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盧溝橋旅游風(fēng)景區(qū)

字號:

盧溝橋位于廣安門外,北京西南15公里,因橫跨盧溝河(今名永定河)而得名。為北京現(xiàn)存最古者的一座石造拱橋。
     戰(zhàn)國時期,盧溝渡口是燕薊地區(qū)沿著大行山脈東麓通往華北平原的要津。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開始興建石橋,至明昌三年(1192)建成,定名“廣利”。意大利人馬可·波羅的游記曾記述此橋。盧溝橋是根據(jù)永定河水流的特點設(shè)計的。
     橋身全部都用白石,全長21—2.2米,加上兩端引橋,總長266.5米。有11個橋拱,面寬7.5米,外寬9.3米,有欄板279塊,左側(cè)石欄雕柱 140根,右側(cè)141根,柱高1.4米,柱頭均雕蹲伏的石獅。全橋的結(jié)構(gòu)和橋墩、拱券的各部分,均使用腰鐵固牢,用以加強石與石之間的拉聯(lián)。橋墩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并且還在每個尖端安置了一根三角鐵柱,以抗御春冰和洪水。1949年后修建鐵路時,在橋南建了鐵路橋一座。
     盧溝橋的石獅子姿態(tài)各不相同。獅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戲小獅,雄的弄繡球。有的大獅子身上,雕刻了許多小獅,最小的只有幾厘米長,有的只露半個頭,一張嘴。因此,長期以來有“盧溝橋的獅子數(shù)不清”的說法。據(jù)統(tǒng)計,望柱上有大石獅281個,小石獅211個,橋上石獅共492只,橋東端還有頂著欄桿的石獅,左右各1只。橋兩頭有華表各1對,華表頂部石獸各1對(東邊為一對獅子,西邊為一對大象)。
     總計石獅496個,其中金代石獅1個,元,明兩代石獅90多組,清代石獅126組。一朝天子一朝臣,石獅身上的時代特征非常明顯。金代石獅身體瘦長,面窄腿粗;清石獅滿頭卷毛高揚,挺胸張嘴,胸前有一條寬帶;民國時期的石獅材質(zhì)較雜,石料有暗紅色。青灰色多種,做工相對粗糙。兩畔還各有石碑一座:一座碑上記載清康熙二十七年(1698)重修盧溝橋的經(jīng)過。
     另一座是乾隆所寫金章宗所題“盧溝曉月”四字。碑高4.52米,寬1.27米,厚84厘米,明月西沉,水光幽幽,橋白如玉,良辰美景。為燕京八景之一。盧溝橋的東頭是宛平城。
    1 937年“七七事變”就發(fā)生在此。望柱上當(dāng)年日軍的彈痕猶斑斑可見。1981年建立盧溝橋史料陳列館,1987年在橋北另建一座新公路橋。叫京石公路橋,全長1120米。盧溝古橋只準(zhǔn)許行人步行通過。盧溝橋為全國重點保護(hù)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