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電子耳蝸植入術患者的護理

字號:

【 摘 要 】雙耳深度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聽力損失90分貝以上),不能通過配戴大功率助聽器來改善聽力,或提高言語分辨能力及適應正常的社會交往。由于人工電子耳蝸的問世、發(fā)展和在臨床上的應用,為患者重新獲得聽覺功能帶來了希望。
    【關鍵字】五官科護理;電子;耳蝸;患者;護理;人工電子耳蝸植入術患者的護理
    【 全 文 】
    雙耳深度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聽力損失90分貝以上),不能通過配戴大功率助聽器來改善聽力,或提高言語分辨能力及適應正常的社會交往。由于人工電子耳蝸的問世、發(fā)展和在臨床上的應用,為患者重新獲得聽覺功能帶來了希望。
    1 臨床資料
    深度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6例,男3例,女3例,年齡4~51歲,其中語前聾患者4例,語后聾患者2例。病因大致為先天性和藥物毒性耳聾兩種。入院前經過一段時間的言語訓練。入院后查體:雙內、外耳發(fā)育正常,乳突氣化良好,殘留末梢神經對電刺激有反應,此為基本手術適應證。[1] 后于全麻下行電子耳蝸植入術。手術將人工電子耳蝸置于內耳鼓階,耳蝸接受/刺激器固定于乳突。術后出現(xiàn)傷口不愈合者1例,后行顳部肌皮瓣轉移創(chuàng)口修補術,傷口愈合良好。經過周密、精心的圍手術期檢查、治療和護理,無1例患者出現(xiàn)面癱、感染、大出血及電極失敗等并發(fā)癥。出院后接受聽力語言康復訓練,療效現(xiàn)正在觀察之中。
    2 人工電子耳蝸的原理
    人工電子耳蝸裝置分兩部分,一部分為體外言語處理器,包括:方向性麥克風、導線及傳送器;另一部分為體內電極接收/刺激器。其原理是:聲信號經方向性麥克風接收,并轉換成電信號,然后傳送至言語處理器;言語處理器將電信號放大、濾過、數字化,選擇和編譯成合適的信號,編譯信號再由傳送器傳至接收/刺激器,即產生電脈沖,并傳送至適當電極,直接刺激內耳的聽神經纖維,再傳至大腦,形成聽覺。整體過程只需數毫秒。植入人工電子耳蝸內的數個電極,分別刺激不同部位的聽覺神經末梢,象彈鋼琴一樣,彈出高低不同的聲調,從而分辨不同頻率的聲音,達到改善聽力和提高言語分辨能力的功效。[2]
    3 護理體會
    3.1 心理護理
    患者年齡跨度大(4~51歲),耳聾4~25年不等。長期的言語交流障礙及患兒智力開發(fā)遲滯等問題,給患者及家屬帶來了無限的痛苦與煩惱。因此,對手術的迫切要求和手術期望值過高是造成手術收效不滿意的直接原因。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利用各種方式(手語、口型、書面文字等)與患者溝通或直接找家長談話,告訴他們提高聽力的關鍵不僅在于手術的成功與否,更重要的問題是植入電子耳蝸裝置后,能否重建新的語言環(huán)境,要做好長期治療的心理準備。特別是語前聾的患兒,性格孤僻、偏執(zhí),對手術恐懼心理嚴重,很難配合治療和護理。護理人員應多與患兒接觸,通過不斷地對口型交流,取得他們的信任,使其能以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接受手術和治療。然而,對于成年患者,失聰長達25年,唇讀基礎差,術后的聽力語言康復訓練也有相當的難度,交待家屬出院后堅持不懈地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樹立正確對待疾病及康復聽力的信心??傊?,培養(yǎng)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是手術成功的關鍵。
    3.2 術前護理人員的知識準備
    術前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與醫(yī)生探討手術后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如損傷面神經、淋巴管瘺、感染、出血、迷路炎、傷口不愈合、排異反應、電極失敗等,并學會觀察,做到護理患者心中有數。
    3.3 術后護理
    3.3.1 顱內并發(fā)癥的觀察
    由于手術是將電子耳蝸插于內耳鼓階,可觸及外淋巴液,對于CT不能檢查出來的內耳畸形患者,術中、術后均會出現(xiàn)淋巴瘺;[2]而鼓階外淋巴液借蝸小管與珠網膜相通,術后通過降顱壓和抗感染治療,可以減少淋巴瘺的發(fā)生、預防顱內感染。此外,更重要的是密切觀察患者的基本生命體征、意識和瞳孔情況,檢查有否頸項強直,主動詢問患者是否感到頭痛、惡心等不適反應。在護理人員的嚴密觀察和精心護理下,此6例患者,無1例發(fā)生顱內并發(fā)癥。
    3.3.2 防止電極脫落
    固定電極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因此,術后患者需絕對臥床4日。護理人員應給患者以舒適的側臥位(手術對側);保持病室安靜,細致周到地做好生活護理;叮囑患者不要做劇烈的頭部運動和下頜骨活動,以進流食、半流食為宜。
    3.3.3 顱外并發(fā)癥的觀察和護理
    首先,術中損傷所致感染或對高仿生、高密度異物的排異,是引起感染的主要原因。必須通過嚴密監(jiān)測體溫的變化和足量應用抗生素來預防感染的發(fā)生。同時,不可忽略大劑量使用抗生素的副作用。曾經有1例患者,術后第1天即出現(xiàn)胃部燒灼感、惡心,以為是麻醉后胃腸道反應,給予胃復安對癥治療,效果不明顯。后因護士發(fā)現(xiàn)患者的癥狀常在輸液期間發(fā)作,通知醫(yī)生改藥后,癥狀逐漸緩解。此外,護理人員應做好口腔、呼吸道、泌尿道系統(tǒng)的護理,防止一切可能發(fā)生的院內感染。6例患者中,僅有1例傷口未按期愈合,考慮為術中覆蓋電子耳蝸裝置的皮膚過薄,局部血運不豐富造成的無菌性感染。其次,手術經乳突進路至面神經隱窩,觸及面神經,可能會造成面癱。術后應仔細觀察患者是否有面部抽搐、眼瞼閉合有隙、進食時味覺減退或消失等問題出現(xiàn)。此外,還有一些因迷路炎所致的眩暈、惡心、嘔吐癥狀,以及中耳積液而致中耳內的飽漲感。面癱和迷路炎,上述患者均未發(fā)生。
    3.4 聽力語言康復
    由于人工電子耳蝸裝置不能完全模擬正常人的耳蝸功能,獲得的只是有限的聽覺信息,所接收到的聲音存在失真或畸變。為使聾人達到語言交流水平,術后應鼓勵患者堅持長期的康復訓練。我院耳鼻喉科研究所研究了系列語言訓練方法和內容,如訓練對環(huán)境聲,詞,句子等的注意力、識別和分辨能力及聽覺理解能力等。除堅持完成聽覺訓練課程外,出院時,還應囑家屬督促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多使用人工電子耳蝸裝置進行自我訓練,如聽廣播、看電視等。目前,上述6例患者還在聽力康復過程中,術后聽力接近正常人,聽覺辨別能力及語言交流能力均較術前大大提高。我們期待他們能夠早日回歸主流社會,與正常人同等生活。