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種異體骨與關節(jié)移植主要應用于骨腫瘤截除后的骨缺損。手術包括腫瘤截除和關節(jié)重建。最嚴重和不易挽救的合并癥是深部傷口感染;排斥反應雖較臟器移植發(fā)生率低,也應提高警惕;移植后肢體功能障礙是不可忽視的一環(huán)。護理的要點在于預防傷口深部感染,防治排斥反應,改善肢體功能。常見護理問題包括:①恐懼;②軀體移動障礙;③自理缺陷;④疼痛;⑤有發(fā)生褥瘡的危險;⑥潛在并發(fā)癥--傷口深部感染;⑦潛在并發(fā)癥--排斥反應;⑧潛在并發(fā)癥--移植肢體功能障礙。
一、恐懼
二、軀體移動障礙
三、自理缺陷
以上一~三均參照"骨科病人一般標準護理計劃"中的相關內(nèi)容。
四、疼痛
相關因素:
1 腫脹。
2 石膏外固定不妥。
3 感染。
4 傷口皮膚游離過多,引起皮緣壞死。
主要表現(xiàn):疼痛、不適,煩躁不安。
護理目標:
1 病人疼痛的相關因素被解除。
2 病人疼痛減輕或消失。
護理措施:
1 針對疼痛原因,采取相應處理。
(1)消除肢體腫脹:①平臥時抬高患肢,使之高于心臟水平,以利靜脈回流,改善肢體血液循環(huán),防止和減輕腫脹。②有條件者,應用肢體靜脈泵,可明顯地消除肢體腫脹。③拆線后適當應用彈力繃帶。
(2)傾聽石膏固定病人的主訴,及時調(diào)整松緊度。
(3)預防傷口感染。
2 對癥處理:遵醫(yī)囑使用止痛劑。
3 其他處理:參照"骨科病人一般標準護理計劃"中的相關內(nèi)容。
重點評價:
1 病人疼痛是否減輕或消失。
2 病人疼痛的誘發(fā)因素是否消除。
五、有發(fā)生褥瘡的危險
參照"骨科病人一般標準護理計劃"中的相關內(nèi)容。
六、潛在并發(fā)癥--傷口深部感染
相關因素:
1 同種異體骨污染或感染。
2 環(huán)境污染。
3 術前備皮不嚴格或皮膚破損。
4 機體有潛在感染灶。
5 傷口滲血、滲液,引流不暢。
6 機體抵抗力低下。
主要表現(xiàn):
1 患肢疼痛厲害、腫脹明顯。
2 傷口引流液混濁,細菌培養(yǎng)陽性。
3 體溫升高,脈搏增快。
4 白細胞總數(shù)升高,中性粒細胞升高。
護理目標:
1 病人未因護理不當而發(fā)生傷口深部感染。
2 病人一旦發(fā)生傷口深部感染,能得到及時處理。
護理措施:
1 術前病房和用物準備:
(1)盡量置病人于朝陽通風的房間。
(2)術前1天,用過氧乙酸擦拭室內(nèi)一切物品(包括墻壁、門窗),然后用福爾馬林加高錳酸鉀熏蒸空氣。
(3)術日,再用過氧乙酸擦拭室內(nèi)用物及專用物品:監(jiān)護儀、吸引器、氧氣與抽吸裝置、體溫表、輸液用物、換藥器械等。
2 配合醫(yī)師詳細檢查病人有無潛在感染灶和隱性糖尿病等。
3 避免著涼,預防感染。
4 術前嚴格備皮,全面進行個體清潔衛(wèi)生。
(1)術前3天洗澡。
(2)術前1天再洗澡,用肥皂水清洗手術區(qū)皮膚后,剃毛(避免剃傷皮膚),用75%酒精消毒皮膚后,用無菌巾包扎。
(3)術晨仔細檢查皮膚有無化膿性感染病灶,再用75%酒精消毒皮膚后用無菌巾包扎,外穿無菌衣褲。
5 病人送往手術室后,鋪好已消毒的布類,并用電子滅菌燈消毒空氣。
6 術前1天及術后使用足夠量的抗生素。
7 限制探視,減少人員出入。
8 術后,保持傷口負壓引流裝置通暢,避免血液淤積引起血腫。
