jīng)驗教訓。本人近來在進行這方面的課題調研時發(fā)現(xiàn),有的主管部門考,試大網(wǎng)站收集沒有專門的研究人員,沒有專門的資料室,沒有及時整理保存事發(fā)后的資料。一些領導干部講起線索來頭頭是道,但一問具體的細節(jié)卻不清楚,想查閱資料,當年無人整理,或者只有上報的材料(大打折扣報喜不報憂式的)。一個煤礦在1996年發(fā)生了死亡90多人的礦難,我們通過熟人去調查時,對方非常無奈地說,礦難發(fā)生時,我礦的領導及技術人員都被排除在處理事故的人員之外,之后即被撤職,不了解情況?,F(xiàn)在我們的礦領導已經(jīng)換了四屆,安檢等部門的人員也更換了好幾茬,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此事。問其有沒有礦史?答曰沒有。問他們搞不搞礦史教育,說一直搞,但沒有這個案例。這么大的礦難卻不列入礦史教育當中,實在不可思議。還有某市主管部門的領導,理論和實踐都講得有條有理,但問其有無系統(tǒng)的資料和研究人員時,均答曰沒有。
要建立嚴密的預防制度。好幾家國有煤礦的負責人告知,自2000年以來礦難發(fā)生率在減少。問其中的原因,他們說主要是近幾年上級要求得嚴。比如,對所有礦工進行突發(fā)事件應對的演練,現(xiàn)在經(jīng)常搞,這是過去所沒有的。有一個礦在2006年被突發(fā)的洪水包圍,井下200多工人全部被安全搶救上來,其重要原因就是他們早已對于此事預先進行過演練。
新聞媒體及時客觀的報道,是領導部門正確處理突發(fā)事件的前提條件。改革開放后,一些重大的突發(fā)事件,如果沒有媒體的介入,連上級機關都無從知曉。像“渤海2號”石油沉船事件,如果不是有記者的窮追不舍而挖出了工作管理中的諸多弊病,那么這個重大事故很有可能變成工人不怕艱險、奮勇救船的壯舉;如果不是中央媒體的悉心采訪、及時報道,那么南丹礦難的真相就可能永遠也不會被上級機關所知曉,死難的八十多工人只能含冤而去了??梢哉f,新聞媒體是對突發(fā)事件的起因調查、結果處理起重要監(jiān)督作用的社會力量。而且由于突發(fā)事件一般都具有很強的社會利益的關聯(lián)性,公眾具有法律上的知情權。如果刻意地加以隱瞞,既侵犯了公眾的知情權,又傷害了公眾對政府的公信度,還不利于公平、公正地處理這些事件。
要建立更完善、科學的法律體系。目前我國政府在這方面走得很快,措施也很得力。但是,具體情況是千變?nèi)f化的,具體法律條文自然也要與時俱進。更要緊的問題是,我們目前所建立的應對突發(fā)事件的法律體系主要是宏觀的規(guī)定,具體的操作方案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比如:有人認為,我國目前的法律體系對于處理群體性事件缺乏明文規(guī)定,使處置工作無法可依。這就增加了一線人員在處置問題時的畏難情緒,不敢作為。這類問題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再比如:按照“法無明文禁止即自由”的原則,有些集體的罷工行為具有一定的合法性,現(xiàn)實中公安機關要聽之任之或采取限制行動都很困難。這些問題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
——提出對策的針對性和準確性:要重視總結經(jīng)驗教訓,要建立嚴密的預防制度,要完善、科學的法律體系。
必須要把提高應對突發(fā)事件的能力作為領導干部隊伍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管理學家西蒙指出:突發(fā)事件的實質,是非程序化的決策問題。一個優(yōu)秀的在遇到突發(fā)事件時絕不能拘泥于陳規(guī)陋習似的程序,對突發(fā)事件的應對情況如何,可以從根本上看出一個的基本素質,因為倉促之間形成的處理決策往往是一個人先天和后天素養(yǎng)的條件反射。在突發(fā)事件的應對和決策中,隨機性和機動權變往往不可避免。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在突發(fā)事件的應對與決策中,可以為所欲為,任意行事。突發(fā)事件的處理,也必須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和程序,只不過這些原則和程序不能按照正常情境下的方式來進行,它的要求是非常規(guī)性、緊急性、果斷性,它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決策者們的本能似的反應能力。當然這種本能不完全是先天的素質,更多的是后天的訓練積累的結果,在突發(fā)事件爆發(fā)時,這種先天的本能和后天的訓練積累便以條件反射的形式激烈、迅速地表現(xiàn)出來,而表現(xiàn)出來的應對措施得當否就能鮮明地反映出決策者們的基本素質。
