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之謎: 鹽
戰(zhàn)國后期,巴國內亂。巴將軍蔓子許以三城,借師于楚,內亂平定后,為保住城池。巴蔓子撥劍自刎,用自己的頭顱答謝楚王。
當時的巴國,因為改革和社會經濟的滯后,已是危機四伏。巴國發(fā)生內亂前不久,一個楚國的重臣被亂箭射死。這個楚國人名叫吳起,他因力主變法而招至殺身之禍。吳起死后,楚國因為他生前推行的變法改良而更加強大。此時,北方的秦國通過長久的變法,已奠定一統天下的基礎,楚國成為他的敵人。
這是戰(zhàn)國后期的時候,九州在地上風起云涌。當時的楚和巴,因變法帶來的社會、經濟的差異已日趨明顯,不久以后,中國的歷史走向另一個方向。
時間倒流,巴與楚已在長久的親和交惡中,寫下了三峽濃墨重彩的歷史與文化。
1998年,考古人員在忠縣長江邊的中壩遺址,陸續(xù)發(fā)掘出一些造型獨特的陶制器皿??脊艑W家將它稱為圜底罐。在后來的發(fā)掘中,這種器皿仍層出不窮,似乎總也挖不完。這些圜底罐后來堆成了山,數以億計,考古學家開始驚嘆,考古學界開始驚嘆。
今天我們見到的中壩遺址,處在兩條河流的中間,形似孤島。在這個遺址中,考古學家發(fā)掘出厚達四十多層的文化堆積,它的時代上限到周代。出土器物表明,這是一個罕見的巴人聚落遺址。當中已出現大量農耕文明的痕跡。
考古學證實,陶器產生于農耕文明,而中壩遺址出土的陶器卻罩著另一層神秘的面紗。 圍繞著中壩遺址的河流被稱為干井溝。地名,歷來被史學界稱為歷史的活化石,這當中的"井"字耐人尋味。
或許是一種巧合,甲骨文中鹽鹵的寫法"鹵"就與這種陶罐造型相似。這些數不勝數的圜底罐是否本身就是具有某種專用符號的意義?古代三峽地區(qū)分布著豐富的鹽源,這在眾多史籍中都有記載。我們今天在中壩附近已找到鹽的痕跡,但大量的證據和史載表明,這個地方曾有過豐富的鹽業(yè)資源,并構筑出遠古時期的一幕幕生死故事。
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的軍隊已是橫跨歐亞大陸的強勁之師,羅馬士兵們戴著漂亮的頭盔,所向披靡。短劍,投槍和盾牌使他們走遍了世界的許多地方。當時他們隨身攜帶的還有一個皮制的袋子,袋子里裝著羅馬帝國發(fā)給他們的軍餉——食鹽。在沒有火器的古代,食鹽使他們有足夠的體力投擲投槍、揮舞短劍,擺脫死亡的陰影。
在今天英語詞根中,鹽與薪水仍難以分割。早于羅馬軍團很長時間,中國三峽地區(qū)已出現了發(fā)達的鹽業(yè)。從那開始的漫長時間中,鹽幾乎成了人們的生活準則,繁榮和戰(zhàn)爭同時介入人的生活。
巴人所在的峽江諸地,當時都盛產食鹽,巴人一開始就出自鹽水,世代與鹽密不可分。直到清末,巴地的人們仍將食鹽用作貨幣,換取生活所需。今天的許多地區(qū),人們仍把食鹽叫做鹽巴。
離中壩遺址不遠,與之隔江相望的崖腳墓地遺址,考古人曾在這里發(fā)現了一大批非常奇特的墓葬,在同一墓葬的幾層中,分別具有巴楚不同的文化特征。考古學家推測,因為干井溝豐富的鹽源,巴國與楚國之間的拉鋸似爭奪戰(zhàn)持續(xù)了很長時間。
戰(zhàn)國時期,秦國被稱為"虎狼之國".作為天下霸主的秦依然信奉鬼神。在他們的祭祀禮儀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祭神"巫威".
