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林象鼻山旅游風(fēng)景區(qū)

字號:


     象山又名象鼻山,它位于桃花江與漓江匯流處,其山形酷似一頭駐足漓江邊臨流飲水的大象,栩栩如生,引人入勝,被人們引作桂林市的城徽。山體前部水月洞,彎如滿月,空透山體,清澈的江水從洞中空鼻而過,波光洞影,構(gòu)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奇觀,“象山水月”因之成為桂林山水景觀一絕。
     相傳遠古時候,天帝帶了天臣神獸南巡到桂林,天象因馱運過重病倒,被遺棄在漓江邊。后來,它被漓江人醫(yī)治康復(fù),見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不愿重返天堂,便留下來為民耕作。天帝得知,馬上派出天兵天將來捉拿。他們大戰(zhàn)三天三夜,不分勝負。天將趁雙方歇戰(zhàn),大象到江邊喝水之時,偷偷抽出利劍,從象背插入象心,把它刺死在水邊。從此,天象的英姿就長留人間。遠遠望去,象背上似乎還留著那把劍柄呢!
     象鼻山的象鼻與象腿之間,那個錚亮的圓洞,如月浮水,叫“水月洞”。若月夜泛舟,江上黛色朦朧,水中洞影晃動,那就別有風(fēng)韻。明朝孔鏞的詩句“象鼻分明飲玉河,西風(fēng)一吸水應(yīng)波”和同代詩人盧仲佃寫的“飽吸清風(fēng)高卷鼻,橫拖明月懶歸闌”,就是描述這個意境。至今,象山石壁上留有唐宋以來的題刻六十多件。
     象鼻山還有象鼻巖、象眼巖等景。山頂上那座既象劍柄又象寶瓶的實心磚塔,是明代修建的,叫普賢塔。取普賢菩薩騎白象之意吧!山頭又曾是一八五二年太平軍攻打桂林城內(nèi)清軍的炮兵陣地。山西南麓有重修的唐代云峰寺,寺內(nèi)有太平天國革命在桂林史料展覽。山西面約五百米處,有一座舍利塔,唐代的鑒真和尚曾在塔下的開元寺住過,可惜寺已毀塌。
     從漓江順流到梧州,有三百六十零半灘。象鼻山前的一個小灘即為半灘。灘邊有地下泉涌出,水質(zhì)明凈,是聞名的桂林三花酒的水源之一。有人說,那是神象吐出的仙水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