9 密切觀察傷口滲液及出血。注意滲液的顏色與氣味,及時更換無菌敷料,保持干燥;滲血較多時給予對癥處理。
10 測體溫、脈搏,每4小時1次,連續(xù)7天,一旦體溫升高、脈搏增速,則立即報告醫(yī)師處理。
11 加強營養(yǎng),以增強機體抵抗力。
一、恐懼
二、軀體移動障礙
三、自理缺陷
以上一~三均參照"骨科病人一般標準護理計劃"中的相關內(nèi)容。
四、疼痛
相關因素:
1 腫脹。
2 石膏外固定不妥。
3 感染。
4 傷口皮膚游離過多,引起皮緣壞死。
主要表現(xiàn):疼痛、不適,煩躁不安。
護理目標:
1 病人疼痛的相關因素被解除。
2 病人疼痛減輕或消失。
護理措施:
1 針對疼痛原因,采取相應處理。
(1)消除肢體腫脹:①平臥時抬高患肢,使之高于心臟水平,以利靜脈回流,改善肢體血液循環(huán),防止和減輕腫脹。②有條件者,應用肢體靜脈泵,可明顯地消除肢體腫脹。③拆線后適當應用彈力繃帶。
(2)傾聽石膏固定病人的主訴,及時調(diào)整松緊度。
(3)預防傷口感染。
2 對癥處理:遵醫(yī)囑使用止痛劑。
3 其他處理:參照"骨科病人一般標準護理計劃"中的相關內(nèi)容。
重點評價:
1 病人疼痛是否減輕或消失。
2 病人疼痛的誘發(fā)因素是否消除。
五、有發(fā)生褥瘡的危險
參照"骨科病人一般標準護理計劃"中的相關內(nèi)容。
六、潛在并發(fā)癥--傷口深部感染
相關因素:
1 同種異體骨污染或感染。
2 環(huán)境污染。
3 術前備皮不嚴格或皮膚破損。
4 機體有潛在感染灶。
5 傷口滲血、滲液,引流不暢。
6 機體抵抗力低下。
主要表現(xiàn):
1 患肢疼痛厲害、腫脹明顯。
2 傷口引流液混濁,細菌培養(yǎng)陽性。
3 體溫升高,脈搏增快。
4 白細胞總數(shù)升高,中性粒細胞升高。
護理目標:
1 病人未因護理不當而發(fā)生傷口深部感染。
2 病人一旦發(fā)生傷口深部感染,能得到及時處理。
護理措施:
1 術前病房和用物準備:
(1)盡量置病人于朝陽通風的房間。
(2)術前1天,用過氧乙酸擦拭室內(nèi)一切物品(包括墻壁、門窗),然后用福爾馬林加高錳酸鉀熏蒸空氣。
(3)術日,再用過氧乙酸擦拭室內(nèi)用物及專用物品:監(jiān)護儀、吸引器、氧氣與抽吸裝置、體溫表、輸液用物、換藥器械等。
2 配合醫(yī)師詳細檢查病人有無潛在感染灶和隱性糖尿病等。
3 避免著涼,預防感染。
4 術前嚴格備皮,全面進行個體清潔衛(wèi)生。
(1)術前3天洗澡。
(2)術前1天再洗澡,用肥皂水清洗手術區(qū)皮膚后,剃毛(避免剃傷皮膚),用75%酒精消毒皮膚后,用無菌巾包扎。
(3)術晨仔細檢查皮膚有無化膿性感染病灶,再用75%酒精消毒皮膚后用無菌巾包扎,外穿無菌衣褲。
5 病人送往手術室后,鋪好已消毒的布類,并用電子滅菌燈消毒空氣。
6 術前1天及術后使用足夠量的抗生素。
7 限制探視,減少人員出入。
8 術后,保持傷口負壓引流裝置通暢,避免血液淤積引起血腫。
9 密切觀察傷口滲液及出血。注意滲液的顏色與氣味,及時更換無菌敷料,保持干燥;滲血較多時給予對癥處理。
10 測體溫、脈搏,每4小時1次,連續(xù)7天,一旦體溫升高、脈搏增速,則立即報告醫(yī)師處理。
11 加強營養(yǎng),以增強機體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