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作為一個社會里的成熟成員,有特殊的道德責任和理智責任去幫助那些未成熟的社會成員,并協(xié)助建設一個真正的共同體。因此,他們應當使用理智的方法,這是一種教育的方法,同時亦是民主的方法。前面的討論已經(jīng)指出,理智的方法能使我們認清和識別手段和結果的關系并有效地解決問題,這是社會探究的辦法。它是以經(jīng)驗性事實為根據(jù)的,兼有反思性和創(chuàng)造性。憑借理智教育工作者能夠理解人及其社會行為的本質(zhì)。他們能夠了解現(xiàn)存的社會和文化狀況。他們能夠認識到,社會改革不僅是人們對物質(zhì)福利的需要,也是文化和道德價值方面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如能對人性和社會有足夠的了解,他們就能系統(tǒng)地制定教育改革的目的,這樣的教育改革將有助于產(chǎn)生一個民主主義的社會。
根據(jù)杜威的觀點,如果教育工作者要參與領導社會的根本改革,那么他們必定不能忽視人性的兩項重要功能,即習慣和需要。前面討論人性的問題時已經(jīng)指出,習慣一旦形成,它們就成了持久的行為模式,會擴展到個人生活的新的情境中去,不可能單憑意志的努力或一種突然的革命而消除。如果一個不好的習慣需要改變的話,只能通過改變產(chǎn)生這些習慣和使它們持續(xù)的客觀條件,這實際上是一個為改變舊習慣而形成新習慣的過程。杜威寫道:
“革命”從來不會達到想象中的廣度和深度;要徹底進行一次革命需要時間,一般所需時間很長,要經(jīng)歷一連串的局部變化。因為徹底的革命意味著新習慣的形成。這些新習慣將會與被取代的舊習慣一樣根深蒂固且一樣“自然”。
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須懂得他們的任務是一項長期的努力,而且只有連續(xù)的探究和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他們達到目的。
教育工作者在制訂社會變革策略時應該考慮的第二個因素是人類的需要。需要是人性中最恒久不變的因素。
相當明顯的例子,是所有人都不斷地需要食物,如果不能滿足這個需要,人就會死亡。
……對食物的需要是人性中常存的因素,這種情況明顯得不能被否認。當觀察其他需要時,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從所屬的總類中隱退,變成了變動多端的、表面的需要。但是在任何情況下,社會改革政策的倡導者,仍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首先要考慮人性中最恒常而又處于中心地位的需要;其次是考慮在某個給定的時間用什么方法才能使這些需要得到最廣泛而且最充分的滿足。
充分了解人性的這些基本組成部分,對促進所期望的社會變革的幫助是不可估量的。有了這樣的認識,加上知道引起社會問題的原因,教育工作者就完全能夠系統(tǒng)地制定目標和選擇通往目標的方法。所以,杜威的做法,是以現(xiàn)實環(huán)境和實際調(diào)查為基礎,系統(tǒng)地制定教育的社會目的,而不是制定抽象的教育目的。當然,他并不局限于考慮真實情況,而是采用了大家共有的思想,并在靈活和廣泛的意義上解釋這些思想。他曾這樣說道:
目的的理想主義與現(xiàn)實觀察以及對現(xiàn)存條件的利用相結合,我認為似乎是能把我們的目標從變得空洞、感情用事和注定的失敗之中解救出來的方法。
《杜威論教育與民主主義》杜祖貽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根據(jù)杜威的觀點,如果教育工作者要參與領導社會的根本改革,那么他們必定不能忽視人性的兩項重要功能,即習慣和需要。前面討論人性的問題時已經(jīng)指出,習慣一旦形成,它們就成了持久的行為模式,會擴展到個人生活的新的情境中去,不可能單憑意志的努力或一種突然的革命而消除。如果一個不好的習慣需要改變的話,只能通過改變產(chǎn)生這些習慣和使它們持續(xù)的客觀條件,這實際上是一個為改變舊習慣而形成新習慣的過程。杜威寫道:
“革命”從來不會達到想象中的廣度和深度;要徹底進行一次革命需要時間,一般所需時間很長,要經(jīng)歷一連串的局部變化。因為徹底的革命意味著新習慣的形成。這些新習慣將會與被取代的舊習慣一樣根深蒂固且一樣“自然”。
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須懂得他們的任務是一項長期的努力,而且只有連續(xù)的探究和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他們達到目的。
教育工作者在制訂社會變革策略時應該考慮的第二個因素是人類的需要。需要是人性中最恒久不變的因素。
相當明顯的例子,是所有人都不斷地需要食物,如果不能滿足這個需要,人就會死亡。
……對食物的需要是人性中常存的因素,這種情況明顯得不能被否認。當觀察其他需要時,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從所屬的總類中隱退,變成了變動多端的、表面的需要。但是在任何情況下,社會改革政策的倡導者,仍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首先要考慮人性中最恒常而又處于中心地位的需要;其次是考慮在某個給定的時間用什么方法才能使這些需要得到最廣泛而且最充分的滿足。
充分了解人性的這些基本組成部分,對促進所期望的社會變革的幫助是不可估量的。有了這樣的認識,加上知道引起社會問題的原因,教育工作者就完全能夠系統(tǒng)地制定目標和選擇通往目標的方法。所以,杜威的做法,是以現(xiàn)實環(huán)境和實際調(diào)查為基礎,系統(tǒng)地制定教育的社會目的,而不是制定抽象的教育目的。當然,他并不局限于考慮真實情況,而是采用了大家共有的思想,并在靈活和廣泛的意義上解釋這些思想。他曾這樣說道:
目的的理想主義與現(xiàn)實觀察以及對現(xiàn)存條件的利用相結合,我認為似乎是能把我們的目標從變得空洞、感情用事和注定的失敗之中解救出來的方法。
《杜威論教育與民主主義》杜祖貽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