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用藥 讓你雨季不長癬

字號:

皮膚癬癥很常見、象我們說的“腳氣”、“肝斑”、“灰指甲”都屬于這類疾病。
    淺部真菌侵犯皮膚造成皮膚癬癥,淺部真菌感染、據(jù)其侵犯的不同部位分稱:頭癬、手足癬、甲癬、體癬、股癬、花班癬等
    治療皮膚癬癥的藥物很多,分為外用和口服兩類
    外用藥主要為水劑、酊劑和霜膏劑,有效成份有中藥也有西藥,如水劑包括:40%硫代酸鈉(汗斑Ⅰ號)、4%鹽酸(汗斑Ⅱ號)、2%龍膽紫藥水,10%~30%冰醋酸、蒼膚水劑等;酊劑包括:5%水楊酸甘油酒精、百部酊、土槿皮酊、羊碲根酊、雄黃解毒散百部酊等;霜膏劑類為:克霉唑軟膏、癬敵、達史寧霜、新腳氣膏、復(fù)方康納樂霜、復(fù)方苯甲酸軟膏、孚琪乳膏、稀釋新拔毒膏等。
    上述藥在使用時應(yīng)根據(jù)癥狀部位及疹型、季節(jié)選用,如夏季用水劑、酊劑、冬季用霜膏劑,肥厚及指(趾)甲部位皮疹藥物濃度可偏高;糜爛滲出處宜用水劑等。
    口服藥多用于治療深部真菌感染、如兩性霉素B、克霉唑、灰黃霉素、咪康唑、酮康唑、制霉菌素等,但都因有很大毒副作用而需少用、近年來新研制成的療霉舒、斯皮仁諾、大扶康等藥物作用廣泛持久、毒副作用小,除用于深部真菌感染外,也用于治療皮膚癬癥如甲癬、花斑癬等、效果較好。
    皮膚給藥是指以貼、涂、擦、敷、熏、洗、浴等方法,直接用于治療體表或者某些粘膜部位疾患。皮膚給藥劑型包括膏、丹、水、酊、散等劑型。
    不少人以為,皮膚外用藥物沒什么大講究,涂抹一下就完事了,其實,皮膚用藥很有講究,要根據(jù)病情需要與藥物性質(zhì)的不同,對癥下藥選用不同劑型的皮膚外用藥。
    一、軟膏與霜劑
    軟膏與霜劑 清洗擦干皮膚后再涂藥于患處,輕輕按摩涂布于給藥部位,直到藥膏或霜劑涂布均勻。
    注意事項:
    1、使用請先將患處用溫水浸泡10~30分鐘,使角化的厚皮泡軟,剝除浮皮,再涂上軟膏,可使藥物更好地滲入皮膚。
    2、軟膏涂藥后,不要覆蓋患處,因為軟膏含油質(zhì)較多,不能暴露的部位,可用油紙覆蓋,以防因衣物蹭掉藥膏而影響療效。霜劑用藥后應(yīng)暴露患處,不要包扎。
    3、軟膏吸收較慢,一般每日換藥一次即可。霜劑一般每日用藥1~2次。
    4、軟膏與霜劑不得用于糜爛、滲出或有水皰的皮膚病,否則會造成皮損炎癥加重。
    二、外用溶液與氣霧劑
    酊劑 酊劑是將治療藥物溶于究竟中所制成的溶液,它具有止癢、消炎的作用。酒精可以溶解皮脂,擴張末梢血管,增強血管通透性,從而使藥物易于滲入皮膚。使用酊劑,一般每日涂藥一次或隔日一次。小兒皮膚嬌嫩,應(yīng)減少用藥量和次數(shù)。
    外用溶液 多是作為濕敷,使用比例創(chuàng)面略大的消毒紗布4~6層(可用普通消毒口罩代替),浸透濕敷溶液,略擰干,以不滴水為度,放在創(chuàng)面上,隔15~30分鐘更換紗布一次,達到創(chuàng)面清潔的目的。
