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評論:出國留學的兩極分化

字號:

昔有方鴻漸,今有假材料、假成績、假文憑。11月13日,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宣布開除50名涉嫌偽造留學申請文件的中國籍學生,其中包括33名攻讀碩士和17名攻讀本科的學生,他們大部分在今年9月入學。(11月18日《華西都市報》)
    這事在國內(nèi)引起的反響是強烈的。許多深諳留學“潛規(guī)則”的人,披露了更多的相關信息。不能不承認,出國留學大抵有兩極分化的情形:一類是真正的留學生,以刻苦求學為主旨,過的是純粹生活;另一類主要是高官或富豪的子弟,“出去 ”是方式,“留學”是名聲,“回來”可忽悠。所以,留學生中學得好的,從本科到碩士到博士,學成了人才;而那些混日子的,幾年下來,變成了“留學垃圾”。
    “留學垃圾”并不是一個新鮮的名詞。從2003年起,我國媒體就開始陸續(xù)報道中國留學生在國外的“垃圾行徑”,提出了“留學垃圾”這一概念。日前中央電視臺的《我們》欄目,分兩期談高中階段的出國留學問題,其中就提到了“留學垃圾”;4年前央視的《新聞會客廳》欄目,也專門探討了“留學垃圾”帶來什么警示;更有多本關于“留學垃圾”的書籍已出版。我的4個弟弟妹妹都旅居歐洲,大弟在意大利經(jīng)商開超市,他的臨時雇工中,就有一些是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他曾與我說起過中國留學生的不同情形:潛心學習的與混日子的,兩者涇渭分明。
    在我看來,出國留學生的兩極分化,是留學潮中必然出現(xiàn)的情形,對此既要留心,也不慮。留學無非是一種“人才產(chǎn)品”的培育模式,既有成功的,也必然會有不成功的,我們應該看到的是主流。出國留學出現(xiàn)兩極分化,其實也并不可怕。
    我國1978年開始公派留學生,1981年開始則可以自費出國留學。30 年留學史,伴隨者改革開放30年。這30年來,爭議其實就沒有停止過,其階段性是很清晰的:上世紀80年代,爭議的是該不該大學畢業(yè)后出國去讀碩士;90 年代,爭議的是該不該出去讀大學;到了新世紀,爭議的是高中階段該不該就送孩子出去留學……這一歷史流變,就是時代的變化、時代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
    在很大程度上,如今的出國留學是在躲避中國的應試教育。令人望而生畏甚至令人恐懼的應試教育,埋沒了不少人才。語言學家、百歲老人周有光也這樣說:“今天的中學生、小學生許多時間浪費到莫名其妙的課程上面,應當學的東西學不到,人又苦得要命。學生累得要死,搞得父母也累,睡覺都沒有時間,結果學問學不好。我們的教學沒有上軌道。”但躲避當今中國教育的,也不能到了國外就“ 虛偽應對”。誠實是普世價值,在教育領域尤其如此。那些作假去留學而被退回的,可謂吃了“眼前虧”,但這怪不得別人。
    我曾把“派往國外的留學生”比喻成“派往明天的留學生”。鼓勵出國留學,應該是大方向。畢竟,現(xiàn)在已不是清朝留美幼童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