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小學教學組織形式的革新
前面說過,我們認為,教學組織形式的革新是戰(zhàn)后美國教育改革的三個重大方面之一。教學組織形式問題是一個教育系統(tǒng)①如何對待和安排學生個體和群體的問題?!敖虒W組織”一詞用于指教學的各種相互關聯(lián)的結構方面,包括場所、時間、知識、教導、學生等的組織。①可見它不僅僅指我們的教育學上習見的“班級上課制”那種組織形式。我們知道,中小學生的能力和興趣有極大的不同。社會對青年受教育的要求也是多種多樣的。這些因素都牽涉到教學應怎樣組織才好。就中等教育說,“分化”問題是二次大戰(zhàn)后國際上普遍關注的焦點。
學生分組,課程分化,不僅影響教育效果,具有重大的教學論意義,而且這種實施不能不影響到個人未來的生活機會,因而在一定意義上是一種社會選拔,具有重大的社會學意義。②這是我們所以注重教學組織形式這個方面的改革的原因。
美國的教育系統(tǒng)二次大戰(zhàn)后從結構上說,沒有什么改變。因為一些美國教育家如科南特曾認為,美國教育系統(tǒng)仍然是能夠很好為美國社會服務的,不需要改革。但是教育系統(tǒng)也產(chǎn)生了某些變動,如“中間學?!钡某霈F(xiàn)便是一例。而學校內(nèi)部教學組織的革新則是頻繁而多樣的。這種革新的表征,看來,是趨向于教學個別化。這種趨向可以說是對班級一上課制的反作用。
本章目的,是論述美國整個教育系統(tǒng)的某種變動,教學組織的革新。后者是我們要著重講的。
3—1學校教育結構上的變動及改革的擬議
盡人皆知,美國的學校教育(scliooling)結構(有如我們說的“學制”),筒括地說,是“8-4-4制”,或“6-3-3-4制”,就是小學8年(舊制)或6年(新制),中學4年(舊制)或6年(新制,3-3分段或6年一貫制),本科生學院4年。
二次大戰(zhàn)后,這種學制盡管沒有改變,但在“6-3-3制”的年限劃分上有一個變動。那就是取代“初級中學”的“中間學?!保?middle school )的出現(xiàn)。此外,對整個學制的改革也有一些擬議。我們分別加以論述。
一、“中間學?!钡某霈F(xiàn)
“中間學?!保@一概念, 1960年代開始在美國出現(xiàn)。實質上,它是“初級中學”概念的深化,目的在改進從初等教育向中等教育的過渡。這種中間學校通常包括五或六年級至八年級。采用協(xié)作教學(team teaching一作“小隊教學”)或其它革新的教學方法,強調(diào)課程的試探作用和逐漸增加學生的獨立性。它的宗旨在為10~14歲這一早期青年期的學生的教育需要服務③。
1968年美國只有兩個州規(guī)定了辦中間學校的檢定條件。到80年代初,已成立了全國中間學校協(xié)會,全美國50個州都辦起了這種中間學校,并制定了擔任中間學校教學工作的人員的檢定方針④。
這種年限劃分上的變動,我們可以圖錄如下,用以與原有的制度比較。
美國學制新、舊及戰(zhàn)后變動示意圖
為什么出會現(xiàn)這種“中間學?!蹦??它有什么理論根據(jù)呢?它的出現(xiàn)是因為對原有的“初級中學”不滿意,希望制定一種真正適應小學后期(或“高年級”)和早期青年期的教育計劃。研究表明,從兒童期末尾到青年期開始之間,有一個過渡期,通常的為三、四年。這是一個新的需要和特征出現(xiàn)的時期,是個人之間有廣泛差異的時期。人生中這一段被稱為前青年期(preado- lescence),或者用60年代出現(xiàn)的一個新名詞“少年期”(tran—secence,試譯)⑤在什么時候發(fā)生上述變化,生長曲線表明在同一性別和不同性別中有相當?shù)牟町?。女孩達到不同發(fā)展階段。如從兒童期發(fā)展到前青年期,比男孩約早兩年。雖然男女兒童達到這時期在年齡上有遲早的區(qū)別,據(jù)認為五、六、七、八這四個年級是前青年期階段。從上面的圖示可以看到,“中間學?!笔沁m應前青年期特殊需要的教育機構?,F(xiàn)在,青春期(pberty )開始的年齡約提早一年,兒童成熟得更早了。九年級生更象中學學生(青年),而不象少年了。六年級生往往已達到青春期,日益越出小學生(兒童)的范疇了。中間學校的課程安排得更有靈活性,是小學有指導的修業(yè)與中學有更多獨立性的修業(yè)之間的過渡。⑥
