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執(zhí)業(yè)護士外科護理指導之皮瓣移植一

字號:

第三節(jié) 皮瓣移植
    一、皮瓣的定義
    皮瓣是一具有血液供應的皮膚及其附著的皮下脂肪組織所形成。在皮瓣形成與轉移過程中,必須有一部分與本體(供皮瓣區(qū))相連,此相連的部分稱為蒂部,以保持血液供應,其他在面及深面均與本體分離,轉移到另一創(chuàng)面后(受皮瓣區(qū)),暫時仍由蒂部血運供應營養(yǎng),等受皮瓣區(qū)創(chuàng)面血管長入皮瓣,建立新的血運后,再將蒂部切斷,始完成皮瓣轉移的全過程,故又名帶蒂皮瓣,但局部皮瓣或島狀皮瓣轉移后則不需要斷蒂。
    二、用途或適應證
    由于皮瓣自身有血液供應,同時又有皮下脂肪待優(yōu)點,因而它的用途也就不同于游離皮片,主要用于以下幾方面
    (一)修復有肌腱、骨、關節(jié) 、大血管、神經干等組織*露的新鮮創(chuàng)面或陳舊性創(chuàng)傷。對有深部組織(肌腱、大血管、神經)缺損或外露的創(chuàng)面,不穩(wěn)定疤痕緊貼骨面或合并有潰瘍的瘢痕,為了加強局部軟組織的厚度,或為后期進行肌腱、神經、骨、關節(jié)等組織的修復,都應該施行皮瓣修復。
    (二)器官再造 如鼻、唇、眼瞼、眉毛、耳、陰莖、手指的再造皆以皮瓣為基礎,再配合其他支持組織(如軟骨、骨、筋膜等)的移植。
    (三)洞穿性缺損的修復 如面頰部洞穿性缺損,除制作襯里外亦常需要具有豐富血運的皮瓣覆蓋。此外鼻梁、上腭等處的洞穿性缺損,陰道膀胱瘺或直腸瘺的修復亦須按照洞穿性缺損的治療原則施行手術,包括襯里組織和覆蓋組織兩部分。
    (四)增強局部血運 改善營養(yǎng)狀態(tài)如放射性潰瘍,褥瘡等,局部營養(yǎng)貧乏,傷口很難愈合,通過皮瓣輸送血液,改善局部營養(yǎng)狀態(tài),因而這種皮瓣是局部軸型皮瓣或島狀皮瓣,且不需作斷蒂手術,這樣不僅可以保持修復區(qū)的良好血供,并可望有較好的感覺恢復。
    三、分類
    既往的教科書及參考書的分類方法主要有兩類,其一是按形態(tài)分,可分為扁平皮瓣與管形皮瓣(即皮管),其二是按取材及修復缺損部位的遠近而分為局部皮瓣與遠位皮瓣(帶蒂皮瓣)七十年代后由于對皮瓣血液供應,血管分布研究的深入,而提出了按皮瓣血循環(huán)類型的分類法,即將皮瓣分為任意皮瓣與軸型皮瓣二大類,在軸型皮瓣中又有直接皮膚動脈、肌皮動脈、動脈于網狀血管及肌間隙或肌間隔血管等類型。后三種血管供應若在手術時不能將深部的血管干包含在皮瓣內,則只能作為任意皮瓣應用。新的分類如下:
    (一)任意型皮瓣
    1.局部皮瓣(又稱鄰近皮瓣)
    (1)推進皮瓣(又稱滑行或滑行推進皮瓣)
    (2)旋轉皮瓣
    (3)易位皮瓣包括Z成形術
    2.鄰位皮瓣
    3.遠位皮瓣(直接皮瓣、直接攜帶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