    外用氣霧劑 振搖藥罐后開蓋,噴嘴距患處5~10cm,掀噴射閥噴射3~5秒。
    膜劑與涂膜劑 膜劑按病變部位大小剪取,貼于皮膚用膠布固定。涂膜劑將患處洗凈拭干,沿同一方向涂敷患處,待干成膜饑渴。避免與水接觸,一旦沾上水,切勿用手擦,晾干后不影響療效。
    注意事項:
    1、外用溶液包括洗劑、搽劑、乳劑、酊劑等。與軟膏、霜劑同用,應(yīng)遵循先水后膏的使用原則。
    2、搖勻后用的劑型如氣霧劑、洗劑等混懸劑。爐甘石洗劑應(yīng)搖勻后用毛筆或棉簽涂用,每天涂10次以上。
    3、酊劑有刺激性,不可接觸眼睛,面部、黏膜部位及嬰幼兒不宜應(yīng)用。皮膚用急性炎癥或滲出性糜爛的患者,不得使用酊劑;有裂皮的患者也不宜使用酊劑。
    4、外用溶液片應(yīng)溶解后用,如高錳酸鉀片應(yīng)取1片加水1500毫升準確配制。
    三、貼膏劑與貼劑
    貼膏劑 先用溫水清洗患處或穴位處的皮膚,然后再貼橡膠膏劑。如使用黑膏藥,應(yīng)先放在微火上加溫或?qū)⑵涓≡陂_水上面軟化,待膏藥不燙皮膚時再貼于患處。更換膏藥的時候根據(jù)說明書上的藥效持續(xù)時間來定,一般每日換一次。破潰的創(chuàng)面更應(yīng)縮短換藥間隔,以5~6小時為宜。
    透皮貼劑(TTS) 選擇無毛發(fā)或刮凈毛發(fā)的皮膚,用前除去透皮貼劑保護層,用手或手指輕壓
    保證貼劑和皮膚的緊密貼附。用藥部位宜為不進行劇烈運動的部位,如胸部或上臂。按照藥品說明書要求,急事更換新的貼膜,保證給藥的連續(xù)性。
    注意事項:
    1、患處須用溫水洗凈,充分干燥否則貼不牢固。
    2、換藥應(yīng)適當清洗患處,清楚掉粘附在皮膚表面的藥垢后,應(yīng)讓皮膚適當透氣1~2小時。
    3、貼藥后出現(xiàn)劇烈的瘙癢水皰甚至大皰,必須立即揭去貼患處的藥物并咨詢藥師或醫(yī)生。
    4、有的藥膏必須貼于特定部位,如穴貼。傷濕止痛膏應(yīng)在扭傷發(fā)生24小時后再貼。
    5、不宜貼在糜爛皮膚、感染處。
    四、外用藥品常用的用法
    涂抹患處:適用于油膏劑、水劑、酊劑的外用,使用時將患處洗凈,然后均勻地在患處涂一薄層藥物。如治療跌打損傷的紅花油、治療銀屑病的土槿皮酊等宜用此法。
    撒布患處:適用于散劑的外用,使用時將藥粉均勻地撒布在患處,用敷料紗布固定,如應(yīng)用祛腐生肌散、珍珠散等宜用此法。
    調(diào)敷患處:外用散劑和其他外用劑型,用適當?shù)囊后w調(diào)制成糊狀,敷布于患處,用敷料紗布包扎。
    吹布患處:在用冰硼上治療牙齦腫痛時,常需吹布患處,即用紙卷成或塑料制成直徑約2~3毫米的潔凈、干燥的小管,一端剪成斜口,挑少許藥粉,把藥粉吹入耳內(nèi)、咽喉或牙齦。
    貼患處:在應(yīng)用膏藥時常需貼患處。橡皮膏如傷濕止痛膏可直接貼于患處,若用黑膏藥,則需先將黑膏藥烘軟后,待其稍冷,再貼于患處,防止燙傷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