美國中間學校的擁護者們宣稱它有如下幾個優(yōu)點:
(1)它使得中學的學程有了四年。
(2)它避免把十一和十二歲的兒童與青年(adolescent)混同起來。
(3)它把正在過渡到青年期的這一“可怕時期”的兒童組織在一起。
(4)它讓學生從有指導的小學修業(yè)向更獨立的中學修業(yè)逐漸過渡。
(5)它鼓勵課程比傳統(tǒng)的安排更有靈活性,教學更豐富。
(6)它讓教師和行政人員在制定專為前青年期的教育計劃方面專門化。⑦
戰(zhàn)后一些西方國家都很注重初中(或“中間”)這一年齡階段的教育實施,認為需要有一個相當?shù)挠^察和指導時期,以便探索和鑒定兒童的才能傾向。有的國家把這一段稱為“定向階段”。這種中間學校的設立是有其重大考慮的,不能僅僅看作是年限劃分而已。
二、關于教育結構(學制)改革的擬議
除了上述“中間學校”這一年限劃分上的變動之外,也有對教育結構的改革提出擬議的。例如,在高等教育方面,卡內(nèi)基高等教育委員會1973年在題為《時間短些,選品多些》的關于高等教育建議的專門報告書中,就提出把美國四年制的本科生學院縮短為三年。⑧
另外,還有些改革美國現(xiàn)有教育結構的擬議。簡述如下:
一個建議是西華盛頓教育學院教授保爾·伍德林在他的《民族的四分之一》(A Fourth of A Nation)一書中提出的,為形象計,他的建議,我們把它圖示如下。在伍德林的建議中,初小是不分級的,中學采取能力分組,分成低于平均、平均、高于平均這樣三軌,學生們按學科能力進入不同的軌中修業(yè)。⑨
其次,約翰·古德萊德在他的《一個叫做學校的地方》一書中,認為是重新整體考慮美國的學校教育連續(xù)體的時候了。他根據(jù)調(diào)查研究,主張把從4~16歲的人的教育,分作三個階段:初級(幼兒)階段,4~8歲,小學階段,8~12歲;中學階段,12~16歲。⑩
我們看到,這個學校教育系統(tǒng),比美國現(xiàn)有提早兩年開始和結束。在古德萊德看來,美國現(xiàn)有的學校教育系統(tǒng)有幾個不適合之處。其一,從小學起到中學完畢的習慣的年級層次(gradelevels)與義務教育法不相合。六歲左右入一年級是普通的。法定離校年齡大多數(shù)為16歲。而中學畢業(yè)往往接近于18歲。而今天更早入學的趨勢日益增高了。其二,男女兒童性成熟提早,關于青年期、青年問題、中等學校教育、工作等的一些研究,使人們建議應盡早讓他們離開學校。
古德萊德指出,現(xiàn)在從保育學校(nusery schqol)過渡到幼兒園(kindergarten),再過渡到小學一年級之間的接縫如能泯除的話,就容易在他所建議的“初級階段”(primary [ infa-nt] phase )結束時(8歲),達到現(xiàn)行三年級(9歲)的成績。同時,學校開支可節(jié)省。
兒童從四歲生日開始入學。三個階段是垂直(縱)的組織,不是水平(橫)的組織。每個階段有一個到至多四個不超過一百人的四年制不分級的單元(unit),涵蓋四年階段中全部學齡的兒童。一組教師負責整個組的兒童。這樣可能使教師和兒童很好地相互了解,學習過程更個別化和親密,進行同儕教學。這就是古德萊德的設計。我們也把它圖示如下:總之,按古德萊德的意古德萊德建議的改革示意圖
見,學習不再是按年齡和年級層次來組織了。對教育的價值準則改變了,認為是要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而不是讀完的年級和在校得到的分數(shù)。這是一個極其深刻的變化。
當然,需要指出,古德萊德主張“修業(yè)的共同核心”——(comtnon cora of studies )與“某種重點個別化”(someindividualization of emphases)應結合起來。
我們所敘述的這些,都還是建議,還是紙面上的東西。但它們使我們看到了美國學校教育結構也在求得有較根本的改變,也看到了一點這種改變的去向。那些去向是從美國的情況提出來的,然而應作為一種動態(tài)加以了解。
