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中文導游詞指導:崆峒山簡介導游詞

字號:

道教圣地。中國史志記載最早名山之一,號稱“西 來第一名山”。古籍名空桐,俗稱崆峒。又因山體特征, 有雞頭、笄頭等別名。位于甘肅省平?jīng)龀俏?5公里,涇 河上游主流與其北岸支流后峽河之間。長100公里,平均 寬15公里,海拔1870~2100米。峰山勢陡峻,樹木蔥 蘢,形成北西西走向的一道天然綠色屏障,故名翠屏山, 海拔2123米。
     地質(zhì)構造上屬小關山逆斷層,垂直斷距約 700米,上三疊統(tǒng)延長群的褐紫色與綠色礫巖及白堊紀底 礫巖等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經(jīng)侵蝕形成許多巖崖峽谷及奇峰 絕壁等特殊地貌。山頂有兩級老夷平面:2100米的香山 頂,上覆第三紀紅層;1900米左右的一級經(jīng)切割為東、 西、南、北、中“五臺”。中臺突起,諸臺環(huán)列,各有奇 勢勝景。合天臺、插香臺與靈龜臺,號稱“八臺”,與 “四嶺”(鳳凰嶺、獅子嶺、蒼松嶺與棋盤嶺)、“二 峰”(蠟燭峰與雷聲峰),同為崆峒山地貌的自然奇觀。 諸平臺與山麓帶先后修建了佛、道二教基地的“九院”、 “十二宮”,共有寺觀42處,大多集中分布在“五臺” 區(qū),形成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群。現(xiàn)僅保存*寺的宋石經(jīng) 幢,十方院的元蟠龍石柱,東臺寶慶寺的元代石壁及明 建凌空塔,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崆峒山多特殊文化勝跡,山上有廣成子洞,山麓有 問道宮和廣成泉。又有望駕山及撒寶巖,傳為望秦始皇 駕臨及始皇巡幸撒寶處。東臺懸崖的巖洞有玄鶴洞和青 龍洞(一名歸云洞),亦為崆峒名勝。1980年在山南的 崆峒前峽修成崆峒峽水庫,水電站裝機容量1890千瓦,具 有發(fā)電、養(yǎng)魚、灌溉及游覽等綜合效益。有直達中臺的 登山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