巫峽,在重慶巫山縣境內與另一條河流交匯。距此不遠,是中華的祖山神農架。這是一個造就神秘的地域。 沿大寧河而上,就是遠古傳說中的"巫咸國".巫威的本意為制鹽工匠,因為食鹽對于古人的非凡意義,便被賦予了濃厚的宗教色彩與道神能力。
我們毫不懷疑《山海經》中的"巫咸國"就在這里。這是一個來自遠古,因鹽而興的集鎮(zhèn),它今天的名字叫做寧廠。清澈的鹽泉仍在細細流淌,注入同樣古老的大寧河。寧廠上了年紀的老人或許能說出千百年前煉鹽的場景,因為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鹽業(yè)仍是他們的生活中的全部內容。
我們看到一口鹽泉被插入了許多管道,這也許是世界上最早的股份制。巨大的鹽場被完整地保留至今。當中的爐室、巨桶、大鍋、銷蝕著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古時煉鹽的男人們被稱為兆丁,他們不事農耕,有著精湛的煉鹽技術,他們或許就是傳說中的"巫咸",他們的女人們在家中紡織,在集市交易,孩子們在河中嬉戲,看來來去去船只。很久以前的一天,這種寧靜卻被打破,一支來自東面的軍隊帶來了殺聲和金屬的撞擊聲,但這種情形很快就結束了,幸存下來的人們繼續(xù)他們鹽場中的勞作。史載寧廠春秋時屬巴,戰(zhàn)國屬楚,后屬秦。
寧廠以東的雞心嶺,與湖北、陜西接壤,三地交界處的居民們至今仍講巴地方言:通往湖北、陜西的古驛道仍有結隊的馬幫。在寧廠西面的紅池壩草原,發(fā)掘出了楚國的編鐘與銅剮。
大昌古鎮(zhèn)是一個異數,在層層疊疊的絕壁峽谷中,它平坦得讓人難以置信。大寧河在它的周圍環(huán)繞出一個神秘的符號,將它同上游的寧廠古鎮(zhèn),下游的長江連在一起。從大昌通往寧廠的絕壁上,一個個方形孔洞令歷代經過這里的人們浮想聯翩。這是古棧道留下的痕跡,延綿幾百里,它們可能被鋪上竹管,用來輸送鹽鹵。這些人類最早的工業(yè)管道,為我們勾畫出大昌谷地早年的繁榮。這是一個更加龐大的制鹽基地。當中隱藏著一個更加重要的秘密,是誰最先開發(fā)了這里的鹽源?現*古學使這一切逐漸明朗,在大昌古鎮(zhèn)以西大寧河邊的臺地上,一個堪與中壩遺址比美的大型巴人聚落遺址"雙堰塘遺址",浮出地面,是早期的巴人最早發(fā)現并開發(fā)了這里的鹽泉。
時間回溯幾千年,在三峽地區(qū),巴人、楚人、秦人因鹽而起的戰(zhàn)爭持續(xù)不斷。這種戰(zhàn)爭,客觀上帶來的是文化的融合。這種融合尤以巴楚為最,波及秦地,古蜀和中原。這種文明交織的錯宗紛繁,絲絲縷縷,我們今天尚不能完全梳理出頭緒。
學者張良皋先生,首作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在他的推論中,甲骨文中的"東"字就是一個米袋形象,"西"字為一個盛鹽的圜底罐,"南"字為巴人所獨有的淳于樂器,北為兩人靠背而座。 楚地的米、巴地的鹽,加上人與音樂,這也許就是遠古巴人心目中世界的輪廓。一種具有前驅意義的文化,很可能在它的繼承者高度演化和發(fā)展過程中走向衰落,這正如努比亞文化之于埃及。
考古學者一直在尋找巴人可能存在的文字,但至今一無所獲。沒有文字的巴人是否最先發(fā)明了甲骨文字?這一切仍然是一個謎。
