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博文:中國人在國外最丟臉的還價方式

字號:

剛剛讀了一篇文章《我在紐約名店和經(jīng)理討價還價的經(jīng)歷》,深感當事人的無知。希望借這篇小文,提醒一下大家在國外購物一定要注意,丟中國人的臉事?。▉G臉的人已太多,虱子多了不覺咬),萬一自身利益受損就不值得了。
    此文中的宜修女士,在一家女性內(nèi)衣店發(fā)現(xiàn)一款胸罩標價$2.99,而其它同樣的胸罩則標價$29.99。訊問經(jīng)理后被告知標價錯誤,但仍然在結(jié)帳時堅持支付$2.99并以索要該經(jīng)理的名字和顧客服務部電話作為要挾手段,最后該經(jīng)理讓步,宜修女士終以$2.99購得此商品。
    咋看來這是一個消費者狡詰的勝利,殊不知該消費者的做法并不受法律的支持,只是商家的實際對策讓她占了點小便宜而已。
    讀過國際商法的人都知道,法律規(guī)定,商家對于一件商品的標價只是“對消費者的一種購買邀請”(Invitation to treat),而不是最終的售賣價格,商家有權(quán)拒絕消費者的出價。比如:一位消費者走入超市,看見一瓶水標價1元,這個1元是Invitation to treat;消費者拿著水到收銀臺,支付1元,是消費者對這瓶水“出價”(Make an offer);商家接受1元并把水賣給消費者,是“接受了出價”(Accept the offer);如果商家不同意以1元將水賣給消費者(理由可以是標簽弄錯或是其它),可以“拒絕該出價”(Reject the offer)。這是法律的規(guī)定,消費者即使告也是贏不了的。
    為什么國際商法會這么規(guī)定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為了保護商家的利益,因為只要是人就會犯錯。如果失去了這種保護,假設(shè)一樣本來標價10萬元的商品少標了一個0,商家將不得不以10倍的折價將商品賣給消費者,商品的實際價格越高,商家的損失就越大。
    說到這里有人要問了,商家犯錯為什么要消費者來承擔?這個問題本身就有些不講道理。首先,消費者并沒有承擔什么。如果消費者不買這樣東西,也不會有什么經(jīng)濟上的損失。而商家則不同,所以需要承擔的是他們。如果有人非要說諸如“錯誤的標價浪費了我的感情??!”之類的話,我無語,這不是一個正常人(Reasonable person)該叫的真兒。英美法系因為是以Common law為主的系統(tǒng)(在此不做解釋,有興趣的可以去查相關(guān)資料)所以特別注重Reasonable person,因為法官必須以Reasonable person的標準去審判。
    那么,有人又要問了,如果法律這樣保護商家,那么商家就可以肆無忌憚地犯錯了不是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好的商家都特別注重“商譽”(Goodwill),所以為了維護自己好的商譽,商家也會特別小心地、盡量避免犯錯,以免毀了自己的商譽,得不償失。在英美法系的國家,經(jīng)常會在每天早上看到商家們在報紙上登載的“更正告示”,告知消費者他們發(fā)出的廣告中哪些價格標錯了。這就是商家為了維護自己的商譽而做出的努力,盡管他們已經(jīng)在標價問題上受到了法律的保護。
    回到上面的那個例子中來,宜修女士之所以最后能夠以錯誤的價格購買到商品,完全是商家出于維護商譽的考慮,并不是商家害怕宜修女士在法律上可以告得贏自己。20幾美元的差價對商家來說是九牛一毛,所以一般都不會抓著不放的。但是還是要提醒大家一定要懂得這項法律,因為一旦有消費者不懂法,與商家在價格高昂的商品上產(chǎn)生糾紛,也許會覺得自己受到法律的保護,試圖使用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身權(quán)益,那么就有無謂損失金錢的可能。法律訴訟可不是免費的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