——提出對策的前瞻性:必須要把提高應對突發(fā)事件的能力作為領導干部隊伍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
三、第三步:標題
申論考試大都要求自擬題目,一個能恰當反映材料精神實質的好題目,或整齊和諧,簡潔明快;或錯落有致,風趣生動;或詞句華美,文采斑斕,能令人頓生愛意?!邦}好一半文”的說法就是明證。若題目草率擬就,平淡乏味,甚至錯別字迭現(xiàn),語病百出,就會大煞風景,使閱卷者產(chǎn)生成見:標題如此,內(nèi)容可想而知。
要擬好題目,很有必要廣讀博覽,學習借鑒,報紙雜志上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典型范例。如《三把“尺子”量政績》,說的是官員的政績,要經(jīng)得起實踐、群眾、歷史的檢驗,把它們比作尺子就顯得生動、形象。好題目留意多記,高筆法勤借精取,面對類似申論這樣的給定材料作文,你將會點出傳神之睛的!
(一)標題的類型
標題是因文而定的,沒有固定的格式。人們擬定和研究標題的角度不同,標題類型的劃分也不一樣,這里介紹幾種常見的類型:
1.概念型標題
這類標題往往以名詞或詞組形式出現(xiàn),提供一種概念,由作者闡述、發(fā)揮。如《說謹慎》《說“仰觀俯察”》《說漸》《貢獻與索取》等都屬于這一類。
2.問題型標題
這類標題的特征就是標題以問句的形式出現(xiàn),對這類標題,文章就是方案,其中有些反問性質的,應該按駁論的方式去寫作。如《祖國,我能為你做什么?》《靠謊言還能撐幾日?》《金錢是萬能的嗎?》。
3.評論型標題
顧名思義,這類標題往往就是一個結論,對這類標題應了解其出處、意義,然后加以論證和引申。如《論文化體制改革》《淺議農(nóng)村水污染問題》等。
(二)擬寫標題的要求
題好文一半。好的文題往往是傳達文章主旨、內(nèi)容和意蘊的“眼睛”,它可以為文章畫龍點睛,增添色彩,從而誘人閱讀。就議論文而言,擬題的總體要求是醒目舒暢。具體而言,就是要準確、鮮明、簡潔、形象、別致和整齊。
1.準確
準確的文題就像健康的眼睛,而健康是美感必不可少的要素,是進行審美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準確的具體要求是:沒有錯別字和語病;符合事理;題與文要一致,即文題要涵蓋文章的內(nèi)容或與其相關,切忌題文涇渭分明,互不相干;給材料議論文中,文題須切合材料的內(nèi)涵,或抓住材料的中心話題。后一點與審題正確與否密切相關。一般說來,審題出現(xiàn)偏差往往在文題上有所反映。如果對材料把握不透,好擬非論點式的題目,如“由……想到的”、“從……談起”、“有感于……”等。
2.鮮明
文題要清楚地向人透露文章的議論話題、大致內(nèi)容乃至基本觀點,使人一看就考試,大網(wǎng)站收集明白文章的論題,或是贊成什么,或是反對什么。簡言之,鮮明就是要有透明感和清晰感。如《阻擊地下*》《打私反腐取信于民》《進一步做好國家助學貸款》等。
3.簡潔
寫文章要求“文約而事豐”,擬題亦然。要用簡明的文字,傳達盡可能多的信息,“以少許勝多許”。文題要有簡潔之美,可用概括的語言勾勒出文章的縮影,使人一目了然,如2007年申論的題目是《命脈》、2008年申論的題目是《人與自然》等。也可引用蘊涵哲理的古詩文名句做文題,如《謙受益滿招損》《禍患常積于忽微》等。
4.形象
形象的標題具感染力和吸引力。擬題力求形象,平常或一般化的、太實在的、常見的以及抽象的題目,要盡量給它們披上形象的外衣,使人一見而生清新之感。如《讓法治陽光普照中國》《向囤地大聲說“不”》《留住綠色 建設美好家園》 等。
5.整齊
如果文題內(nèi)容較多,可運用對偶或對舉的手法,顯示出整齊之美。如《尊重老干部 ?學習老干部 ?愛護老干部 》《增強節(jié)儉意識? 始終艱苦奮斗》。
材料就是申論文章的窗口,考生依據(jù)材料總結概括出的主要內(nèi)容或反映的主要問題就是申論文章的精神實質,是申論寫作的依據(jù),申論的考試要求是對論證的限制,所以尤其是在申論考試中對考試要求的審題更是重要。一定要花一定的時間進行審題,否則就可能出現(xiàn)跑題、偏題、寬題、狹題的現(xiàn)象。全面、準確地理解題意,對給定材料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確切、深刻地分析、辨認和篩選,才能弄清中心,把握重點,從而迅速準確地破題。