前面說過,我們認為,教學組織形式的革新是戰(zhàn)后美國教育改革的三個重大方面之一。教學組織形式問題是一個教育系統(tǒng)①如何對待和安排學生個體和群體的問題?!敖虒W組織”一詞用于指教學的各種相互關聯(lián)的結構方面,包括場所、時間、知識、教導、學生等的組織。①可見它不僅僅指我們的教育學上習見的“班級上課制”那種組織形式。我們知道,中小學生的能力和興趣有極大的不同。社會對青年受教育的要求也是多種多樣的。這些因素都牽涉到教學應怎樣組織才好。就中等教育說,“分化”問題是二次大戰(zhàn)后國際上普遍關注的焦點。
學生分組,課程分化,不僅影響教育效果,具有重大的教學論意義,而且這種實施不能不影響到個人未來的生活機會,因而在一定意義上是一種社會選拔,具有重大的社會學意義。②這是我們所以注重教學組織形式這個方面的改革的原因。
美國的教育系統(tǒng)二次大戰(zhàn)后從結構上說,沒有什么改變。因為一些美國教育家如科南特曾認為,美國教育系統(tǒng)仍然是能夠很好為美國社會服務的,不需要改革。但是教育系統(tǒng)也產(chǎn)生了某些變動,如“中間學?!钡某霈F(xiàn)便是一例。而學校內(nèi)部教學組織的革新則是頻繁而多樣的。這種革新的表征,看來,是趨向于教學個別化。這種趨向可以說是對班級一上課制的反作用。
本章目的,是論述美國整個教育系統(tǒng)的某種變動,教學組織的革新。后者是我們要著重講的。
3—1學校教育結構上的變動及改革的擬議
盡人皆知,美國的學校教育(scliooling)結構(有如我們說的“學制”),筒括地說,是“8-4-4制”,或“6-3-3-4制”,就是小學8年(舊制)或6年(新制),中學4年(舊制)或6年(新制,3-3分段或6年一貫制),本科生學院4年。
二次大戰(zhàn)后,這種學制盡管沒有改變,但在“6-3-3制”的年限劃分上有一個變動。那就是取代“初級中學”的“中間學?!保?middle school )的出現(xiàn)。此外,對整個學制的改革也有一些擬議。我們分別加以論述。
一、“中間學?!钡某霈F(xiàn)
“中間學?!保@一概念, 1960年代開始在美國出現(xiàn)。實質上,它是“初級中學”概念的深化,目的在改進從初等教育向中等教育的過渡。這種中間學校通常包括五或六年級至八年級。采用協(xié)作教學(team teaching一作“小隊教學”)或其它革新的教學方法,強調(diào)課程的試探作用和逐漸增加學生的獨立性。它的宗旨在為10~14歲這一早期青年期的學生的教育需要服務③。
1968年美國只有兩個州規(guī)定了辦中間學校的檢定條件。到80年代初,已成立了全國中間學校協(xié)會,全美國50個州都辦起了這種中間學校,并制定了擔任中間學校教學工作的人員的檢定方針④。
這種年限劃分上的變動,我們可以圖錄如下,用以與原有的制度比較。
美國學制新、舊及戰(zhàn)后變動示意圖
為什么出會現(xiàn)這種“中間學?!蹦??它有什么理論根據(jù)呢?它的出現(xiàn)是因為對原有的“初級中學”不滿意,希望制定一種真正適應小學后期(或“高年級”)和早期青年期的教育計劃。研究表明,從兒童期末尾到青年期開始之間,有一個過渡期,通常的為三、四年。這是一個新的需要和特征出現(xiàn)的時期,是個人之間有廣泛差異的時期。人生中這一段被稱為前青年期(preado- lescence),或者用60年代出現(xiàn)的一個新名詞“少年期”(tran—secence,試譯)⑤在什么時候發(fā)生上述變化,生長曲線表明在同一性別和不同性別中有相當?shù)牟町?。女孩達到不同發(fā)展階段。如從兒童期發(fā)展到前青年期,比男孩約早兩年。雖然男女兒童達到這時期在年齡上有遲早的區(qū)別,據(jù)認為五、六、七、八這四個年級是前青年期階段。從上面的圖示可以看到,“中間學?!笔沁m應前青年期特殊需要的教育機構?,F(xiàn)在,青春期(pberty )開始的年齡約提早一年,兒童成熟得更早了。九年級生更象中學學生(青年),而不象少年了。六年級生往往已達到青春期,日益越出小學生(兒童)的范疇了。中間學校的課程安排得更有靈活性,是小學有指導的修業(yè)與中學有更多獨立性的修業(yè)之間的過渡。⑥