戰(zhàn)國后期,巴國內亂。巴將軍蔓子許以三城,借師于楚,內亂平定后,為保住城池。巴蔓子撥劍自刎,用自己的頭顱答謝楚王。
當時的巴國,因為改革和社會經濟的滯后,已是危機四伏。巴國發(fā)生內亂前不久,一個楚國的重臣被亂箭射死。這個楚國人名叫吳起,他因力主變法而招至殺身之禍。吳起死后,楚國因為他生前推行的變法改良而更加強大。此時,北方的秦國通過長久的變法,已奠定一統天下的基礎,楚國成為他的敵人。
這是戰(zhàn)國后期的時候,九州在地上風起云涌。當時的楚和巴,因變法帶來的社會、經濟的差異已日趨明顯,不久以后,中國的歷史走向另一個方向。
時間倒流,巴與楚已在長久的親和交惡中,寫下了三峽濃墨重彩的歷史與文化。
1998年,考古人員在忠縣長江邊的中壩遺址,陸續(xù)發(fā)掘出一些造型獨特的陶制器皿??脊艑W家將它稱為圜底罐。在后來的發(fā)掘中,這種器皿仍層出不窮,似乎總也挖不完。這些圜底罐后來堆成了山,數以億計,考古學家開始驚嘆,考古學界開始驚嘆。
今天我們見到的中壩遺址,處在兩條河流的中間,形似孤島。在這個遺址中,考古學家發(fā)掘出厚達四十多層的文化堆積,它的時代上限到周代。出土器物表明,這是一個罕見的巴人聚落遺址。當中已出現大量農耕文明的痕跡。
考古學證實,陶器產生于農耕文明,而中壩遺址出土的陶器卻罩著另一層神秘的面紗。 圍繞著中壩遺址的河流被稱為干井溝。地名,歷來被史學界稱為歷史的活化石,這當中的"井"字耐人尋味。
或許是一種巧合,甲骨文中鹽鹵的寫法"鹵"就與這種陶罐造型相似。這些數不勝數的圜底罐是否本身就是具有某種專用符號的意義?古代三峽地區(qū)分布著豐富的鹽源,這在眾多史籍中都有記載。我們今天在中壩附近已找到鹽的痕跡,但大量的證據和史載表明,這個地方曾有過豐富的鹽業(yè)資源,并構筑出遠古時期的一幕幕生死故事。
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的軍隊已是橫跨歐亞大陸的強勁之師,羅馬士兵們戴著漂亮的頭盔,所向披靡。短劍,投槍和盾牌使他們走遍了世界的許多地方。當時他們隨身攜帶的還有一個皮制的袋子,袋子里裝著羅馬帝國發(fā)給他們的軍餉——食鹽。在沒有火器的古代,食鹽使他們有足夠的體力投擲投槍、揮舞短劍,擺脫死亡的陰影。
在今天英語詞根中,鹽與薪水仍難以分割。早于羅馬軍團很長時間,中國三峽地區(qū)已出現了發(fā)達的鹽業(yè)。從那開始的漫長時間中,鹽幾乎成了人們的生活準則,繁榮和戰(zhàn)爭同時介入人的生活。
巴人所在的峽江諸地,當時都盛產食鹽,巴人一開始就出自鹽水,世代與鹽密不可分。直到清末,巴地的人們仍將食鹽用作貨幣,換取生活所需。今天的許多地區(qū),人們仍把食鹽叫做鹽巴。
離中壩遺址不遠,與之隔江相望的崖腳墓地遺址,考古人曾在這里發(fā)現了一大批非常奇特的墓葬,在同一墓葬的幾層中,分別具有巴楚不同的文化特征。考古學家推測,因為干井溝豐富的鹽源,巴國與楚國之間的拉鋸似爭奪戰(zhàn)持續(xù)了很長時間。
戰(zhàn)國時期,秦國被稱為"虎狼之國".作為天下霸主的秦依然信奉鬼神。在他們的祭祀禮儀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祭神"巫威".