(一)審題的具體過程
審題的具體過程包括讀材料和考試要求。讀材料就是通過閱讀,找出材料反映的主要問題,這在前面概括內(nèi)容、提出對策的過程中已經(jīng)完成了。讀考試要求的過程中,要完成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首先,審出問題類型,即要審清是要求考生根據(jù)材料任選角度寫一篇議論文、演講稿,還是寫一份建議、報告,或者是其他形式的文章。命題類型不同,寫作要求也就不同,寫法也不一樣,忽略命題類型和形式要求的文章,就會偏離考試要求,導致文題不符。
爾后,審限制條件:
一要審清對論述的內(nèi)容是否有限制。例如2007年中央申論考試第五題,即論證分析部分是要求考生“以‘命脈’為題,寫一篇關于土地的文章”。這個考試要求是就土地問題提出對策建議,而任何的對策建議都不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都是在對問題原因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的,因此可以得出該考試要求限制的內(nèi)容是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和針對這些原因提出的對策。
二要審清字數(shù)限制。即考生必須在申論考試給定的字數(shù)范圍內(nèi)論述,字數(shù)過少或超過限考,試大網(wǎng)站收集定字數(shù)都會影響得分。如2007年中央申論考試第五題論證分析部分要求的字數(shù)不少于800字,雖無明確高上限的字數(shù)要求,但從給定的答題卡答題空間來看,多也不能超過1 000字。如2008年中央申論考試論證分析部分要求的字數(shù)是1 000~1 200字,比2007年要求的字數(shù)多200多字,并且也有高上限,即1 200字,否則過度的超字就會扣分。這些都是考生在審題過程中必須銘記在心的內(nèi)容,這樣才可根據(jù)字數(shù)多少來決定文章各部分所用筆墨的多少,否則易造成某一部分過于膨脹或過于短小。
三要審出是否有“虛擬身份”限制。例如2003年申論考試第二題是要求為設定的發(fā)言人擬出一篇現(xiàn)場講話稿或電視講話稿。在做這篇文章的時候,考生就必須以考試設定的身份來作這篇文章,也就是說考生在作這篇文章時的身份必須是給定的“虛擬身份”?,F(xiàn)在許多地方上的公務員申論考試的論證分析部分都是以某一個虛擬的身份來要求考生寫文章的,須引起考生注意。
(二)審題的四種基本方法
1.同中求異
相同的材料,從他們的相同點出發(fā)可以提煉觀點,但往往缺乏深度,如果我們從相同的材料中尋求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分量的結論。
【例1】
①馬克思23歲被譽為當時德國偉大的哲學家。
②恩格斯21歲就著文批判當時德國哲學家謝林。
③列寧17歲就開始革命活動。
④毛澤東26歲主編《湘江評論》。
⑤徐特立 48歲留法,克服困難,學會法語。
以上5個材料都是講偉人們在事業(yè)上都有所成就,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論,觀點就缺乏深度了。進一步分析材料會發(fā)現(xiàn)①~④還有一個共同點,即青年時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講徐特立 48歲苦學法語有所成,年齡特點與前4位偉人不同。根據(jù)這個不同點可以立論:年青時代是出成果的黃金時代,但是,年齡并不是成就事業(yè)的條件,關鍵在于有無堅定的志向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2.異中求同
相異的事物,有時是形異而實質相同的,因此,對于多項材料,我們可以進行分析比較,尋找材料間的共同點,從共同點入手提煉觀點。
【例2】
①一根木頭擱在山澗之上,下面深不見底,敢于走過去者甚少,但若橫木置于此,則常人皆能步其上而過。
②小李第演講,他事先也做好了充分準備,但一走上臺,看到下面一禮堂黑壓壓的人,便渾身冒汗,腦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話也記不起來了。
