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圓通寺講解材料

字號:

一 介紹圓通寺簡況
    圓通寺座落在昆明城內(nèi)東北角的圓通街中段,背靠圓通山(很顯然街和山都是因寺而得名--圓通山原來叫螺峰山),始建于唐代,是云南省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也是我國最早的觀音道場之一。它的初建比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號稱“海天佛國”的浙江普陀山(海天佛國)的觀音寺,還要早一百多年。據(jù)文獻記載,寺院北面的螺峰山,早在南詔異牟尋時期(公元780-807年),就已是的游覽勝地。昆明人舊有“中秋賞月于明月石,重九登高于螺峰頂”的習俗。南詔蒙氏(皮羅閣)最初在此依巖建寺,原名“補陀羅寺(“補陀羅”亦作“補特羅”為印度語,譯做中文譯為“開滿小白花的山”;彝語“補陀羅”為“光明”的意思),但不幸于1255年毀于兵燹。元代大德五年(1301年),云南行中書省左丞阿昔思,重倡于盤坤巖上再建,改名“圓通寺”。
    螺峰山亦因此而被稱為圓通山,歷18年,至元佑六年(1319)始告完成,曾受到元代皇帝“賜璽書嘉”之獎;寺院最初由佛日、圓照住持。以后經(jīng)過明清兩代不斷修繕;特別是清康熙年間,吳三桂統(tǒng)治云南時期,曾大規(guī)模擴建,并將山門南移百余步至圓通街街面,才形成現(xiàn)在所見的格局。1936年,圓通寺被辟為公園;但當時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一片殘破景象!解放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整座寺院經(jīng)過幾次翻修和擴建.現(xiàn)已煥然一新. 1956年,應友好聯(lián)邦緬甸國政府和佛教界人士之請,經(jīng)我國國各院周恩來總理親自批推,珍藏在我國北京八大處靈光寺的”二釋迦牟尼佛牙舍利金塔”到緬甸仰光展出,供緬甸僧俗大眾瞻仰朝拜,迎奉的盛典即在昆明圓通寺舉行。當時,經(jīng)中央特別批準,此為世界矚目的、珍貴的、“佛牙舍利塔”(塔高約1米,重達360公斤;金塔內(nèi)外鑲嵌著上千顆的各種珠寶,“佛牙舍利”安放在塔心的一朵金蓮花上)被迎請在昆明圓通寺大殿供奉三天.據(jù)統(tǒng)計,這次瞻仰佛牙,參觀者超過十五萬人次,可謂圓通寺有史以來的一大盛事. 1980年改革開放以來,圓通寺已接待了數(shù)百萬的賓客,其中有不少的知名人士,如泰國僧王、泰王姐、詩林通公主,法國總理、芬蘭議長、日本大臣;還有亞非許多國家的首腦、佛教僧尼、專家學者以及廣大信徒和旅游者;他們旅游觀光之后,無一不大加贊賞。1985年,昆明圓通寺經(jīng)國務院批準,被列為全國重點佛教寺院之一?,F(xiàn)圓通寺為云南省、昆明市佛教協(xié)會所在地,是人們選勝登臨的絕好去處。圓通寺中的“圓通”二字有甚深的含義,按“現(xiàn)代漢語辭典”解釋:為人做事靈活變通,不固執(zhí)己見;而在佛學里則有“功德圓滿,通達彼岸” 的含義。一般說,圓就是圓滿,通就是通達,體性周遍為圓,妙用無礙為通。也可以認為,圓是對自己而言;我們說話做事都要“自圓其說”、“圓融無礙”。通是對相互關(guān)系而言;大家相處共事都“與人為善”思想要溝通,以取得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所以,加以引申,“圓通”就是喻示我們,既要有"自知明",又要有"知人之明",為此,要嚴以責己,寬以待人。用佛家的語言,則可以說:“妙智所證之理”曰“圓通”而"圓通寺"之所以為觀音道場,是依據(jù)于佛教典籍中有"觀音贊"曰:“菩薩號圓通,降生七寶林中,千手千眼妙真容,端坐普陀宮,楊柳枝頭甘露灑,普滋法界醒薰蒙,千層浪頭放神通,光降道場中”。當知:“圓通大士”乃是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法號之一(如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過去正法如來,都是觀世音菩薩的法號;唐代,因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法號,簡稱"觀世音菩薩",而"圓通寺"則是觀音菩薩的道場。
    二 圓通寺主要的殿堂和景觀:
    山門
    圓通寺的大門(山門)面臨圓通街,面闊五間,東西分別為售票處和經(jīng)書流通處,中間為三門(古代寺院多建于山林,故寺院的大門稱為山門;又因為它一般是三道門,故也稱"三門"按佛教經(jīng)典,三門詳稱為"三解脫門",分別是空門,無相門,無中門兩旁懸掛著一副楹聯(lián),上書:“古剎居鬧市,車水馬龍, 看你如何安身?觸目皆為紛擾相;佛緣注心靈,游客觀眾,是誰能夠斂意?隨機所到極樂園?!贝寺?lián)為本寺方丈撰句,我省書法家樊瑞然所書;深入淺出、言簡意賅,將世間的繁忙紛擾與佛家的淡泊清靜,不同俗流,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形成鮮明的對比!紅塵喧囂,而圓通寺卻是鬧中求靜的一方凈土。
    勝境牌坊
    牌坊高約10余米,用優(yōu)質(zhì)沙石為基座,東西兩端立護墻,三門用粗可合抱的四根巨柱支撐,柱子南北兩面用上窄下寬的巨石加固,石上刻獅子、仙鹿、花飾、圖案等浮雕,生動活潑;坊上彩繪金龍、彩鳳仙鶴等吉祥物,高處還有南極仙翁,福祿壽三星等人物,正面24尊,背面20尊。整座牌坊造型精美、比例勻稱,巧妙的將儒釋道文化融為一體。坊上正中(兩面)題“圓通勝境”四個珠圓玉潤、氣勢非凡的楷書大字,十分引人注意;這四個字長3.64米,高約1米,傳為沐天坡所書(但也有人認為是吳三桂所書)。據(jù)記載,這座牌坊是吳三桂于康熙七年(1668)所建?,F(xiàn)在世人公認。圓通寺內(nèi)此勝境坊上的四個大字和大殿上“圓通寶殿”四字,堪稱大字楷書之杰作。勝境坊東西兩端的矮墻上,正面是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提寫的“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一聯(lián);背面是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茗山長老寫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