巫峽,在重慶巫山縣境內與另一條河流交匯。距此不遠,是中華的祖山神農架。這是一個造就神秘的地域。 沿大寧河而上,就是遠古傳說中的"巫咸國".巫威的本意為制鹽工匠,因為食鹽對于古人的非凡意義,便被賦予了濃厚的宗教色彩與道神能力。
我們毫不懷疑《山海經》中的"巫咸國"就在這里。這是一個來自遠古,因鹽而興的集鎮(zhèn),它今天的名字叫做寧廠。清澈的鹽泉仍在細細流淌,注入同樣古老的大寧河。寧廠上了年紀的老人或許能說出千百年前煉鹽的場景,因為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鹽業(yè)仍是他們的生活中的全部內容。
我們看到一口鹽泉被插入了許多管道,這也許是世界上最早的股份制。巨大的鹽場被完整地保留至今。當中的爐室、巨桶、大鍋、銷蝕著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古時煉鹽的男人們被稱為兆丁,他們不事農耕,有著精湛的煉鹽技術,他們或許就是傳說中的"巫咸",他們的女人們在家中紡織,在集市交易,孩子們在河中嬉戲,看來來去去船只。很久以前的一天,這種寧靜卻被打破,一支來自東面的軍隊帶來了殺聲和金屬的撞擊聲,但這種情形很快就結束了,幸存下來的人們繼續(xù)他們鹽場中的勞作。史載寧廠春秋時屬巴,戰(zhàn)國屬楚,后屬秦。
寧廠以東的雞心嶺,與湖北、陜西接壤,三地交界處的居民們至今仍講巴地方言:通往湖北、陜西的古驛道仍有結隊的馬幫。在寧廠西面的紅池壩草原,發(fā)掘出了楚國的編鐘與銅剮。
大昌古鎮(zhèn)是一個異數,在層層疊疊的絕壁峽谷中,它平坦得讓人難以置信。大寧河在它的周圍環(huán)繞出一個神秘的符號,將它同上游的寧廠古鎮(zhèn),下游的長江連在一起。從大昌通往寧廠的絕壁上,一個個方形孔洞令歷代經過這里的人們浮想聯翩。這是古棧道留下的痕跡,延綿幾百里,它們可能被鋪上竹管,用來輸送鹽鹵。這些人類最早的工業(yè)管道,為我們勾畫出大昌谷地早年的繁榮。這是一個更加龐大的制鹽基地。當中隱藏著一個更加重要的秘密,是誰最先開發(fā)了這里的鹽源?現*古學使這一切逐漸明朗,在大昌古鎮(zhèn)以西大寧河邊的臺地上,一個堪與中壩遺址比美的大型巴人聚落遺址"雙堰塘遺址",浮出地面,是早期的巴人最早發(fā)現并開發(fā)了這里的鹽泉。
時間回溯幾千年,在三峽地區(qū),巴人、楚人、秦人因鹽而起的戰(zhàn)爭持續(xù)不斷。這種戰(zhàn)爭,客觀上帶來的是文化的融合。這種融合尤以巴楚為最,波及秦地,古蜀和中原。這種文明交織的錯宗紛繁,絲絲縷縷,我們今天尚不能完全梳理出頭緒。
學者張良皋先生,首作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在他的推論中,甲骨文中的"東"字就是一個米袋形象,"西"字為一個盛鹽的圜底罐,"南"字為巴人所獨有的淳于樂器,北為兩人靠背而座。 楚地的米、巴地的鹽,加上人與音樂,這也許就是遠古巴人心目中世界的輪廓。一種具有前驅意義的文化,很可能在它的繼承者高度演化和發(fā)展過程中走向衰落,這正如努比亞文化之于埃及。
考古學者一直在尋找巴人可能存在的文字,但至今一無所獲。沒有文字的巴人是否最先發(fā)明了甲骨文字?這一切仍然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