這兩則材料,一則是說很少有人能走過擱在山澗上的木頭,一則是說小李演講面對黑壓壓的人一句話也記不起來。兩則材料從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們的結果都是一樣——未能如愿以償,究其原因都是膽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由這個共同點,我們可以提煉這樣的觀點:
(1)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2)要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
3.異中辨異
有些相異的材料,它們之間有明顯的分歧點,我們找出分歧點,從它們的分歧點處入手提煉觀點。
【例3】
①俗話說:“一個巧皮匠,沒有好鞋樣;兩個笨皮匠,商量出鞋樣;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BR> ②俗話又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這則材料中的人物身份、事情、結果都不相同,但我們可以找出一些共同點:同樣是 3個人,同樣是要做一件事??墒?,為何同樣是3個人卻產(chǎn)生如此不同的結果呢?他們的分歧點在哪里呢?3個臭皮匠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做成了好鞋樣,賽過了諸葛亮;3個和尚心也往一處想——要吃水,可是他們互考試.大網(wǎng)站收集相推諉,不往一處使勁兒,3個和尚都沒水吃??梢娝麄兊姆制缭谟谑欠颀R心協(xié)力。抓住分歧點,可以提煉這樣的觀點:
(1)齊心協(xié)力才能取得成功;
(2)做什么事情都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4.互補疊加
有些材料性質是同一的,但各自并不全面,而是互為補充的,只有將它們疊加起來,才是科學合理的,也只有這樣才能提煉出正確的觀點。這就是互補疊加法。
【例4】
①佛羅倫薩詩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②波蘭諺語:“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BR> 這兩則材料都是講如何走好人生之路。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強調要有堅定的信念;材料②“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是講走路時要有虛心求教的精神,要善于聽取他人指導。兩者誰是誰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兩者具有很強的互補性,若將兩者結合起來,就既全面又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煉這樣的觀點: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堅定信念,又要有“常問路”的謙虛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綜上所述,根據(jù)材料提煉觀點,前提是要讀懂材料,在此基礎上,恰當?shù)剡\用一種或幾種分析方法,無疑大有裨益。
二、第二步:立意
一篇成功的申論作文,就其立意而言,理應具備這樣的基本要求:針對性、新穎性、準確性、前瞻性。
(一)針對性
所謂針對性,指的是立意能夠針砭時弊,針對不良社會風氣和傾向性矛盾,針對偏頗乃至錯誤思想,運用正面引導和批評論辯的方式對癥下藥,以促使矛盾轉化,幫助人們提高思想認識,產(chǎn)生積極的社會效應。反之,無的放矢,就事論事,無病呻吟,隔靴搔癢,這樣的文字毋寧說是做文字游戲,只會浪費讀者時間甚至引起讀者反感,自然也就失去了自身的價值。
立意有沒有針對性,能不能有的放矢、言之有物是衡量一篇評論作品能否產(chǎn)生社會效應、能否促使事物發(fā)展的一項首要標準。
(二)新穎性
