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達嶺長城在北京延慶縣。是長城的一個隘口。其關城為東窄西寬的梯形,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嘉靖、萬歷年間曾修茸。
關城有東西二門東門額題“居庸外鎮(zhèn)”,刻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西門額題“北門鎖鑰”,刻于萬歷十年(1582年)。
兩門均為磚石結構,券洞上為平臺,臺之南北各有通道,連接關城城墻,臺上四周砌垛口。京張公路從城門中通過,為通往北京的咽喉。從“北門鎖鑰”城樓左右兩側,延伸出高低起伏、曲折連綿的萬里長城。長城全長6,700公里,是世界上古老的偉大建筑之一。
八達嶺附近的長城依山勢而筑,高低寬窄不一(平均高6~7米,寬4~5米),用整齊巨大的城磚筑成墻體外殼。下部為條石臺基,上砌磚墻及馬道,墻身內部填滿碎石和黃土。墻頂地面鋪饅方磚,內側為字墻,外側為垛墻。
垛墻上方有垛口,下有射洞,以便隙望和射擊。為了防御的需要,分別于山脊的高地、城墻的轉角或險要處,筑堡壘式的城臺。高大的稱空心敵臺,多建于沖要處,為上下兩層。上層頂部為平臺,周圍有垛口和射洞;下層為空屋,可駐兵和貯存武器。低矮的稱墻臺,多建于平緩處,騎墻而筑或凸出墻外,其高度與城墻相等,臺四周也有垛口和射洞。長城至清代已逐漸失去防御的歷史作用,由于長年受風雨侵襲及人為破壞而日漸荒廢。解放后曾分期補修了八達嶺關城城樓和南北各四個城臺,1978年春又重建了居庸外鎮(zhèn)的城樓。
關城有東西二門東門額題“居庸外鎮(zhèn)”,刻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西門額題“北門鎖鑰”,刻于萬歷十年(1582年)。
兩門均為磚石結構,券洞上為平臺,臺之南北各有通道,連接關城城墻,臺上四周砌垛口。京張公路從城門中通過,為通往北京的咽喉。從“北門鎖鑰”城樓左右兩側,延伸出高低起伏、曲折連綿的萬里長城。長城全長6,700公里,是世界上古老的偉大建筑之一。
八達嶺附近的長城依山勢而筑,高低寬窄不一(平均高6~7米,寬4~5米),用整齊巨大的城磚筑成墻體外殼。下部為條石臺基,上砌磚墻及馬道,墻身內部填滿碎石和黃土。墻頂地面鋪饅方磚,內側為字墻,外側為垛墻。
垛墻上方有垛口,下有射洞,以便隙望和射擊。為了防御的需要,分別于山脊的高地、城墻的轉角或險要處,筑堡壘式的城臺。高大的稱空心敵臺,多建于沖要處,為上下兩層。上層頂部為平臺,周圍有垛口和射洞;下層為空屋,可駐兵和貯存武器。低矮的稱墻臺,多建于平緩處,騎墻而筑或凸出墻外,其高度與城墻相等,臺四周也有垛口和射洞。長城至清代已逐漸失去防御的歷史作用,由于長年受風雨侵襲及人為破壞而日漸荒廢。解放后曾分期補修了八達嶺關城城樓和南北各四個城臺,1978年春又重建了居庸外鎮(zhèn)的城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