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北京城韻律中軸線導(dǎo)游詞之一

字號:

一座見證了明清24位帝王成敗榮辱的都城,一幅展現(xiàn)華夏文明的歷史畫卷,一條串聯(lián)起中國古代輝煌建筑的中軸線。
    從北京的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歷,這條長達7.8公里的城市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到鐘鼓樓,匯集了北京古代城市建筑的精髓,見證了北京城的滄桑變遷。建筑大師梁思成這樣贊美這條中軸線:“一根長達八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是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chǎn)生。
    這條中軸線始于元朝對大都城的規(guī)劃設(shè)計,至明清兩朝形成了現(xiàn)有的規(guī)模。明清時的北京城,皇宮居全城中心,受三重城垣包圍,皇城是朝廷重地,禁止一般百姓進入;內(nèi)城居住著官僚和商人;外城為一般平民居住。整個北京城的布局體現(xiàn)了以皇室為主體的思想。一條中軸線從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太和殿、景山到鐘鼓樓,將外城、皇城和內(nèi)城串聯(lián)起來。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平衡對稱、高低有別、錯落有序,形成一幅獨有的壯美畫卷。
    中軸線既是北京城市框架的脊梁,又是展現(xiàn)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主線?,F(xiàn)代北京建設(shè)的“一線兩翼”發(fā)展戰(zhàn)略,又將其定為“新北京、新奧運”的生長點。
    這條全世界最長的城市中軸線,它的獨特魅力在哪里?建筑奧妙是什么?它又經(jīng)歷了怎樣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在北京建都850周年之際,北京史研究會秘書長李建平引領(lǐng)我們一同體味北京城市中軸線的獨特魅力和神韻。
    我了解北京城的中軸線,是在我上大學(xué)的時候,是我們老師,講了一個大清朝的故事開始,使我了解了北京城市的中軸線。
    他說在大清朝的時候,有一個外國的使者,他要到北京來朝見皇上,但是到中國朝見皇上得下跪,外國人這個使節(jié)說我不想下跪,中國的清朝的官員,就采取了一個禮賓儀式的安排,讓他從前門走進北京這個皇城,他從皇城走進來之后,從前門走進皇城之后,迎面看到的就是我們清朝時候就存在的第一道大門,現(xiàn)在就是在毛主席紀念堂的這個地方,當時叫大清門,那么他走進皇城之后發(fā)覺環(huán)境不一樣了,本來他進到北京城的時候,我們北京城是什么樣的特色呢?是一個灰墻灰瓦,建筑體量不是很高的四合院的建筑,街巷很整齊,從元代就定都在北京,胡同很整齊,橫平豎直基本都是東西向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胡同都是東西向的,是一個灰墻灰瓦的這么一座城市,但是他走進皇城之后發(fā)覺不一樣了,特別是從大清門走進之后,發(fā)覺顏色是黃琉璃瓦紅墻身,而且一條大道把他一直引向天安門。就是從現(xiàn)在毛主席紀念堂這個地方,當年是皇城的大門,從這個門進來之后是一條御路,現(xiàn)在你要到天安門廣場去你還能看到,在這個廣場正中間是大塊的條石鋪成的一條道,正對天安門正中的門路,這就是中軸線上的路,古代管它叫御路,就是皇上走的路,把你這個視線讓你進了皇城大門之后一下子把你引向天安門,哎呀他一看天安門太好了,黃琉璃瓦,紅柱子,紅紅的墻身,那么前面襯托的建筑是什么呢?白色的金水橋,白色的華表,白色的石獅子,藍天白云襯映下,哎呀,他體會到中國的建筑它和西方的完全不一樣,完全是東方的特色,就是我們常說的是大屋頂,是宮殿式的,當他走過天安門,穿過金水橋,進入天安門之后,迎面又是一座和天安門一模一樣的建筑,這就是端門,走過端門之后,迎面是一個廣場,就是穿過端門之后,迎面來的是午門,午門城墻兩面伸出來,像個巨人伸出手來,歡迎到來的使者,但是高大的城墻,那時在古時候不像現(xiàn)在這么多人,人是很小的,因為人少,人在高大城墻面前你是矮小的,他感到中國的這個建筑太好了,那么,他穿過端門到達午門之前呢,午門上面迎賓,它上面是有人吹著號,鐘鼓齊鳴,在午門前面有一個鐘樓,一個鼓樓,有鐘鼓齊鳴,當他穿過午門之后,又看到一道金水橋,那就是內(nèi)金水橋,天安門前面那個叫外金水橋,當他走過金水橋,才到達皇城,見皇上還差一道門,這道門就是太和殿前的門,太和門,太和殿就是進入午門之后,他發(fā)覺兩邊,你看,你要是到故宮去看去,沒有樹,不種樹,就是讓建筑更加雄偉,就是讓建筑完全盡收到你的視野,他跟著禮部官員走,過了太和門,才能到太和殿,太和殿建在一個高大的石臺階上,三層,他爬到石臺階上之后,他說哎呀,我不得不下跪了,我跪的不是中國皇帝,而是中國有如此優(yōu)美的建筑,如此輝煌的建筑,我不得不五體投地了,五體投地就是下跪啊,那么,從這一點呢我開始認識北京的中軸線,但是,我講的這個故事只是講了中軸線當中小小的一部份。
    我們理解中軸線,那么,我講的第一個專題就是中軸線的魅力。我們中國古代有一張畫,大家可能都知道,凡是來過河南的人都知道,河南有個開封市,開封古代叫汴梁,汴梁全城賣一張畫叫《清明上河圖》,中國畫它分長卷,這種長卷是我們中國人獨特的審美,我不知道這里有沒有搞美術(shù)的,西洋畫它是一個視點,但是中國畫是有多個視點,中國畫它可以講一個故事,它可以把一件事情完完整整地表現(xiàn)出來。那么我想我先介紹一下《清明上河圖》這張畫,然后,我們再來了解北京中軸線的魅力。這個《清明上河圖》,是中國長卷山水畫的一個代表,它描寫的是什么呢?就是清明時節(jié)人們?nèi)ゼ赖?,春游,踏青參加這一系列的活動,那么最遠處它是有幾棵樹,很稀稀疏疏的,然后你逐漸感覺有人了,有房子了,它是由遠把你帶向近,然后,逐漸逐漸地走向繁華和熱鬧;在這張畫正中,他畫的是汴梁城的城外的一個汴橋,是一個拱型的橋,到這個橋的時候,欣賞人他讓你達到一種高潮,你要細看這張畫,橋上人來人往,橋下船要過這個橋,橋上人告訴橋下人要小心這船不能碰了橋,橋下人連包括岸邊圍觀的人都在緊張的讓這船能過這個橋,從你欣賞當中你就逐漸緊張起來了,逐漸達到一個高潮;人們過了這個橋之后,你再往前欣賞它是進了城了,有一個城門樓,氣氛又有一些緩解,進了城之后他不再畫了,作者就畫了一小段,我到開封去訪問的時候跟他們問,為什么呢?他們說這畫沒畫完,后面還有一節(jié)沒找著,其實不是,中國畫的魅力就在這,就是它留下你無限想像的空間,當年這個汴梁城是宋朝的首都,非常地繁華,那么作者不可能把很多繁華的東西全畫盡,他留下你無限想像的空間,從郊區(qū)到小鎮(zhèn)到汴橋,達到高峰,從汴橋又往下,讓你有一個平緩的過程,然后進城了,進城之后不畫了,讓你想像吧,沒進城都如此地繁華,城內(nèi)會有多么地繁華,這就是中國畫,中國人的審美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