從人們的閱讀心理而言,不僅立意要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和導向性,而且要求立意具有新穎性,閱讀后能給人們新的養(yǎng)料、新的收獲和思想啟迪,而這也正是為文的難點所在。立意要新穎,除了要善于在社會生活和實踐中尋找新的事實論據(jù)和獨到的見解之外,還應適當?shù)刈儞Q立意的角度。善于選取新的立意角度也會給人新鮮的感覺,使論題從廣度和深度上步步展開。
(三)準確性
立意的新穎應當以準確為前提,立意違背了準確性,就會失去人們的信任。立意的準確性,包括下列幾個方面:論點的準確,包括概念、論斷、提法和分寸的準確;論據(jù)、引語的準確;語法、邏輯的準確;完整、準確地闡明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guī);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力戒浮夸和武斷等等。在寫作實踐中,違背準確性的表現(xiàn)是多方面的:(1)概念、論斷不準確;(2)提法、分寸沒有度;(3)不合乎法規(guī);(4)虛夸成分太大;(5)不合乎語法邏輯。
(四)前瞻性
前瞻性是立意的又一基本要求,指的是能夠及時洞察矛盾和預見將會出現(xiàn)的矛盾,盡早地去探尋事物的內(nèi)在規(guī)律及其發(fā)展趨勢,進而設想出解決矛盾的辦法和途徑,以便站在時代潮流的前頭引導輿論,推動事物的發(fā)展。具體說來,前瞻性的內(nèi)涵包括這樣一些方面:有一定的敏銳性、預見性和洞察力。
綜上所述,針對性、新穎性、準確性和前瞻性是評論文章立意的基本要求。這些要求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優(yōu)秀的評論作品,總是將這些要求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
現(xiàn)結合2008年4月9日由北京大學社會經(jīng)濟與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程美東在《瞭望新聞周刊》上發(fā)表的一篇名為“處理突發(fā)事件考驗領導基本素質”的文章,來具體分析在寫申論文章時如何運用上述的四個特點:
處理突發(fā)事件考驗領導基本素質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公共突發(fā)事件呈不斷增長的趨勢,其所造成的社會危害也越來越大。有統(tǒng)計顯示,2005年全國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直接經(jīng)濟損失達2 042億元;2004年全國因為各類事故死亡13.67萬人,傷殘70多萬人,一年就有近百萬的家庭因為安全生產(chǎn)事故造成了不幸;2004年全國道路事故的損失全年約2 500億元。面對如此多的突發(fā)事件和如此嚴重的社會危害,政府相關部門應如何科學防范和應對呢?至少需要注意以下著力點:
——問題的針對性:我國的公共突發(fā)事件呈不斷增長的趨勢,其所造成的社會危害也越來越大。提出角度的新穎性:政府相關部門應如何科學防范和應對。
要重視總結經(jīng)驗教訓。本人近來在進行這方面的課題調研時發(fā)現(xiàn),有的主管部門考,試大網(wǎng)站收集沒有專門的研究人員,沒有專門的資料室,沒有及時整理保存事發(fā)后的資料。一些領導干部講起線索來頭頭是道,但一問具體的細節(jié)卻不清楚,想查閱資料,當年無人整理,或者只有上報的材料(大打折扣報喜不報憂式的)。一個煤礦在1996年發(fā)生了死亡90多人的礦難,我們通過熟人去調查時,對方非常無奈地說,礦難發(fā)生時,我礦的領導及技術人員都被排除在處理事故的人員之外,之后即被撤職,不了解情況?,F(xiàn)在我們的礦領導已經(jīng)換了四屆,安檢等部門的人員也更換了好幾茬,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此事。問其有沒有礦史?答曰沒有。問他們搞不搞礦史教育,說一直搞,但沒有這個案例。這么大的礦難卻不列入礦史教育當中,實在不可思議。還有某市主管部門的領導,理論和實踐都講得有條有理,但問其有無系統(tǒng)的資料和研究人員時,均答曰沒有。
要建立嚴密的預防制度。好幾家國有煤礦的負責人告知,自2000年以來礦難發(fā)生率在減少。問其中的原因,他們說主要是近幾年上級要求得嚴。比如,對所有礦工進行突發(fā)事件應對的演練,現(xiàn)在經(jīng)常搞,這是過去所沒有的。有一個礦在2006年被突發(fā)的洪水包圍,井下200多工人全部被安全搶救上來,其重要原因就是他們早已對于此事預先進行過演練。