美國中間學校的擁護者們宣稱它有如下幾個優(yōu)點:
(1)它使得中學的學程有了四年。
(2)它避免把十一和十二歲的兒童與青年(adolescent)混同起來。
(3)它把正在過渡到青年期的這一“可怕時期”的兒童組織在一起。
(4)它讓學生從有指導的小學修業(yè)向更獨立的中學修業(yè)逐漸過渡。
(5)它鼓勵課程比傳統(tǒng)的安排更有靈活性,教學更豐富。
(6)它讓教師和行政人員在制定專為前青年期的教育計劃方面專門化。⑦
戰(zhàn)后一些西方國家都很注重初中(或“中間”)這一年齡階段的教育實施,認為需要有一個相當?shù)挠^察和指導時期,以便探索和鑒定兒童的才能傾向。有的國家把這一段稱為“定向階段”。這種中間學校的設立是有其重大考慮的,不能僅僅看作是年限劃分而已。
二、關于教育結構(學制)改革的擬議
除了上述“中間學校”這一年限劃分上的變動之外,也有對教育結構的改革提出擬議的。例如,在高等教育方面,卡內(nèi)基高等教育委員會1973年在題為《時間短些,選品多些》的關于高等教育建議的專門報告書中,就提出把美國四年制的本科生學院縮短為三年。⑧
另外,還有些改革美國現(xiàn)有教育結構的擬議。簡述如下:
一個建議是西華盛頓教育學院教授保爾·伍德林在他的《民族的四分之一》(A Fourth of A Nation)一書中提出的,為形象計,他的建議,我們把它圖示如下。在伍德林的建議中,初小是不分級的,中學采取能力分組,分成低于平均、平均、高于平均這樣三軌,學生們按學科能力進入不同的軌中修業(yè)。⑨
其次,約翰·古德萊德在他的《一個叫做學校的地方》一書中,認為是重新整體考慮美國的學校教育連續(xù)體的時候了。他根據(jù)調(diào)查研究,主張把從4~16歲的人的教育,分作三個階段:初級(幼兒)階段,4~8歲,小學階段,8~12歲;中學階段,12~16歲。⑩
我們看到,這個學校教育系統(tǒng),比美國現(xiàn)有提早兩年開始和結束。在古德萊德看來,美國現(xiàn)有的學校教育系統(tǒng)有幾個不適合之處。其一,從小學起到中學完畢的習慣的年級層次(gradelevels)與義務教育法不相合。六歲左右入一年級是普通的。法定離校年齡大多數(shù)為16歲。而中學畢業(yè)往往接近于18歲。而今天更早入學的趨勢日益增高了。其二,男女兒童性成熟提早,關于青年期、青年問題、中等學校教育、工作等的一些研究,使人們建議應盡早讓他們離開學校。
古德萊德指出,現(xiàn)在從保育學校(nusery schqol)過渡到幼兒園(kindergarten),再過渡到小學一年級之間的接縫如能泯除的話,就容易在他所建議的“初級階段”(primary [ infa-nt] phase )結束時(8歲),達到現(xiàn)行三年級(9歲)的成績。同時,學校開支可節(jié)省。
兒童從四歲生日開始入學。三個階段是垂直(縱)的組織,不是水平(橫)的組織。每個階段有一個到至多四個不超過一百人的四年制不分級的單元(unit),涵蓋四年階段中全部學齡的兒童。一組教師負責整個組的兒童。這樣可能使教師和兒童很好地相互了解,學習過程更個別化和親密,進行同儕教學。這就是古德萊德的設計。我們也把它圖示如下:總之,按古德萊德的意古德萊德建議的改革示意圖
見,學習不再是按年齡和年級層次來組織了。對教育的價值準則改變了,認為是要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而不是讀完的年級和在校得到的分數(shù)。這是一個極其深刻的變化。
當然,需要指出,古德萊德主張“修業(yè)的共同核心”——(comtnon cora of studies )與“某種重點個別化”(someindividualization of emphases)應結合起來。
我們所敘述的這些,都還是建議,還是紙面上的東西。但它們使我們看到了美國學校教育結構也在求得有較根本的改變,也看到了一點這種改變的去向。那些去向是從美國的情況提出來的,然而應作為一種動態(tài)加以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