新聞媒體及時客觀的報道,是領導部門正確處理突發(fā)事件的前提條件。改革開放后,一些重大的突發(fā)事件,如果沒有媒體的介入,連上級機關都無從知曉。像“渤海2號”石油沉船事件,如果不是有記者的窮追不舍而挖出了工作管理中的諸多弊病,那么這個重大事故很有可能變成工人不怕艱險、奮勇救船的壯舉;如果不是中央媒體的悉心采訪、及時報道,那么南丹礦難的真相就可能永遠也不會被上級機關所知曉,死難的八十多工人只能含冤而去了??梢哉f,新聞媒體是對突發(fā)事件的起因調查、結果處理起重要監(jiān)督作用的社會力量。而且由于突發(fā)事件一般都具有很強的社會利益的關聯(lián)性,公眾具有法律上的知情權。如果刻意地加以隱瞞,既侵犯了公眾的知情權,又傷害了公眾對政府的公信度,還不利于公平、公正地處理這些事件。
要建立更完善、科學的法律體系。目前我國政府在這方面走得很快,措施也很得力。但是,具體情況是千變?nèi)f化的,具體法律條文自然也要與時俱進。更要緊的問題是,我們目前所建立的應對突發(fā)事件的法律體系主要是宏觀的規(guī)定,具體的操作方案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比如:有人認為,我國目前的法律體系對于處理群體性事件缺乏明文規(guī)定,使處置工作無法可依。這就增加了一線人員在處置問題時的畏難情緒,不敢作為。這類問題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再比如:按照“法無明文禁止即自由”的原則,有些集體的罷工行為具有一定的合法性,現(xiàn)實中公安機關要聽之任之或采取限制行動都很困難。這些問題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
——提出對策的針對性和準確性:要重視總結經(jīng)驗教訓,要建立嚴密的預防制度,要完善、科學的法律體系。
必須要把提高應對突發(fā)事件的能力作為領導干部隊伍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管理學家西蒙指出:突發(fā)事件的實質,是非程序化的決策問題。一個優(yōu)秀的在遇到突發(fā)事件時絕不能拘泥于陳規(guī)陋習似的程序,對突發(fā)事件的應對情況如何,可以從根本上看出一個的基本素質,因為倉促之間形成的處理決策往往是一個人先天和后天素養(yǎng)的條件反射。在突發(fā)事件的應對和決策中,隨機性和機動權變往往不可避免。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在突發(fā)事件的應對與決策中,可以為所欲為,任意行事。突發(fā)事件的處理,也必須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和程序,只不過這些原則和程序不能按照正常情境下的方式來進行,它的要求是非常規(guī)性、緊急性、果斷性,它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決策者們的本能似的反應能力。當然這種本能不完全是先天的素質,更多的是后天的訓練積累的結果,在突發(fā)事件爆發(fā)時,這種先天的本能和后天的訓練積累便以條件反射的形式激烈、迅速地表現(xiàn)出來,而表現(xiàn)出來的應對措施得當否就能鮮明地反映出決策者們的基本素質。
——提出對策的前瞻性:必須要把提高應對突發(fā)事件的能力作為領導干部隊伍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
三、第三步:標題
申論考試大都要求自擬題目,一個能恰當反映材料精神實質的好題目,或整齊和諧,簡潔明快;或錯落有致,風趣生動;或詞句華美,文采斑斕,能令人頓生愛意?!邦}好一半文”的說法就是明證。若題目草率擬就,平淡乏味,甚至錯別字迭現(xiàn),語病百出,就會大煞風景,使閱卷者產(chǎn)生成見:標題如此,內(nèi)容可想而知。
要擬好題目,很有必要廣讀博覽,學習借鑒,報紙雜志上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典型范例。如《三把“尺子”量政績》,說的是官員的政績,要經(jīng)得起實踐、群眾、歷史的檢驗,把它們比作尺子就顯得生動、形象。好題目留意多記,高筆法勤借精取,面對類似申論這樣的給定材料作文,你將會點出傳神之睛的!
(一)標題的類型
標題是因文而定的,沒有固定的格式。人們擬定和研究標題的角度不同,標題類型的劃分也不一樣,這里介紹幾種常見的類型:
1.概念型標題
這類標題往往以名詞或詞組形式出現(xiàn),提供一種概念,由作者闡述、發(fā)揮。如《說謹慎》《說“仰觀俯察”》《說漸》《貢獻與索取》等都屬于這一類。
2.問題型標題
這類標題的特征就是標題以問句的形式出現(xiàn),對這類標題,文章就是方案,其中有些反問性質的,應該按駁論的方式去寫作。如《祖國,我能為你做什么?》《靠謊言還能撐幾日?》《金錢是萬能的嗎?》。
3.評論型標題
顧名思義,這類標題往往就是一個結論,對這類標題應了解其出處、意義,然后加以論證和引申。如《論文化體制改革》《淺議農(nóng)村水污染問題》等。
(二)擬寫標題的要求
題好文一半。好的文題往往是傳達文章主旨、內(nèi)容和意蘊的“眼睛”,它可以為文章畫龍點睛,增添色彩,從而誘人閱讀。就議論文而言,擬題的總體要求是醒目舒暢。具體而言,就是要準確、鮮明、簡潔、形象、別致和整齊。
1.準確
準確的文題就像健康的眼睛,而健康是美感必不可少的要素,是進行審美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準確的具體要求是:沒有錯別字和語病;符合事理;題與文要一致,即文題要涵蓋文章的內(nèi)容或與其相關,切忌題文涇渭分明,互不相干;給材料議論文中,文題須切合材料的內(nèi)涵,或抓住材料的中心話題。后一點與審題正確與否密切相關。一般說來,審題出現(xiàn)偏差往往在文題上有所反映。如果對材料把握不透,好擬非論點式的題目,如“由……想到的”、“從……談起”、“有感于……”等。
2.鮮明
文題要清楚地向人透露文章的議論話題、大致內(nèi)容乃至基本觀點,使人一看就考試,大網(wǎng)站收集明白文章的論題,或是贊成什么,或是反對什么。簡言之,鮮明就是要有透明感和清晰感。如《阻擊地下*》《打私反腐取信于民》《進一步做好國家助學貸款》等。
3.簡潔
寫文章要求“文約而事豐”,擬題亦然。要用簡明的文字,傳達盡可能多的信息,“以少許勝多許”。文題要有簡潔之美,可用概括的語言勾勒出文章的縮影,使人一目了然,如2007年申論的題目是《命脈》、2008年申論的題目是《人與自然》等。也可引用蘊涵哲理的古詩文名句做文題,如《謙受益滿招損》《禍患常積于忽微》等。
4.形象
形象的標題具感染力和吸引力。擬題力求形象,平常或一般化的、太實在的、常見的以及抽象的題目,要盡量給它們披上形象的外衣,使人一見而生清新之感。如《讓法治陽光普照中國》《向囤地大聲說“不”》《留住綠色 建設美好家園》 等。
5.整齊
如果文題內(nèi)容較多,可運用對偶或對舉的手法,顯示出整齊之美。如《尊重老干部 ?學習老干部 ?愛護老干部 》《增強節(jié)儉意識? 始終艱苦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